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等人制:元朝亂世走向和平的無奈之舉,百年爭議不斷的分級政策

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更迭中,大部分的朝代都是由漢人統治的,但是元朝時期,統治政權則是由北方的遊牧民族所建立起來的。在這個朝代,因為統治者是蒙古族這個少數民族,

所以漢人的地位並不十分高,再加上草原文明與中原文明也有著很大的區別,所以導致元朝時代所採取的政策與其他朝代都頗為不同。

四等人制:元朝亂世走向和平的無奈之舉,百年爭議不斷的分級政策

儘管我們如今一直倡導"56個民族是一家",但是在元朝時期,實行的卻是非常嚴格的民族等級制度,這種制度也被後人總結為"四等人制"。蒙古族的統治者按照他們征服其他民族的先後順序,將元朝的民眾分為了蒙古族、色目族、漢族和南族。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作為少數民族的蒙古族,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權統治,所以採取民族互相壓迫和分化的方法來治理國家。


"四等人制"的出現

元朝雖然是由一個少數民族所建立起來的王朝,但是在這個朝代,我們中國的領土得到了極速的擴張,也因此元朝成了一個多民族聚集、幅員極其遼闊的國家。在忽必烈以前的統治時期,當時國家內已經有了民族的差異,但尚且沒有形成完整的四等人體系。因為蒙古族是一個非常喜歡征服其他國家的民族,他們善長征戰也是熱衷於戰爭,因此在忽必烈管理國家之前,當時國家主要的精力都是在進行統一和征服,所有國家重要的活動都和軍事相關。甚至是在元世祖忽必烈繼位的早期,這種四等人制度也還沒有確立。

在元世祖執政的早期,政府是由一大批漢人來支撐的,當時忽必烈的僚佐有90%都是漢人。雖然在那個時期,蒙古人已經享有了一定的特權,但是還沒有出現明確的四等人排序。之所以後來忽必烈會建立這種民族歧視分化的政策,主要是源於1261年的一場叛亂。

四等人制:元朝亂世走向和平的無奈之舉,百年爭議不斷的分級政策

作為中原人,骨子裡一直有看不上少數民族的習性,因此即使國家已經被蒙古人建立起來,許多漢人內心裡依然是不屈服的,甚至一直在暗暗籌備,準備推翻蒙古人的統治,也正因為如此,才會出現李璮叛亂。

原本忽必烈並不歧視漢人幕僚,甚至在繼位之前就招募了大量的漢族人士進入他的幕府,希望這些幕僚能夠協助他去管理一些重要地區的事務。而這些漢人幕僚也不負忽必烈所望,在治理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成效。在漢人的輔助下,忽必烈躊躇滿志,大有一展天下抱負的理想。

在忽必烈成功繼位之後,這些原本被招入的漢人幕僚不僅沒有受到歧視,還掌握了最主要的權力機關,但是這些心有傲骨的漢人不甘於屈居蒙古人之下,因此聯合起來發動了李璮之亂,對於元朝初期的政治產生了極其嚴重的影響。

四等人制:元朝亂世走向和平的無奈之舉,百年爭議不斷的分級政策

在這場之中動亂,許多忽必烈較為信任的幕僚都牽涉其中,因此忽必烈對於漢人的幕僚開始有了疑心和戒備心,但是因為漢人對於管理國家比較有經驗,而且從政能力也比較強,所以行政事務都離不開漢人的參與。因此,忽必烈不得已只能繼續任用漢人,但是同時他又開始重用色目人,讓色目人與漢人之間相互牽制。

這場動亂對於漢人來說影響是非常大的,在這場動亂之中,忽必烈的重要謀臣被殺,也間接加深了蒙古人對漢人的猜忌,因此一大批地方漢人官僚開始大權旁落,統治者不再讓任何漢人擔任政府機關的重要工作。再加上治理國家時,不同民族之間經常會有很多分歧矛盾,為了解決矛盾政府不得不想出一些治理辦法,而在審理案件時,都會不自覺偏向某些民族,這種"四等人制"在潛移默化中逐漸發展形成,最終在忽必烈統治末期,元代的"四等人制"度正式確立。

"四等人制"形成原因

四等人制度的形成是一個緩慢且潛移默化的過程,它是由許多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而不僅僅只是因為一場內亂。李璮叛亂只是四等人制度出現萌芽的一個引子,而不同民族之間所產生的包括政治、文化、歷史等方面的因素,才是促成這種民族壓迫制度出現的原因。

  • 1、政治因素

在蒙古族建立了元朝之後,對於統治階層來說,他們的統治就與以往的蒙古國完全不同了。在這個時候,不僅統治的民族增加了很多,而且各種民族問題也開始出現。作為統治階級的蒙古族,因為一向重武輕文,所以臣民受教育的程度並不高,蒙古族人普遍的文化水平都十分有限,而且當時元朝人口有將近6000萬,但是蒙古民族卻只有50萬,所以在人口數量蒙古族並不佔優勢。

如果蒙古人想要按照前面朝代那種科舉途徑來進入統治階層,那麼他們能進入統治階層的人數必定會極少,而如果統治階層大部分都是其他民族的人,那蒙古族的利益勢必很難得到保證。因此,不管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科舉上,元朝的統治者都給了蒙古族人極大的特權。

不僅如此,在國家的許多法律條例上,蒙古族人都享有優待和特權。這種政策使得元朝的政權被牢牢掌握在了蒙古族人的手裡。"四等人制"的建立主要也是為了加強蒙古族人對元朝的統治,而從效果上來看也確實起到了這種作用。當時不管是中央還是地方,各級官吏基本都是由蒙古族人擔任,而且蒙古族在全國地區內都擁有特權,這為蒙古元朝的政權建立多加了一層保障。

四等人制:元朝亂世走向和平的無奈之舉,百年爭議不斷的分級政策

中國曆代的君王都會採取多種方式來維護自身的統治,鞏固自身的地位,四等人制便是蒙古族人用來維護自身統治的一種策略,雖然形式上雖確實有壓迫其他民族的嫌疑,但是這種政策的興起,主要還是為了能夠維護元朝的政權。

為了提高自己作為統治階層的地位,元朝的統治者都十分擁護四等民制,再加上對各民族實行分化的政策,確實能夠遏制其他民族的發展,有力地維護了自身的統治。因此,這種制度才在元朝長期盛行。其實在任何一個朝代之中,統治階層都不可能與平民處於平等地位,總是會有一些特權階層的存在,自古以來皆是如此。

  • 2、文化因素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文化都是支撐起內部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整個國家發展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國家的文化不僅能夠反映其精神面貌,也對其發展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而文化因素也是導致元朝統治者確立"四等人制"的重要影響因素。

早在西周時期,在中華這片土地上就產生了夷夏的理論。夏自然是指華夏民族,夷則是華夏民族對於周邊其他民族一種帶有貶義的稱呼。作為漢人,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優越感,認為少數民族都是不開化的蠻族,而在元朝時期,因為統治者是少數民族,是漢人所輕視的夷蠻,所以許多漢人都不服從蒙古族的統治。

當人們對元朝的統治階層有意見時,就會用夷蠻的觀點對其進行攻擊。自然非常不利於統治階層的統治,這種心理文化觀念的根深蒂固,使得漢族與其他民族之間必然存在許多差異,而這些差異又是在各個民族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所以也很難去改變。

四等人制:元朝亂世走向和平的無奈之舉,百年爭議不斷的分級政策

蒙古族實行的草原文化和牧民生活方式都讓漢人十分不適應,而蒙古族又推行了一系列與原來不同的制度,所以導致漢人們就更加難以接受,因此在漢人群體中必然會有反抗者的存在,統治者也勢必會採取一定的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

在治理上,作為國家統治者自然會偏向於自己的民族,而其他民族的文化勢必會被視為異類,再加上元朝統治者本身就並非中原人,在入主中原之後又遭到了來自漢人的強烈反抗,當然會對漢人本身就存在不滿的心理。

在元朝建立政權之初,各項制度的建立都是漢人參與到其中的,因此導致了漢人與南人的政治地位並不相同。而色目人因為最早屈服於蒙古族的統治,在蒙古建立全國政權過程中也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因此在文化方面,蒙古人和色目人聯繫更為密切,自然位置要較漢人和南人高。

  • 3、社會歷史因素

在元朝時期,統治階層所採取的這種"四等人制",其實並不是元朝首創的,就早在遼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當時女真族在建立政權之後,在兵權和財權的用人方面,開始出現明顯的民族優先制度。他們最優先任用的是女真族,接著是渤海族,契丹族次之,最後才是漢族。

因為國家的政權是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所以為了能夠鞏固自己的統治,也為了有實力去抵禦來自其他民族的衝擊,因此在國家的建設的過程中,統治者都會採用一定的措施,利用可信的人才來鞏固自己的統治,而元朝建立後的"四等人制"也是如此。這種制度在一定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對於原本遼這種用人制度的繼承和發展。

四等人制:元朝亂世走向和平的無奈之舉,百年爭議不斷的分級政策

綜上可知,四等人制這種民族制度的形成,既受到了當時政治因素的影響,也和文化的推動息息相關,更與當時的歷史發展背景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因此,這一政策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成果,並不是單一某種元素所促成的,元朝實行這種四等人制可以說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四等人制"度的影響

  • 元朝所實行的這種四等人制度,在元朝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體現,也給元朝這個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帶來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首先,因為元朝統治者採用的這種四等人制是一種不公平的民族等級制度,所以使得許多處於較下階層的民眾遭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不僅在心理上對於廣大民眾來說是一種災難,而且也讓許多下層百姓都對元朝的統治產生了厭惡的心理,從而導致了元朝內部多個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經常會爆發矛盾,導致社會局勢動盪不安,給元朝的統治帶來極其不利的影響,最終使元朝出現了無數民族起義鬥爭。

雖然元朝的這種民族制度給了各民族關係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但是在維護元朝大一統方面,這種制度所產生的作用卻是不可磨滅的。這主要需要從當時的歷史背景進行分析,當蒙古剛剛結束各地政權混亂的局面,建立起了元朝這個政權時,表面上雖然國家已經和平統一,但是在行使政權的時候,元朝統治階層卻難免會遇到諸多困難。

四等人制:元朝亂世走向和平的無奈之舉,百年爭議不斷的分級政策

因為統治階層的擴大,使得元朝統治的民族比以往要多得多,人員關係也更為複雜,各個不同的民族和階層交織在一起自然會引發諸多矛盾,此時元朝統治者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穩定住局勢。想要從一個亂世過渡到一個和平時期,就必須要採取一些較為強硬的措施,如果元朝這個少數民族想要把政權牢牢掌握在手裡,自然要在政治方面給予蒙古人特權,讓更多蒙古人參與到政權之中。

在初期這種民族等級劃分,確實對穩定全國局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這只是在特殊時期所能採取的特殊政策,一旦在和平時期繼繼續實行,勢必會產生不良的後果。

從中華民族的發展上看,這種四等人制度在實行之後,加強了漢族與不同民族之間的日常聯繫,不同民族之間的通婚現象也大大增加,蒙古統治者所奉行的遊牧文明也與中原地區的農民農耕文明相互碰撞吸收,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融合過程,也豐富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所以在這方面來看,這種制度的形成對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形成是具有積極作用的。

四等人制:元朝亂世走向和平的無奈之舉,百年爭議不斷的分級政策


總結

綜上所述,在大一統局面下,實行四等人制度確實為穩定元朝政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且也為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創造了條件,在客觀上對於中華民族的形成是極其有利的。但是其消極作用也不容忽視,這種制度的實施使得元朝統治階層與其他階層的矛盾不斷加劇,導致社會動盪不安,從而使得各地爆發了民族起義,最終導致元朝政權走向覆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