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記!請不要淪為試錯的成本

以下文章來源於米筐投資 ,作者米筐老A

謹記!請不要淪為試錯的成本


米筐投資

米筐投資專注金融財經研究,以宏觀視野,從宏觀政策、貨幣供給、產業結構等多維度研究全球與中國經濟,致力尋找最優全球資產配置方案,為國人資產配置保駕護航!

謹記!請不要淪為試錯的成本


科技的創新、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體系的完善…都需要不斷的試錯,可在試錯過程中是有成本支付的。問題是,這些成本該由誰承擔呢?

01

事例

< 1 >

4月2日,在美國上市的瑞幸咖啡自曝自2019年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公司某高管及部分員工偽造虛增了高達22億元的收入,一時眾人震驚。

當日其股價呈自由落體運動,由26元跌至6.4元,甚至一度跌至4.9元,最大跌幅超80%。

在4月7日宣佈停牌前,其股價收於4.39元,相比其3月高峰時的110億美元市值縮水了約100億,想必瑞幸的投資人和股東們早已哭暈在廁所。

從成立到上市僅用17個月,創全球最快IPO記錄,瑞幸咖啡曾被認為是獨角獸新創企業教科書級上市的典範,誰會想到裡面竟有如此大的黑洞。其高補貼攬客的燒錢商業模式,隨著公司的起伏也在經歷“質疑—肯定—再質疑”的循環往復。

< 2 >

2020年全球最大的黑天鵝是新冠疫情。一二月份疫情在中國蔓延擴散,到了三月在中國初步被控制後,疫情卻出人意料的開始在全球肆虐,並呈現失控的局面。

面對疫情防控,英國等國家居然提出了群體免疫的應對策略——不控制疫情傳播,而是控制傳播的速度,讓絕大部分人有序的感染肺炎並通過自身免疫力產生抗體,由此制服病毒…說白了,就是達爾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

諷刺的是,英國首相約翰遜竟也不幸“中招”,在新冠檢測呈陽性自我隔離十天後病情加重,不得不進入ICU。雖然群體免疫策略後來被放棄,但面對崩潰的醫療體系也許是隻做不說罷了。

群體免疫看似殘酷,實則是歷史事實。曾經的鼠疫、瘟疫、黑死病……哪一場病毒災難不是以犧牲成千上萬人的生命為代價換來了群體免疫呢?

瑞幸咖啡的燒錢商業模式是一種試錯,新冠疫情的防控措施也是一種試錯,只是有人付出了慘烈的成本。

02

試錯

成功是幹出來的,準確的說是試錯試出來的。

一個國家通過各種嘗試,尋找到適合本國的發展路徑;

一個企業通過各種嘗試,摸索出自己的商業模式;

一個個體通過各種嘗試,碰到自己的發財機會和財富升階技巧。


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各種嘗試,不斷的試錯、不斷的累計,直至發現最適合的,而這期間就有各種成本的付出——資金、時間、精力、甚至生命,有些不幸的人就淪為其間的成本。

萬達集團的老闆王健林曾說過一句驚世駭俗的話:清華北大,都不如膽子大!

王老闆發跡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確實如此(現在也如此,只是法律/制度的規範多了),只要敢闖、敢幹、敢試、膽子夠大,說不定碰著哪個機會就發達了。

於是,把體制內低價的物資高價倒賣到市場中的套利來了、行賄受賄不正當的市場競爭手段來了、以各種不正規的方式侵吞國有資產的行為來了、坑蒙拐騙非法集資等原始積累的方法來了……這也正是前些年對改革開放後的一批企業家原罪討伐的根源。

中國的市場經濟在各種試錯中不斷成熟,但試錯的成本卻由某些人承擔: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下的農民、國有資產被侵吞後的全民福利、國企改革中大下崗的工人、成就別人原始資金積累的受騙百姓……

現實就是這樣的弔詭:

犧牲個體成就集體。

犧牲部分成就整體。

犧牲局部成就係統。


對個體來說是災難,像一座壓在頭頂的大山,可對整體和系統來說,卻是難得的教訓和經驗,並推動整體和系統的發展、完善。

P2P暴雷讓眾多投資人血本無歸,但得出了“金融得監管、不能隨意放開”的教訓,由此避免了更多後來者上當受騙,第一批血本無歸的投資人就是成本;

理財打破剛性兌付,買了信託或銀行理財的人陷入無法兌付的困境,但解除了金融的系統性風險,信託或銀行理財的購買人就是成本;

房價高漲後,地方政府能把土地賣更高的價錢、從而獲得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市政建設的更多資金,讓城市越來越美好,但買房人、尤其是追漲高價入手的買房人就是成本。


這樣,本文開頭的事例也就多了一個理解的角度:

瑞幸咖啡或許會倒、投資人或許損失慘重,但他們就是試錯的成本,最起碼證實了靠燒錢補貼做高營收的商業模式不可持續,後來的創業者/風險資本/股市散戶等都會受益。

對疫情不嚴控嚴防,企圖通過群體免疫來戰勝病毒會帶來大量的死亡,這會給其他國家敲響警鐘,在政府加強防控的同時、老百姓也會心甘情願的配合(西方老百姓由最初的不配合到現在的逐漸配合,就是在看到大量死亡後改變的),而這有助於疫情的防控,可有些人卻淪為成本。

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體系完善…都需要試錯,而試錯又得付出成本,如何不讓自己成為成本呢?

03

策略

關於成本承擔,實際上已有一套眾人認可的原則:誰承擔成本、誰享受收益,風險和回報是對等的。

想獲得P2P的高收益,就得承擔借款人違約/平臺資金池的高風險;

想搏擊貸款買房的高槓杆收益,就得承擔槓桿斷裂財房兩空的風險;

想創業成就事業實現財務自由,就得承擔創業失敗虧本賠錢的風險。


但有些成本承擔的卻很冤枉:自己省吃儉用的積蓄,去私募風投、去龐氏投資…自己承擔了試錯的成本,而收益卻主要歸於他人,事例一中的瑞幸咖啡就是如此;自己缺乏自我防護意識,外出/扎堆/人群聚集沾染病毒,為病毒研究提供了數據、為病毒防控提供了經驗、為警醒他人做了犧牲……可死傷的代價卻是自己承擔啊。

所以,不想成為試錯的成本,要堅守一個策略:在自己風險承受範圍內去嘗試。

面對高收益理財,要考慮自己是否承擔得起本金損失的風險;

面對自己創業,要思量能否承擔起投資打水漂、並浪費幾年時間的風險;

面對買房,要考慮房價不漲、自己能否維持槓桿不斷裂的風險。


保守的策略或許不能讓你一夜暴富、資產暴擊,但最起碼能讓你保住現有的財富,這是一種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最優妥協策略。

那誰來試錯呢?

讓有資本的人去試錯。

讓有能力的人去試錯。

讓能承受的人去試錯。

開餐館創業失敗了,整個餐飲業會吸取教訓並整體升級優化;

風投某個公司失敗了,整個資本圈會吸取教訓並驗證了一種商業模式不可行;

炒房客資金鍊崩盤了,整個房投圈會吸取教訓並對選房、運營和現金流籌劃有了更深的認識……


他們犧牲了個體,卻成就了集體,他們就是成本。

作為普通人,如果你資金、實力、能力、資源等都普普通通毫無優勢,我勸你就不要踮起腳尖冒險去嘗試、湊那個熱鬧了,免得成為先烈和炮灰,成就了他人的階梯、而自己卻淪為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