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陽初:一個曾與愛因斯坦同框合影的平民教育家

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一生曾與許多中國人都有過一面之緣,但與之同框照相留影者卻並不多見,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愛因斯坦夫婦訪問日本時,曾於1922年11月中旬途經上海,著名書畫家、實業家和慈善家王一亭在自家梓園設宴款待愛因斯坦夫婦時,曾留下了一張合影照片,愛因斯坦獨特的形象還是依稀可辨的。

晏陽初:一個曾與愛因斯坦同框合影的平民教育家

王一亭(前排右二)與愛因斯坦等人合影

1943年5月24日晚,美國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正在舉行紀念哥白尼逝世400週年大會,許多著名人士都曾出席了這場紀念大會,這其中就包括愛因斯坦、杜威、勞倫斯、福特等這些聲名顯赫的大人物,應邀出席這場盛會的還有來自中國的平民教育家晏陽初,會議期間晏陽初曾與愛因斯坦等人同框合影,這也是我所見過的愛因斯坦與中國人合影最為清晰的照片。

晏陽初:一個曾與愛因斯坦同框合影的平民教育家

晏陽初(右一)與愛因斯坦等人合影

晏陽初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就曾被冠以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並稱為“南陶北晏”,在國內外都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自從其1949年10月離開大陸前往臺灣和美國之後,晏陽初和他開創的平民教育事業都徹底銷聲匿跡了,被長期塵封在歲月之中。

晏陽初:一個曾與愛因斯坦同框合影的平民教育家

晏陽初

晏陽初(1893—1990)別名晏遇春,四川巴中人,出生於書香世家,自幼在塾館讀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古代讀書人的理想和志向,就逐漸在其心中萌發,從1903年起先後入讀保寧府西學堂和成都華美學校接受西學教育,因受傳教士的影響而皈依基督教,從此“以愛的教育為基督征服世界”成為他畢生的追求。

1912年在傳教士的資助下,晏陽初前往香港入讀聖保羅書院,但未及畢業就於1916年秋轉入美國耶魯大學主修政治學和經濟學,曾受教於美國第27任總統塔夫脫開設的《美國憲法》等課程,耶魯大學以基督教氛圍濃厚著稱,晏陽初很快就融入其中,經常參加校內外基督教青年會的各種活動,由此結識了許多在基督教青年會工作的骨幹,其中就包括紐約華人牧師許芹之女許雅麗並與之相戀,期間晏陽初還曾當選為耶魯華人協會會長。

晏陽初:一個曾與愛因斯坦同框合影的平民教育家

晏陽初

1918年6月,晏陽初從耶魯大學畢業並獲學士學位後,曾追隨北美基督教青年會戰地服務團奔赴法國,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尚未結束,當時曾有14萬左右的華工服務於歐洲戰場,這些華工社會地位低下,許多人都不懂英語和法語,甚至大多數人都不會寫漢字,晏陽初就給華工們當翻譯,幫助他們書寫家信,甚至辦起了識字培訓班,並親自編寫教材授課,由此結識了許多華工朋友。

晏陽初曾這樣寫道:“中國農民誠樸,智商高,能力強,只可惜缺乏讀書的機會,使他們的智慧和能力得不到發揮……表面上是我在教他們,實際上是他們教育了我。”其後來回國致力於平民教育,動因就來自這段時期的教育實踐,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晏陽初又回到美國,並於1919年9月考入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攻讀歷史學,並僅用一年時間即獲得碩士學位。

晏陽初:一個曾與愛因斯坦同框合影的平民教育家

晏陽初

1920年夏,晏陽初攜美籍華裔女友許雅麗搭乘“俄羅斯皇后”號郵輪迴到上海,他沒有去政府和高校謀職,而是接受“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總幹事餘日章的邀請,在智育部平民教育科主持平民教育,由此開啟了其一生從事平民教育之生涯,而餘日章可堪稱是晏陽初平民教育的引路人,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許雅麗則在上海女子青年會體育師範學校任教,1921年9月23日晏陽初與許雅麗在上海舉行了婚禮。

晏陽初曾主持編寫了《平民千字課》等普及性教材,隨著經驗的不斷積累,晏陽初於1922年初發起了全國範圍內的識字運動,他提出的口號是“除文盲、做新民”,當年3月專程到湖南長沙組織平民教育討論會,推行他的《全城平民教育運動計劃》,遊說400多小學教師宣傳推廣平民教育,並籌資建立了200餘所平民教育學校,當年毛澤東就曾作為義務教員參與其中。

晏陽初:一個曾與愛因斯坦同框合影的平民教育家

《平民千字課》

晏陽初在長沙推行平民教育之後,又於1923年初來到北京,在張伯苓、蔣夢麟、陶行知及熊希齡夫人朱其慧等社會名流的支持下,於當年8月利用“中華教育改進社”在北京召開年會之機,發起成立了“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並發表了《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宣言》,總部設在北京,由朱其慧任董事長,陶行知為董事部書記,晏陽初為總幹事,而所需經費大都來自於朱其慧的個人捐獻。

“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成立後,根據中國平民實際情況和中國文化特點編寫教材,晏陽初與陶行知、陳鶴琴等人從常用的漢字中選取了1300漢字,編成四冊《平民千字課》,每冊24課時,每晚學習一課,每堂課為一小時,共96學時即可學完四冊課本,就能達到看書讀報的水準,在試點成功之後,又編輯了《市民千字課》、《士兵千字課》在城市和部隊中推行掃盲,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隨即又組織力量先後在華北、華中、華東、華西、華南等地城鎮開展義務掃盲活動。

晏陽初:一個曾與愛因斯坦同框合影的平民教育家

晏陽初在進行掃盲教育

隨著平民教育運動的開展和不斷深入,晏陽初逐漸認識到中國平民教育的重點應該在鄉村農民,此後他把關注的重點聚焦在農民身上,遂與陶行知、朱其慧在思想認識上產生嚴重分歧,並最終導致“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 從“中華教育改進社”分離出去。

1926年秋,晏陽初選定河北省定縣作為“華北實驗區”,以翟城村為中心,從事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當時曾吸引了許多留學歸國的知識分子參與其中,按照調查、研究、實驗、表現和推廣五個步驟,逐步開展鄉村教育實踐,晏陽初認為農民存在著“愚、貧、弱、私”四大頑疾,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以“學校式、社會式、家庭式”三種方式並舉的方針,實施“以文藝教育攻愚,以生計教育治窮,以衛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連環並舉的改造方案。

晏陽初:一個曾與愛因斯坦同框合影的平民教育家

晏陽初夫婦與外國友人合影

理想很美好,但現實很骨感,晏陽初自從脫離“中華教育改進社”後,所需經費就捉襟見肘,募集的捐贈十分有限,不足以支撐下去,為籌集到足夠的經費,晏陽初於1928年專程赴美籌款,希望能募集到50萬美元,為此他奔波美國各地演講,也碰了無數次釘子,經過了近一年的募集,最終籌集到了45萬美元,其中從洛克菲勒基金會募集到10萬美元,而汽車大王福特則以個人名義捐贈了1萬美元。

晏陽初於1929年開始定居在定縣,一年以後,又把夫人許雅麗和孩子接來,可見他從事平民教育和鄉村教育的決心和毅力,而晏陽初的鄉村教育實踐也得到了國民政府的認可,並向全國進行推廣,要求每個省都確定一個縣進行鄉村教育試點,由此建立了許多鄉村建設育才院。

晏陽初:一個曾與愛因斯坦同框合影的平民教育家

晏陽初全家福

“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前,華北地區已經岌岌可危,晏陽初與他的團隊不得不撤離定縣南下,在途徑湖南省時,省主席何健邀請他協助動員三千萬民眾參與抗日,但不久何健就被蔣介石調任內政部長,由張治中將軍出任湖南省主席,晏陽初招募了近5000名知識分子參與基層政府工作,以致湖南為中國的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

晏陽初:一個曾與愛因斯坦同框合影的平民教育家

晏陽初(前排中)與同仁合影

1939年9月,第一次長沙會戰開始後,晏陽初等人又輾轉至四川重慶歇馬場,在陪都開辦了鄉村建設育才院並擔任院長,繼續開展平民教育,期間於1943年初赴美,應邀出席哥白尼逝世400週年紀念大會,被美國百餘所大學和科研機構的代表評選為“當今世界上貢獻最大,影響最廣的十大名人”,晏陽初與愛因斯坦、勞倫斯、杜威、萊特、福特等10人被大會隆重表彰,他是唯一獲此殊榮的亞洲人,並留下了與愛因斯坦同框合影照片。

晏陽初:一個曾與愛因斯坦同框合影的平民教育家

晏陽初與愛因斯坦及會議主持人沙普列合影

抗日戰爭勝利後,當年曾得到蔣介石支持的晏陽初,再次試圖遊說蔣介石為鄉村教育投入更多的經費支持而未果,轉而尋求美國總統杜魯門的資助,美國國會最終通過了“晏陽初條款”法案,在對華援助總額中撥付5%-10%的額度,用於中國農村的建設和復興,晏陽初是美國曆史上第一個使國會通過撥款條款的外籍人士。

1949年10月,晏陽初攜家人從重慶飛往臺灣,1950年初又離開臺灣移民美國,已近花甲之年的晏陽初,並沒有放棄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的追求,而是致力於向全世界推廣他的鄉村教育理念,曾積極協助菲律賓、泰國、危地馬拉、哥倫比亞及非洲加納等欠發達國家建立鄉村改造促進會,同時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擔任顧問。

晏陽初:一個曾與愛因斯坦同框合影的平民教育家

晏陽初全家初到美國時合影

1955年10月,美國《展望》雜誌曾刊登文章,將晏陽初列為當代世界100位最主要人物,稱其是“真正的哲學家和人道主義者”,甚至被尊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由於他在菲律賓推行的鄉村教育效果顯著,曾被菲律賓總統馬科斯授予最高平民獎章——“金心獎章”。

晏陽初:一個曾與愛因斯坦同框合影的平民教育家

晏陽初

1988年10月,在晏陽初95壽辰之時,里根總統曾向其致賀詞:“在我任期期間,最大的報償之一莫過於得知有您這樣全心全意為他人服務的賢達之士。”1989年10月新任總統布什致信其耶魯大學學長晏陽初,祝賀其96壽辰,他在生日賀詞中寫道:“通過尋求給予那些處於困境中的人以幫助,而不是施捨,您重申了人的尊嚴與價值。”

晏陽初:一個曾與愛因斯坦同框合影的平民教育家

晏陽初雕像

活了近一個世紀的晏陽初,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具有一顆仁慈和博愛之心,這是宗教信仰的力量,以此支撐他一生的追求,晏陽初在晚年曾這樣評價自己:“我是中華文化與西方民主科學思想相結合的一個產兒。我確實有使命感和救世觀:我是一個傳教士,傳的是平民教育,出發點是仁和愛。我是革命者,想以教育革除惡習敗俗,去舊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