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大熊猫发家史


秦岭大熊猫发家史

1961年大熊猫形象被选为世界自然基金会标志。

中国的大熊猫,以其憨态可掬、敦厚可爱的形象,赢得了世人的喜爱。大熊猫是数万年前的孑遗物种,仅产于四川凉山、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和陕西秦岭三处山区,是中国特有物种。

秦岭大熊猫发家史

近年在陕西蓝田和洋县倪家沟金水河口发现的大熊猫小种(祖先种)和巴氏亚种的化石,可追溯到中更新世纪初,距今已有70万年左右。表明了秦岭南麓腹地才是大熊猫最早的故乡。根据历史记载,汉文帝母亲的薄姬陵就陪葬有大熊猫。汉武帝时,司马相如曾上谏要皇帝禁猎,在他的记载中,汉武帝的上林苑中就养了大熊猫,成为人们的喜爱。

1957年冬天,洋县县政府接到情报:一架敌特飞机从北方飞过秦岭,在该县岳坝乡一带空降下一个大麻袋(上世纪五十年代,佛坪县岳坝乡大古坪村等属洋县管辖)。时年28岁的岳坝乡乡长杨笃芳接受了配合搜查的命令,带着一支由武装部、公安局人员和民兵组成的小队,从大古坪向几十里外的西河(今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进发。当天下午4点多,他带着小队就走到了西河大白河口,眼尖的民兵发现前方树林里有一个身穿“白马夹”的“人”!阵问话和警告后,那“人”毫不理睬,大家商议后迅速包抄上去,杨笃芳连放两枪,那“人”应声倒地,大家走近一瞧,根本就不是“特务”,而是一只当地俗称“花熊”的动物。经过几天的搜索,没有发现特务,杨笃芳让送干粮的民工把“花熊”的皮帮他背回家,铺上床上做了褥子。

秦岭大熊猫发家史

1958年春天,北京师范大学郑光美教授带领学生来岳坝一带教学实习。杨笃芳把他见到的动物一一介绍,并把“花熊”皮褥子拿给郑光美看,郑光美看着这罕见的动物毛皮又惊又喜,却不敢确认是大熊猫皮。杨笃芳又到当年住过的山崖附近,找回一块带牙齿的下巴骨交给郑光美,并听了郑光美的话,劝诫村民们不要再猎杀这种“花熊”了,因为它“很珍贵”。郑光美回校后依据标本,很快就确认“花熊”就是生活在秦岭里的大熊猫,因当时国内许多刊物停刊整顿,直至1964年郑光美等才在《动物学杂志》复刊号上发表文章《秦岭南麓发现大熊猫》。

1971年,诞生于洋县贯溪花塘湾的长青林业局,2736名工人进入秦岭原始森林地带,持续27个春秋,破伐古木708172立方米(见《汉中地区志》)。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带来的后果是:树没了,鸟散了,森林面积逐渐缩小了,大熊猫将走向灭亡,山区老百姓将面对着更加贫困的威胁。

即使人类取得惊人的成就。也不能弥补对地球、地球上动植物的灾难性的破坏所造成的损失。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主席彼得·斯科特

由于无知和不关心,我们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幸福所依靠的地球环境造成巨大的和无法挽回的损失。

——世界《人类环境宣言》


几年之后,带着忧虑与期盼的潘文石在一次国际大熊猫保护学会研讨会上,以科学家严谨务实的精神,大胆地将在秦岭的所见所闻的木材资源的萎缩与野生动物的消失,两者颇协调地组合在一起的现实,以及对秦岭野生动物前景的期盼等,给时任中央领导同志写了一封长信,呼吁长青林业局停止采伐,就地转重新营造林木,挽救濒危物种大熊猫及其它遗传生物物种。与会的29位国内外专家大力支持他的行动,并在信上签名。潘文石科学求实的举动,深深打动了国家领导人的心。这封用事实梳理的信,促使国务院、林业部、陕西省政府决定长青林业局转产组建成长青自然保护区。

秦岭大熊猫发家史

2005年,美国哺乳动物杂志在本年度的第2期上发表了浙江大学方盛国团队研究成果:将秦岭山系的大熊猫正式命名为秦岭亚种。

国际上确定分亚种的三个基本条件是:

一、具有独立生态位;

二、具有独立的种群进化历史;

三、形态差异与分子差异相一致。

由国家林业局主持开展的三次全国大熊猫栖息地和数量普查的结果表明:秦岭山系的大熊猫与其它3个山系的大熊猫之间彼此隔离,具有独立的生态位,符合条件一;方盛国领导的课题组通过对来自秦岭以及其它山系的大熊猫样本的比较研究,DNA指纹图谱的检测结果发现,秦岭山系的大熊猫在距今约1000-12000的更新世冰川末期,便与其它5个山系的大熊猫分开,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遗传群体,且其在遗传分化上,已达到了亚种分化的水平,符合条件二;在头骨、牙齿、胸腹部毛色等方面,秦岭山系的大熊猫均与其它五个山系的大熊猫之间存在差异,符合条件三。亚种的分化是大熊猫这一物种遗传多样性的表现,不仅证明了大熊猫对自然环境极强适应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也说明了大熊猫的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至此,秦岭大熊猫作为一个新的大熊猫亚种出现在人们眼前。

秦岭大熊猫发家史

2011年至2014年,陕西进行了第四次大熊猫综合调查,对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大熊猫栖息地状况和大熊猫分布区周边社会经济情况、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状况以及圈养大熊猫进行了本底调查,调查范围涉及佛坪、洋县、周至、太白、宁陕、留坝、城固、宁强、户县、凤县等11个县。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秦岭地区野外生存有大熊猫约345只(不含1岁以下幼体),圈养大熊猫21只,种群数量与三调相比明显增加,增长比例26.4%,为全国最高。秦岭大熊猫种群总体状况稳定、富有活力,种群密度为0.096只/km,为全国最大。

秦岭大熊猫发家史

秦岭大熊猫因其种群密度大,所以野外偶见率非常高,在秦岭深处,要是运气好,就算是车来车往的108国道边,偶尔都能见到大熊猫;在佛坪,不用特意去寻找,大熊猫有时候甚至会主动去村民家串门。这一方面说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良好关系,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几十年来的大熊猫保护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在林业部门的恪尽职守下,在专家学者的科学指导下,在社区群众的鼎力支持下,秦岭大熊猫的种群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发展中。秦岭大熊猫的保护,就是保护秦岭生态环境、守住绿水青山的生动实践。这绿水青山不仅仅是金山银山,更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绿色家园和绿色乡愁。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