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君崇祯煤山殉国,留下61字诏书,揭开亡国背后的真相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检(1611-1644),生于立春日,父朱常洛,母刘氏。崇祯为朱常洛第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勤勉的皇帝,是明朝自太祖以来罕见的勤政之君,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宫中从无宴乐之事。除了照例应免日期之外,每日视朝,并参加日讲和经筵。同时也是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勤勉兢业,无力回天”这八个字,可以概括崇祯的一生。

亡国之君崇祯煤山殉国,留下61字诏书,揭开亡国背后的真相

朱由检

明朝的皇帝大多短命,在位时间也都比较短,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 落水生病的朱由校服用“仙药”身亡后,17岁的崇祯继承其哥哥朱由校帝位。

崇祯帝即位后,抓准时机开始大力铲除阉党,魏忠贤死后。将魏忠贤党羽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流放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

亡国之君崇祯煤山殉国,留下61字诏书,揭开亡国背后的真相

铲除阉党魏忠贤

然后开始平反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并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予尚方宝剑,托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

这一系列的举措,迅速清除掉了魏忠贤和客氏的势力,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地位,阉党之祸逐渐澄清。使得朝野上下精神为之一振,然而初登皇位的崇祯,在诛灭魏忠贤势力的同时,也促使明末庞大的文官势力更加膨胀。紧接着又连年自然灾害、瘟疫爆发崇祯帝就是在这样背景下执政了17年。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以及亡国背后的原因,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01

自然灾害不断,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

崇祯朝以来,年年有天灾,百姓流离失所。崇祯元年,北方大旱,寸草不生;崇祯三年大饥;崇祯五年大饥;崇祯六年大水;崇祯七年秋蝗、大饥;崇祯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崇祯九年旱蝗;崇祯十年秋禾全无;崇祯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崇祯十三年大旱;崇祯十四年旱。

亡国之君崇祯煤山殉国,留下61字诏书,揭开亡国背后的真相

百姓流离失所

02

瘟疫爆发,人死八九,尸骨遍野

崇祯十三年(1640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爆发瘟疫传染,人死八九,尸骨遍野。

据史学家不完全统计,明代万历和崇祯年间两次鼠疫大流行中,华北陕、晋、冀3省死亡人数至少在千万人以上。鼠疫的流行与旱灾、蝗灾及战乱的接踵而至,明王朝抵不住清兵南下,也就在情理之中。

亡国之君崇祯煤山殉国,留下61字诏书,揭开亡国背后的真相

爆发瘟疫

03

内忧外患,国库空虚,难寻可用之人

此时,农民军起义已经十多年了,从北京向南,南京向北,纵横数千里之间,白骨满地,人烟断绝,行人稀少。崇祯帝召保定巡抚徐标入京觐见,徐标说:

“臣从江淮而来,数千里地内荡然一空,即使有城池的地方,也仅存四周围墙,一眼望去都是杂草丛生,听不见鸡鸣狗叫。看不见一个耕田种地之人,像这样陛下将怎么治理天下呢?”

崇祯帝听后,潸然泪下,叹息不止。于是,为了祭祀难民和阵亡将士和被杀的各位亲王,崇祯帝便在宫中大作佛事来祈求天下太平,并下诏罪己诏,催促督师孙传庭赶快围剿农民军。

亡国之君崇祯煤山殉国,留下61字诏书,揭开亡国背后的真相

大顺军

此时,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明廷苦于两线作战,每年的军费“三饷”开支高达两千万两以上,国家财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饷的情况普遍,常导致明军内部骚乱哗变。

04

新年伊始,局势更加严峻,加速明王朝的灭亡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定都西安,建国号“大顺”。

二月初八,李自成的大顺军攻陷太原,晋王朱求桂投降;十二日,忻州失守;十六日代州失守;二十三日真定失守;二十四日山西全境失守;二十五日彰德失守,赵王朱常谀被俘......

三月初一,大顺军攻陷守武关,李自成下令屠城。当晚,大同总兵姜瓖投降,宣府总兵王承胤叛变,又连下居庸关、昌平,北京城紧急戒严。

三月初五,河间失守;初七,大同失守;初八,宣府失守,太监杜勋投降;十二日,昌平失守;十三日,居庸关陷落......崇祯帝急调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入卫京城,并号召在京勋戚官僚捐助饷银。

三月十五日(4月21日),农民军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同时,刘芳亮率领南路军,东出固关后,真定太守邱茂华、游击谢素福出降,大学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

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过昌平,抵沙河。

三月十七日的早朝上,崇祯帝朱由检提笔写下了:

“诸臣误朕至此!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尔!文武官个个可杀,百姓不可杀。”

亡国之君崇祯煤山殉国,留下61字诏书,揭开亡国背后的真相

崇祯帝早朝上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大顺军兵临城下。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宁门,农民军由此进入今复兴门南郊一带。

三月十八日晚,崇祯帝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景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只是哀声长叹,徘徊无语。

05

崇祯帝媒山殉国,留下六十一字诏书

三月十九日,崇祯帝在北京煤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年仅33岁。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死时只有太监王承恩陪在身边,道尽了这位皇帝凄凉的心境。

临死前,崇祯帝于蓝色袍服上大书: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亡国之君崇祯煤山殉国,留下61字诏书,揭开亡国背后的真相

崇祯帝媒山殉国

06

客观的来说,崇祯帝朱由检即位以来,始终兢兢业业,不敢有一丝懈怠。崇祯帝白天在文华殿批阅奏章,接见群臣,晚上则在乾清宫看奏章,遇到军情紧急时便连续几昼夜不能休息,政治气象也有过“小阳春”的回暖迹象,但是也无法扭转大明气数已尽的时局。 大明朝亡国原因,主要有:

其一,在位期间,朝廷党争不休,民间灾害不断,导致域内农民起义爆发,关外后金政权趁势崛起,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其二,尽管崇祯帝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却无人可用。在位期间没有人才辅助他。无奈之下,崇祯帝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起用大批太监。

其三,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用人之术,又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17年间他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对大臣动辄怒斥、砍头、凌迟,史书记载其残忍程度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有心报国的人都不敢请缨为他效命了。

其四,崇祯帝虽六下罪己诏,然苛捐杂税层出不穷,民不聊生,为镇压农民起义,开征“剿饷”,每年加派银三百三十余万两。崇祯十二年,又加征“练饷”,每年征银七百三十余万两。而明末的众多农民起义也正是其贪财苛政最严重的后果。

其五,在辽东战局屡败之时,不纳周皇后迁都之谏而丧失了最后的机会。

最后,我们只能说运气问题了。崇祯死后,蔓延多年的鼠疫在清顺治元年(1644年)后就消散得无影无踪,华北各地风调雨顺,社会经济开始复苏。因此,我们只能说崇祯帝时运不济了。


当然,明朝灭亡的原因很多,在此不一列举了。如何看待崇祯帝17年执政生涯,在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里这样写到:崇祯皇帝“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为政“刻薄寡恩”,“急剧失措”;“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四暮三,轻信妄断”;看上去尽管像是想要有所作为的“明君”,会做些表面的仁义功夫,实际上却是“十分‘汲汲’的‘要誉’专家”,对种种积弊并不真心设法去解决。

故而,崇祯帝尽管勤政,却错误百出,不仅不可能中兴明帝国,其亡国也几乎是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