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型基金可以定投麼?

主動型基金可以定投麼?

關於基金定投這個話題我講過的次數應該不下八百遍了,每每在講到定投的時候,我大抵都是這樣勸人的:

如果是新手小白的話,可以先從寬基指數的均衡組合開始定投混點經驗值;而在變成了有點定投經驗的小灰之後,可以適當考慮引入一些優質的行業指數以期提升定投的收益率。

我一般默認這裡講到的寬基指數和行業指數都是被動型的指數基金,最多也就是用到被動為主主動為輔的指數增強基金。

這裡就有個問題了,其實我也被問到過很多次了,比如“我定投了某某主動基可以麼”,或者“我要定投某某主動基可以麼”,亦或者“我定投的某某主動基收益很好啊”之類的,本質上這些都可以匯聚成同一個問題:主動型基金可以定投麼?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話說這個問題從正面回答其實還挺難回答的,而且我猜有些人可能已經在心裡默默準備好了若干個理由來反駁我,幸好我逆向思維用的比較溜,索性我就先來看看這些理由,結合前文就是

為什麼我一般不建議用主動基做定投?

這個問題又可以分成兩大方面來闡述。

第一大方面自然是主動基自身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主動基的基金經理可能會換人。

有道是擒賊先擒海賊王,看主動基先看基金經理。基金經理對於一隻主動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實上我自己投主動基就是看人勝於看基的。但是大家可能也都看到了,主動型基金的基金經理會有一定的離職風險。

這其中如果是因為基金經理業績太差導致的離職對我們的影響還不大,但是有的業績做得很好的基金經理的離職,對我們的基金投資還是會有不小的影響的,特別是對基金定投這種類型的離職有時候甚至是致命的。

試想你如果辛辛苦苦定投了某隻優秀主動型基金好幾年,基金經理突然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說要離職你會怎麼辦?這個時候有收益還好,如果還是虧損的,你是賣呢還是賣呢還是不賣?

第二個“問題”是主動基的基金經理可能會因為某些原因業績突然變得不好了。

既然選擇了某隻主動基金作為長期定投,我們自然是看中了這隻基金的基金經理的主動能力,特別是獲取超額收益的能力。但是在實際的投資當中,我們也確實發現了某些基金經理在買之初還好好的,可是買完之後就開始慢慢變得“性不善”了,有的業績越來越普通(業績鈍化超額收益不明顯),有的甚至還會小甜甜變牛夫人(業績變差超額收益為負)。

導致業績鈍化甚至變負的具體原因我這裡就不具體展開了,或許是投資風格(被業績逼的)漂移了,或許是基金規模(因為好業績而)變大了,或許是能者多勞(因為之前的好業績而)管理多隻基金導致精力分散等等,總之不管是何種原因導致的其殺傷力都是肉眼可見的。

第三個“問題”是主動基可能會暫停大額申購甚至直接暫停申購。

對於暫停大額申購或者暫停申購大家最近多多少少都有所耳聞甚至直接體會過了,比如大家最近可能很想買的美股指數基金,原油基金等就(因為QDII額度問題而)暫停了申購,或者一些很優質的債基比如鵬華產業債,招商產業債,鵬華豐祿債等一天就只能買5000,1000甚至100(限大額申購)。

當然,這些都不是我今天文章在講的偏股主動基,但是事實上最近也確實有一些優質的主動基在限制大額申購,比如交銀楊浩的交銀內核驅動一天限購1萬,中歐周應波的中歐時代先鋒一天限購5000等等。

我也還記得2015年的時候很多當年的牛基不是暫停大額申購就是直接暫停申購,比如當年的基金冠軍易方達新興成長全年幾乎都在暫停申購,就是漲得極好但(大部分時候都不能買)讓你只能想得美的那種。

如果說主動基限制大額申購對定投還不是大問題的話,那麼主動基的暫停申購就有點像那僅用一根馬鬃懸掛在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了,一旦發生會直接會讓定投無法繼續。

第二大方面則是被動指數基相對於主動基的一些優勢。

這塊我想在一眾指數基金的擁躉號特別是指數基金的定投號長年累月的碎碎念之下,很多人可能比我還熟悉。

擇其主要的幾點來說,無非就是:

第一

,比之主動基投資的“類黑盒”操作,指數基金的編制規則完全白盒:公開、簡單、透明。以此我們定投選標的時候挑選起來相對也會省心省力些,完全不用擔心被騙云云;

第二,正是因為指數基金的編制規則公開透明所以指數基金受基金經理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除非是增強版的指數基金,一般的指數基金如果換基金經理對基金本身幾乎沒有影響,比如我就問一句:你知道你投的指數基金或者ETF的基金經理是誰麼?

第三,比之主動基,被動型的指數基金最大的優勢莫過於各種費率都相對更低,所謂省到就是賺到,便宜才是王道。

以上林林總總就是我不建議大家用主動基去做定投的原因了。

但是“不建議”不等於“不能”,一個最直接的想法:只要能解決以上羅列的那些問題不就可以定投主動基了。

那我就一一來破解下。

先來看被動指數基的優勢部分。

從第一點指數基金對應的指數編制規則來說,大部分的寬基指數無非就是暴露規模因子的一種smartbeta基金,和市面上其他暴露單因子(紅利因子,價值因子等)或者多因子的基金並沒有本質區別。

那麼更廣義一點來說,主動基又何嘗不是一種暴露單個或者多個因子的類Smartbeta基金,這些因子大部分穿透來說和常規的因子(價值,成長,紅利,低波等等)並無二致,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主動基還會多出一個叫做基金經理的選擇因子。

另外,說主動基黑盒的人也不一定就對指數的編制規則瞭如指掌,同樣也不一定就對指數編制規則實際運作的優缺點洞若明鏡。

所以,你以為的白盒也有可能因為心存輕視而變成黑洞,而你以為的黑盒說不定還能因為心存謹慎反而沒那麼黑了。

指數的第二點我歸類到主動基部分一併去講。

至於第三點的費率問題,其實是很好解決的,簡單來說,只要主動基跑贏指數的那部分超額收益能覆蓋費率差額(主動基和被動基總費率的平均差額大概在2%左右)就可以了。

至於主動基能不能跑贏指數以及怎麼跑贏指數我這裡也不具體展開了。

前者可以參考2017年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AMAC)黨委書記、會長洪磊曾提到過的,偏股型基金19年平均年化收益率為16.18%,超出同期上證綜指平均漲幅8.50個百分點(滬深300的歷史沒那麼悠久,作為一個參考,其從2002年1月到2017年底的幾何年化收益率大概在6.89%)。

後者可以參考我以前寫的一篇叫做《跑贏指數是天底下最簡單的事情》的文章。

再來看主動基的問題。

這部分我洋洋灑灑羅列了有三大點,但是其實破解方法只用一招就夠了(連指數優勢部分的第二點都可以一併破解),簡單來說就是按照風格為每一隻用作定投的主動基金都做好backup就好了。

這個看似簡單的回答內涵還是很豐富的,今天限於篇幅我先來簡單做些鋪墊。

從定投組合的構建方式來講,我一般比較建議大家模仿組合投資的方式去構建一個核心+衛星的定投組合

這個定投組合的基本版大概是這樣的:

核心部分主要由綜合性的寬基指數構成,具體可由代表大盤的滬深300(或上證50)代表中小盤的中證500(或創業板指)來共同組成一個均衡組合,這部分主要負責提供一個基準版的指數定投收益。

衛星部分則主要由各類細分行業指數構成,總體思路可以是價值類成長類的行業指數均衡組合,配搭幾個比較浪的週期行業主題行業指數,這部分主要負責追求一個比基準版指數更高的定投收益。

眾所周知,鑑於A股市場的相對不成熟,目前公募基金通過一些指數增強方式在A股市場追求一個基於完全被動指數的超額收益還是很可期的。

這一點在寬基指數上顯得較為明顯,這也是為什麼我在建議大家定投寬基類指數基金的時候常常會推薦大家去定投那些寬基指數的增強型指數基金,包括常規的指數增強型基金以及暴露某一個或某幾個因子的指數類SmartBeta基金。

以上可以認為是一種狹義的指數增強方式,我認為是適合大部分人的,特別是初次定投的小白投資者和有一點定投經驗的小灰投資者。

不過對於有更加豐富定投經驗的小黑投資者而言,事實上還可以有一種更廣義的指數增強方式:

主動型基金可以定投麼?

核心部分可以由偏價值風格的主動基和偏成長風格的主動基組成一個定投組合,這個部分還可以直接用均衡風格的主動基直接替代;

而衛星部分則可以用主動型的行業類主題基金(如果有的話)去替代那些行業指數。

行文至此,主動型基金是否可以定投這個問題基本已經得到了較好的解決,雖然“可以”和“會”之間可能還隔著一個“小5論基”。

當然,現在這個問題已經演化成了:

1)對主動基金(基於風格)的分類;

2)優質基金池的構建;

3)最終找到風格相似的主動型基金(經理)作為候補這個目標。

我認為在想清楚上述問題並且得出一套較好的解決方案之前最好先不要急著去定投主動型基金,哪怕定投主動型基金特別是定投一些優質的主動型基金確實是可以取得比直接定投指數好得多的收益率。

今天就先鋪墊到這裡,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