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硬核”升級 村衛生室變身“小醫院”

農村衛生室的建設是緩解農村群眾“看病難”的重要途徑,也是深入推進健康城市建設的必由之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新建標準化農村衛生室147處,年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全面達標。

如今,第一季度已過,標準化農村衛生室的建設推進得怎麼樣?標準化的村衛生室“長”什麼樣?老百姓對它的評價如何?近日,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探現場

空間逼仄、擺放混亂、缺醫少藥……這大概是很多人腦海中對村衛生室的印象。如今,隨著我市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逐漸深入,一些標準化村衛生室建成並投入使用,它們的環境、設備、設施等硬件有了很大提升,與以前相比,完全變了個樣。

设施“硬核”升级 村卫生室变身“小医院”

4月16日下午,記者來到臨港區汪疃鎮小阮村衛生室。這裡是新改造的,足有120平方米,裡面乾淨明亮,診斷室、治療室、藥房、觀察室、公共衛生室“五室”俱全,分開設置。藥房裡,中藥櫃和西藥櫃分立兩側、藥品齊全;觀察室裡,床位整齊擺放,配備各種中醫治療儀;公共衛生室內,擺放著桌椅和電視,牆上張貼著健康宣教知識牌。小阮村衛生室還與村裡合作建起了康復室,村民可隨時來這裡進行肩頸、腰腿的康復訓練。

環顧衛生室的設備設施,那叫一個齊全。氧氣罐、急救箱、擔架、出診箱、診斷床,一樣也不少,空調、冰箱、電視機、電腦、打印機等都已到位,衛生室還配備了一體化診斷儀、中頻治療儀、紅光治療儀、艾灸儀、拔罐針灸等設施設備,在這裡,不但能夠進行簡單疾病的治療和護理康復,還可進行特色中醫診療,同時實現新農合網上直報、公衛數據網上直傳、家庭醫生簽約查詢等。

小阮村衛生室於去年5月動工改造,當年9月建成,按照村衛生室省級示範標準打造。“現在村醫定期走訪,還免費做血糖、血壓、心電圖等檢查,鎮衛生院的醫生也時常過來坐診。”看著村衛生室改造後帶來的就醫變化,小阮村村民叢一福如數家珍,“衛生室就在家門口,過來看病很方便,還可以拔罐、針灸,治療腰腿痛的老毛病,確實是好。”

设施“硬核”升级 村卫生室变身“小医院”

今年59歲的孔憲淑是小阮村衛生室的村醫,具有近30年從醫經驗,治療頭疼腦熱、頸肩腰腿疼很拿手,村民們對她很信賴。今年年初,孔憲淑通過考核,成為正式村醫。“工資比之前多了,最重要的是,在村民中的威信更大了,更有成就感了。”孔憲淑說。

“以前每次外出看病都勞師動眾的,來回要花上一整天的時間。”蔄山鎮西馬格村的周秀榮今年66歲,因患高血壓、糖尿病,她多次往返市區醫院治療,每次都需家人陪同,“現在多好,村衛生室的環境好了,設備也全了,小病不用出村了,大病也能找到人問了,太省事了。”周秀榮說。

記者瞭解到,前段時間,蔄山鎮西馬格村衛生室完成了標準化建設,這裡總面積80平方米,由早年的村衛生所改造而成,它是按市級示範標準打造。“跟之前的衛生室相比,變化太大了!”談到新衛生室,村民們都會發出這樣的感嘆。這裡,診斷床、儲藥罐、急救箱、出診箱、擔架等設備也配備齊全,來衛生室拿藥、看病的村民還可以隨時量血壓,用肩頸鍛鍊儀鍛鍊身體。今年年初,應聘而來的村醫張曉妍全天坐診,承擔著西馬格村、東馬格村1670名村民的日常疾病診斷和公共衛生服務。

看進展

各區市標準化農村衛生室建設加速推進

達標的村衛生室已正常開展診療服務,老百姓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便利,其他列入計劃的村衛生室都在有序推進標準化建設。

16日下午,記者來到臨港區汪疃鎮祝家英村,這裡的村衛生室剛開始動工,原本閒置的幾間房很快就要有新用途。

“這幾天正在把原本的吊頂拆除,下一步把牆面重新粉刷,再按規劃做隔斷。”臨港區社會事務局衛生計生科相關負責人介紹,正常情況下,祝家英村衛生室3個月能完成改造,將為全村600多位村民提供醫療服務。“今年,臨港區重點打造24個標準化村衛生室,目前已完成7個,接下來,將按計劃推進,在給各衛生室做基礎裝修和安裝醫療設施的同時,我們積極組織村醫的招聘。”該負責人表示。

“俺們村的衛生室什麼時候能建好呀?”看到記者在採訪,祝家英村村民張洪福上前詢問。“聽鄰居說,我們鎮前白鹿村和小阮村都建好了衛生室,拿藥看病都很方便,眼看著我們村的衛生室也要開工了,以後買藥、看病再也不用東奔西跑了。”張洪福期待地說。

“您的血壓偏高,要多注意飲食,我再給您把把脈……”在汪疃鎮韓西莊村衛生室,村醫李曉東為一名患者把完脈後埋頭開具中藥處方。記者詢問得知,這名患者並不是韓西莊村村民,他是經由親戚介紹從3公里以外的孫家溝村來的。“我家親戚在李醫生這把脈拿的藥,吃著效果不錯,這不,也帶我來看看,趁著眼下農活不多抓緊調理一下。”這名患者說。

當這名患者得知自己村也有計劃建衛生室,他眼睛一亮:“那太好了!回頭買藥看病就不用東奔西跑了,要是也能有李醫生這樣的中醫坐診、把脈,那就更好了!”

記者瞭解到,截至目前,各區市標準化農村衛生室建設都在加速推進。

訪部門

今年第四季度完成147處衛生室建設

“去年,威海市衛生健康委改進提升鎮衛生院40處,建設標準化村衛生室612個,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衛生室全部達到標準化建設要求。”威海市衛生健康委基層衛生與藥政科科長張士衡介紹,按照市委、市政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部署和要求,今年全市再建設標準化村衛生室147處,從而實現全市村衛生室全部達標,促進設施水平明顯提升,鄉村隊伍素質明顯提高、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努力讓農村居民就近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设施“硬核”升级 村卫生室变身“小医院”

截至目前,威海市已建成標準化農村衛生室66處,配備工作人員76名(配備標準為每室1至2人),完成今年總體計劃的44.89%。其中,環翠區建成4處、榮成市23處、乳山市26處、高區3處、臨港區7處、南海新區3處。“計劃到今年第四季度,完成農村衛生室建設並全部達標。”張士衡表示,接下來,將繼續壓緊壓實責任,實施“掛圖作戰”和追蹤管理,切實抓好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落地,力爭早日實現標準化村衛生室全覆蓋,打通醫療衛生服務“最後一公里”。

“村衛生室是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基礎,村衛生室承擔與其功能相適應的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體系。”張士衡介紹,目前在推進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方面,各區市圍繞醫防融合,統籌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精細化管理,加強高血壓、糖尿病等重點疾病和老年人、婦女、兒童和貧困人口等重點人群的管理,逐步提升農村居民健康知識知曉率,增強醫療衛生服務獲得感和滿意度。同時,同步充實村醫隊伍,提升從業人員素質。鎮衛生院不僅輪流派出骨幹醫師到村衛生室坐診,為鄉村醫生提供業務指導和帶教,還定期組織鄉村醫生進修培訓。

“讓村民可以就近享受醫療服務,實現‘小病不出村’,既能方便群眾,也能引導群眾合理就醫,促進衛生資源合理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張士衡表示,推進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提升農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是農村居民看得見、摸得著的惠民工程,是貫徹新時期以基層為重點衛生工作方針的具體體現,是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的重大舉措,既能增強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還能讓鄉村醫生工作得更安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