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卓越獎”是北京大學為營造重視教學和獎勵先進的文化氛圍,促進教學質量提高而特設的獎勵。
2019年北京大學教學卓越獎的獲獎者分別為陳江、李康、劉怡、蘇彥捷、徐怡濤、趙明輝。今天小編帶大家走入經濟學院劉怡教授的師者生涯。
她亦師亦友,溫暖率真,令人如坐春風,又語氣堅定,擲地有聲,是財政系師生的主心骨。她潛心學術,身體力行,一顆赤子之心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為經世濟民這一宏大使命寫下註解。不徐不急,潛心耕耘,於無聲處聽驚雷,最質樸處最深沉,水到渠成,所有的價值都將有幸福歸屬,這是她的學術態度,也是她的人生態度。她就是經濟學院財政系教授——劉怡。
實踐哺育創新:學術夢想
劉怡堅持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用日積月累的調研經驗輔助學術成果,挑戰現存事物合理性,為現實經濟提供創新解決方案。
劉怡在2019年北京大學本科教學改革實踐育人項目“財稅大數據”中踐行學術本土化,傳達出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關切。該項目由劉怡與劉衝老師一同開展,旨在進行數字經濟發展後的稅收問題研究。“我主要關心互聯網發展後,數據導致區域間收入分配格局變化的問題。數據全方位改變了生產和生活方式,展示著新的經濟活動和價值分佈狀況。”除了通過項目來支持相關研究深入,劉怡還希望啟發學生用新角度來看待稅收問題。“我們帶領學生去滴滴總部參訪。滴滴改變了城市信號系統和公交規劃方式,體現了數字經濟本身的價值。滴滴的數據在北京上地,有一套技術系統和一套財務系統,但數據產生的價值該歸誰呢?既然滴滴在全國400多個城市有業務,那麼,滴滴產生的稅收應該如何在全國各地分配呢?”
讓學術夢想落地生根,在制度層面推動立法,則是“財稅大數據”項目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最深沉的告白。劉怡的學術研究成果已經在一些領域服務於中國稅收制度的改革,如個人所得稅彙算清繳、增值稅留抵退稅以及改革增值稅地區之間分享原則的建議等等。 “我們還希望推動互聯網企業,由原來賣的地方得到稅收,調整為買的地方得到稅收,這是我的學術夢想,二十年前提出這一主張時沒人覺得可能得到推行,現在已經開始從討論到落地了。”
這份潛心耕耘數十載的學術夢想,出發點是為國家的經濟和社會增加更大的價值。“地方政府的激勵機制完全變化,原來採取各種優惠政策爭搶企業駐紮,但現在最重要的是誰來買東西。這樣一來,財政支出的績效會大幅度提高。根據消費者需求的生產才是有價值的,而且現在很多產品小規模定製,隨人們收入水平提高,出現消費升級等等轉變,財政制度變化都能帶來很大的價值。”
理論與實踐並駕齊驅,並由一顆赤子之心提供永不枯竭的原動力。這是由廣袤的中國大地滋養出的一顆赤子之心,飽含純粹的熱忱、深沉的現實關切以及沉甸甸的社會責任感,孕育著創新的力量。
創新產生價值:培養人才
“我們要培養學生挑戰理論框架的能力,這樣他們才可能會成為創新型人才,學術才能繁榮,社會才能進步。”
自1994年在北大任教以來,劉怡老師打磨《財政學》課程二十餘年,形成了紛繁精彩、開闊立體的課堂生態,由此引導學生探索並突破理論框架的邊界。
劉怡以中國經濟實況作為用之不竭的汲養地,在課堂中開展了稅收案例分析、專題辯論、專家訪談、課堂模擬國債發行等教研活動。“公民稅收意識調查”旨在引領學生感受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稅收問題,重塑稅收意識。“ 法律上銷售貨物的人是納稅人,消費者沒有意識到自己承擔稅收。學生不認為自己交稅了,但其實每一筆支出都含稅”,劉怡組織學生去麥德龍,實地觀察產品的含稅價和不含稅價,進一步帶領學生了解產生財政幻覺的基礎,樹立監督意識。“缺乏稅收意識,就不可能產生對支出的監督意識。”
同時,劉怡邀請長期參與立法的專業人士進行課堂講座,講座內容如各省針對地方財政的衝突觸發點、中央與地方關係、分稅制產生的背景等等,每每讓學生大開眼界。此外,課堂專題論壇緊扣當下熱門財政話題,學生分組後代表不同立場發聲,圍繞現有財稅體制是否合理這一質詢,他們懂得了疑惑積累以後要敢於挑戰慣例,學會在複雜處境下傾聽並權衡異見,課堂上的思維碰撞是每一位選課學生心中最璀璨的火光。很多類似的課堂經歷,教給學生們的,其實是在更長遠的未來,保持質疑能力並尋找新的可能。
劉怡指導本科生科研,也有自己的一套經驗。“我主張學生從身邊生活找題目研究,準備三四個題目來和我交流,判斷能否進一步量化想法。”劉怡相信,學生身邊的問題,往往是自身感知、疑惑並有解決動力和能力的問題。“我有一個學生是茶農的兒子,我會啟發他思考茶產業的產值與銷售、利益保障等問題。”劉怡還與其他老師組織培訓班,教授學生數據分析技術和研究構建過程。授人以漁,為的是讓學生有動力、有擔當,完成屬於自己的創新項目。
在教學指導中踐行創新理念,正是劉怡的初心。“我們國家所處的這個時代為學生成長提供了豐厚的教育資源,如果我們培養不出創新的人才,那將是很遺憾的。”她也鼓勵學生堅守理想大膽創業,要敢於接受挑戰,做到頂天立地,“學生如果什麼都想要四平八穩,過分在意績點,連選課時間都費心耗時地策劃,是不太可能會有太大成就的。勇敢才能創新,創新才有精彩。”
價值歸於德育:幸福境界
“我帶學生去飯館,學生對老師很尊敬,但喊服務員時卻很不尊重。平等對待所有人是我們應當一以貫之的常識和原則,我們應該發自內心感覺自己的微小,不同崗位的人只是分工不同,但每個人都應該是快樂的。”
劉怡在日常生活中,始終向學生們傳達這樣一種認知:物質不應該作為衡量一切的指標,社會分工亦不是。
那麼幸福感來源何處?財政系發起的公益實踐項目“財童計劃”,嘗試解答這一問題。每年暑假招募的志願者們,在偏遠山區進行中小學支教和扶貧調研。“每次外出,離開學校的熟悉環境,就能學到很多東西。志願者們駕馭課堂、傳遞知識都是需要自己思考和設計的,需要內心的熱情。”除了能力的培養,志願者們會領悟到“生活中不只是錢重要,還有很多值得感動的東西”,劉怡期望學生意識到“滿足是多元的,唯獨錢帶來的滿足是低級的,一旦滿足很容易失去方向。生命中很多事會帶來快樂,社會責任感和擔當可能會帶來更多的快樂”,進而更多地思考如何回饋社會,在回饋中體現自己的價值,尋找自己的熱愛。
進一步講到學生如何尋找自己的熱愛時,劉怡十分感慨,“我看學生,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我發現很多學生一方面特別驕傲,一方面又特別自卑。但大家真的應該去想自己適合什麼,喜歡什麼,不能盲目自傲也不能妄自菲薄,要張揚個性活出彩,不能人云亦云。我看學生太多,很感慨。你也許沒有必要那麼多的焦慮掙扎,但你需要一個投入滿腔熱情的事業,不猶豫不徘徊,專心在你選擇的領域耕耘。”
為畢業季準備的明信片,有劉怡拍攝的燕園四時景。“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與未名湖畔的出發典禮連接在一起。此刻,人類正面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所有過往,皆成序章。”對生活的熱愛常常在點點滴滴之間 ,德育的薰陶也常常潤物無聲。時光可以見證,唯有更大的氣度和德性才可以長久承載更重的責任,我們創造的價值都應該有也可以有幸福的歸屬地。
在實踐中哺育創新,從創新裡迸發價值,為價值找到幸福的歸屬,這樣的過程並不容易。潛心耕耘,敏銳批判,熱忱回饋,正是劉怡帶給我們的解答。
閱讀更多 北京大學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