細數《小歡喜》中的教育誤區:別再把這些無稽之談當教育聖經了

近期《小歡喜》熱播,裡面三個備戰高考的家庭有著不同的背景,卻都在為孩子的成績焦慮,無論是從父母的角度還是從孩子的角度,很多看劇的人都從找到了自己,

甚至有人直呼:“這就是我媽啊!”

細數《小歡喜》中的教育誤區:別再把這些無稽之談當教育聖經了

單親家庭中,媽媽宋倩把所有的期望都壓在女兒身上,為了讓女兒一心學習扼殺她的興趣愛好,還美其名曰”為了你的前途著想“。

中產家庭中,兒子方一凡成績差到上不了大學,偏偏身邊還有個年段前十的表弟來對比,恨鐵不成鋼的媽媽童文潔暴脾氣一上來總得爸爸方圓來圓場。

官員家庭中,父母季勝利、劉靜長年沒有陪在兒子季楊楊身邊,為了高考特意回來管教叛逆的兒子,“空降”必然引發親子矛盾。

細數《小歡喜》中的教育誤區:別再把這些無稽之談當教育聖經了

在管教孩子這件事上,無論是哪種家庭,父母都很喜歡參考成功人士的言論,比如一位培養出三名哈佛孩子的母親出了書,恐怕很快就會被望子成龍的家長搶購一空。

如果這位成功母親在書中寫:“我從來不讓孩子看電視,所以成績一直很好。”或者“我只允許孩子與成績好的朋友交往,所以孩子成績一直在進步。”之類的話,父母多半會奉為聖旨,嚴格在自己孩子身上執行。

事實上,我父母就是這麼幹的,上學的時候他們為了不讓我看電視,把家裡天線都拔了,有幾年只能看中央臺;帶回家的朋友,他們都要旁敲側擊問問成績和家庭,如果他們感覺這個人有問題,就會要求我少與其來往。

細數《小歡喜》中的教育誤區:別再把這些無稽之談當教育聖經了

但是我認識天天看電視還次次考第一的學霸,也認識每天跟在學霸旁邊問問題,成績卻從不見長進的同學,所以我內心很懷疑這些做法的正確性。

如果到了我自己要開始教育小孩的時刻,還依然盲目地按照成功人士的經驗,能讓我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長嗎?

細數《小歡喜》中的教育誤區:別再把這些無稽之談當教育聖經了

前兩天我分析“姐弟戀是不是會註定失敗”時,用到了《原因與結果的經濟學》中的極簡因果推理法。回顧可戳:

正好這本《原因與結果的經濟學》的作者之一中室牧子,是位日本教育經濟學家,所以她在水中列舉的因果推理實驗,大部分都與社會上比較流行的教育論點相關,其中正好包括《小歡喜》中引起家長焦慮的這些疑問:

  • “你不好好學習,以後只能去撿破爛”是正確的教育方法嗎?
  • 看電視玩電腦,一定會導致成績下降嗎?
  • 跟學霸做朋友,孩子的成績就會更好嗎?
  • 大學上的越好,將來的收入就一定越高嗎?

你可能會說,科學家太無聊了才會拿這些問題來做實驗吧?我不讓孩子看電視總沒有壞處啊。

這話可不能說的太早,我們採取任何行動都得花費精力和時間,

偏信看似有理的“無稽之談”而盲目地強制孩子,不但會把自己搞的精疲力盡,還會導致孩子的怨恨,如果這樣做了以後還得不到預期的效果,豈不是得不償失嗎?

細數《小歡喜》中的教育誤區:別再把這些無稽之談當教育聖經了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經濟學家驗證某個結論正不正確使用的方法:

《原因與結果的經濟學》中提出,假如要證明事件A必然導致事件B,除了排除其他變量的影響以外,必須要有跟“反事實”的對比才能成立。

拿看電視會導致成績變差這件事來說,必須用時光機回到看電視之前,得到完全不讓孩子看電視以後成績提高的“反事實”,才能證明看電視必然會導致成績變差。

但是現實中並沒有時光機,所以科學家們想出了很多方法,總體方式都是拿儘量條件相同的對照組來代替“反事實”。

比如說找兩個所有條件都差不多(尤其是成績)的孩子,在同樣的時間內,讓一個孩子看電視,另一個孩子不許看電視,觀察最後的成績變化,這樣得出的結論才是可信的。

細數《小歡喜》中的教育誤區:別再把這些無稽之談當教育聖經了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書中運用科學論證的結果是否與社會經驗的結論一致吧。

(放心,所有例子裡都沒有令人費解的公式或者理論,不用擔心看不下去。)

1、 “你不好好學習,以後只能去撿破爛”是正確的教育方法嗎?

《小歡喜》中,童文潔總是為方一凡的考試成績焦慮,總是對他說,必須考上大學,不然未來就完蛋了。兩人也多次為考試成績吵架。

細數《小歡喜》中的教育誤區:別再把這些無稽之談當教育聖經了

這是很多家長都很喜歡用的一種教育方式,在美國被稱為”恐嚇從善“(scared straight),常見到有父母指著路邊撿破爛的乞丐對孩子說”你不好好學習,以後只能去撿破爛“之類的話,也是這種教育方式。

”恐嚇從善“之所以在美國變成一種常用的教育方式,源於電視曾經報道過一個青年團夥接受這種教育以後不再犯罪的事例,從此就在家長心中形成了認知:恐嚇教育可以讓年輕人聽話。

但是研究人員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卻令人震驚。他們把一些相似的年輕人隨機分成了兩組,對一組進行“恐嚇教育”,而另外一組則完全避免“恐嚇教育”,結果在他們成年後調查發現:接受“恐嚇教育”的那組在後來的人生中涉足犯罪的概率更高。


我表弟小時候特別調皮,為了讓他能聽話,每次家人都會威脅他說:”你再不聽話,就會被警察捉走關起來!“久而久之,表弟一看到警察就很害怕,甚至有次跟我們走丟了也不敢去找警察求救,覺得警察叔叔會把他抓去牢裡。

這樣的教育方式,反而會讓孩子處於更危險的境地。

2、看電視玩電腦,一定會導致成績下降嗎?

《小歡喜》中,宋倩發現喬英子曠課在爸爸家玩樂高後大發雷霆,還阻止過喬英子去天文館演講,認為這些愛好會影響她的學習成績。

細數《小歡喜》中的教育誤區:別再把這些無稽之談當教育聖經了

到底是“因為看電視,所以成績下降”還是隻是“學習能力低下的孩子看電視時間更長”呢?

1948年至1952年美國對新電視臺的執照許可實行了長達4年的凍結令,這正好導致了同一時期本來就有電視臺的地區有節目可看,而其他地區完全看不上電視,形成了天然的實驗組和對照組。

斯坦福大學的馬修·根茨科等人分析了兩個地區學生4年前和4年後的成績差,發現有電視看的地區竟然總體學習成績更好!

更深入的研究發現,看不看電視對於有錢參加其他活動的富裕家庭來說,沒有對成績產生影響,而貧窮家庭中,有電視看的孩子比沒電視看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好。


所以電視在一定程度上反而能幫助孩子提高見識,從而對成績有所幫助。

家長們也不要視各種娛樂項目如蛇蠍了,我們在工作的時候都知道勞逸結合才能得到更高的效率,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不更應該如此嗎?

3、跟學霸做朋友,孩子的成績就會更好嗎?

《小歡喜》中,方一凡與學霸表弟磊兒同住,媽媽童文潔也常表示希望磊兒帶帶方一凡。

細數《小歡喜》中的教育誤區:別再把這些無稽之談當教育聖經了

中國有句古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長們也都認定跟學習好的孩子一起玩就會有好的影響。

但是究竟是“因為和學霸做朋友,所以學習能力會提高”還是隻是“學習能力強的孩子更願意與學霸做朋友”呢?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選擇了美國三所需要考試才能入學的精英高中,將正好通過合格線考入的學生劃為實驗組,將考了這些學校但是僅差一兩分沒過線從而去了普通高中的學生劃為對照組,對他們高中三年後的成績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實驗組中的人成績並沒有比對照組的成績更好。


按照家長的邏輯,實驗組中的學生身邊全部都是比他們成績好的人,相當於跟學霸做朋友了,可是成績卻並沒有比去了普通高中的人更好,這說明就算有學霸同窗,並不是孩子進步的必然條件。

所以說,家長們不要過分期待朋友對孩子的影響,自然也不用擔心交成績差的朋友就一定會影響到孩子。成績好不好,主要還是得靠孩子自己的實力。

再說了,做朋友本來就是基於共同的愛好才能實現,盲目地叫孩子去“交朋友”,這朋友就一定能交上嗎?將心比心一下,對家長自己來說都有合得來和合不來的人呢。

4、大學上的越好,將來的收入就一定越高嗎?

《小歡喜》中,宋倩非要在喬英子的願望氣球上寫“考700分上清華北大”,拒絕英子有其他任何的選擇。

細數《小歡喜》中的教育誤區:別再把這些無稽之談當教育聖經了

高考固然很重要,但是分數就代表一切嗎?

究竟是“因為去了分數高的大學,所以收入更高”還是隻是“會有高收入的人選擇了分數高的大學”呢?

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針對這一疑問進行了實驗。

先說明一下,美國的大學不是隻看高考成績,而是會綜合考慮高中成績、教師推薦信等因素進行選拔。報考學校時可以選擇多個,所以經常有同一個學生被好幾所學校錄取的情況。

他們採用每位考生“考上的大學和未考上的大學”進行了匹配。例如有兩位考生都考上了A大學和B大學,但是沒有考上C大學。因為他們的錄取結果相同,可以判斷他們的綜合成績是相近的,兩人中一人選擇上A大學,一人選擇上B大學。但是A大學和B大學的排名遠高於B大學。這樣的兩人就可以拿來做對照組。

研究人員收集了他們畢業後就業的工資情況,結果發現每組中兩個人畢業幾年的工資水平都沒有太大差別。


這就說明了就讀的學校分數高不高,對孩子未來的收入甚至前途沒有直接影響。

孩子未來在社會上能不能吃得開,起主要原因的應該還是孩子的應變能力、學習能力、社交能力等等,光憑一張滿分成績單並不能讓社會待見,想想你的上司們,難道都比你的學歷高嗎?

細數《小歡喜》中的教育誤區:別再把這些無稽之談當教育聖經了

而且《小歡喜》中就有一個很好的反例,方圓父母擔心方一凡考藝考沒前途的時候,方圓就自嘲:“我是考上了政法大學,那現在還不是照樣沒工作嗎?”

細數《小歡喜》中的教育誤區:別再把這些無稽之談當教育聖經了

綜上所述,在學習成績的問題上,家長們還是不要盲目聽信個人經驗談,而是應該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去選擇教育方式。

我相信單純的考試成績和未來過得好不好絕對沒有必然聯繫,高考壓力已經很大,就不要再給孩子施加其他無謂的壓力了。

畢竟我身邊就有家境相同,成績不好卻成了老闆的同學和考上985研究生也還是在企業拿死工資的同學。

對於孩子的漫長一生來說,需要看考試成績的時間其實只佔人生的八分之一,但是至少有二分之一的人生要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如何讓孩子在社會上具有競爭力絕對遠比考試成績高來得重要。

最後,我想用李萌老師在劇中講的話來做結尾:

“只有幫助孩子找準自己的位置,才能真正開啟他們的精彩人生。”

細數《小歡喜》中的教育誤區:別再把這些無稽之談當教育聖經了

細數《小歡喜》中的教育誤區:別再把這些無稽之談當教育聖經了

作者介紹:南梔夫人,新媒體從業者,業餘讀書人,努力做到一知不半解。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