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引黃古灌區,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經濟大發展

寧夏是一個歷史源遠流長、山川鍾靈毓秀、人文薈萃溢彩的地方。據考古學家在寧夏靈武市水洞溝和中衛市的長流水考古發現,早在3萬年前,這片土地上就有舊石器時代的人類生活,創造了聞名中外的“水洞溝文化”,表明寧夏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遠在一萬年前的中石器時期,青銅峽鴿子山一帶就有古人類生息、繁衍。賀蘭山腳下的蘆溝湖和玉泉營新石器遺址,距今已有8000~4000年。生活在黃河兩岸的先民們創造了當時最為先進的農耕文化,從而也開啟了華夏農業文明的曙光。

寧夏引黃古灌區,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經濟大發展

寧夏灌區

寧夏引黃古灌區位於寧夏的河套地區,是黃河上游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引黃灌區。灌區處於乾旱半乾旱氣候區,多年來平均降水量只有80~220mm,蒸發量卻高達1000~1550mm,屬於遊牧與農耕文化交錯帶、多民族聚居區。寧夏平原北連大漠,南接關中,西通蘭州及河西四郡,有“關中之屏障,河隴之咽喉”之譽,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戰略地位十分突出。持續的引黃灌溉和屯田農業開發,為地區穩定和社會經濟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寧夏引黃灌溉最早可追溯至秦代,至漢代有明確文獻記載。據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記載,寧夏原為羌戎所居之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蒙恬率大軍北擊匈奴,攻取河南地(今寧夏平原及內蒙古河套地),沿河置44縣,遷數萬人到此墾殖守邊,拉開寧夏灌溉農業發展的序幕。

寧夏引黃古灌區,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經濟大發展

漢武帝時期(前2世紀),稱朔方郡,是防衛匈奴的邊關重鎮,多次遷他地貧民至此屯墾,穿越引河溉田得到普遍發展,這在《史記》《漢書》等歷史文獻中有明確的記載。此後歷朝歷代均修浚舊渠,不斷開挖新渠,灌區範圍持續擴大。

2100年前的漢武帝中期,中原有數十萬貧民、田卒遷戍寧夏平原等地,實邊屯墾,“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把原先的茫茫草原,改造成為我國西北最古老的灌區之一,成為一片生機勃勃的人工綠洲。這裡平疇沃野,溝渠縱橫,排灌通暢,稻香魚肥,是歷史悠久的富饒農牧業區。兩漢盛世,已經出現了“沃野千里,谷稼殷積,牛馬銜尾,群羊塞道”的繁榮景象,人們把這裡與當時全國最富庶的關中平原相提並論,譽為“新秦中”,是塞上江南的發源地。

寧夏引黃古灌區,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經濟大發展

秦漢時期的寧夏引黃灌區主要位於今牛首山東的銀川平原南部,當時的渠道名稱已不可考,據估算,兩漢的引黃灌溉面積約合50萬畝,北魏(5世紀)薄骨律鎮刁雍開艾山渠與薄骨律渠,實際是對漢渠的修復,為恢復河西由於黃河河床下切面已引不到水的古高渠,在西岔河上建攔河壩雍高水位,這也是歷史上寧夏引黃灌區唯一的渠首攔河壩。唐代引黃灌溉快速發展,至盛唐時期(7~8世紀),大小引水灌渠已有13條,銀川平原、衛寧平原自流灌溉渠系初具規模,灌溉面積接近100萬畝。安史之亂後寧夏農業生產受到嚴重破壞,人口大量減少,水利工程也普遍失修廢棄,至唐末(9世紀)灌溉面積僅餘31萬畝。11世紀,以寧夏平原為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西夏王朝建立,將水利視為“立國之本”,引黃灌溉工程及管理得到系統發展和完善,修復、整治舊渠並新開昊王渠、李王渠,包含12條正渠、68條支渠的灌溉系形成,引黃灌溉面積擴大到160萬畝,確立了高級別、系統化的管理機構職官體系和灌溉管理制度,“國家”層面設置了專管農田水利事務的“農田司”,並在律法“天盛改舊新定律令”中對工程修護、用水、巡檢等及一些違法瀆職行為的懲罰措施進行了詳盡的規定。元代(13世紀)郭守敬主持系統修浚舊渠,新開蜘蛛渠,灌溉面積雖不及西夏時期的最高水平,但也在100萬畝以上。元末明初戰亂,導致寧夏幾乎“渠道盡毀,耕稼盡廢”,明洪武九年(1376年)設寧夏衛,逐步恢復引黃灌區,河州衛指揮使寧正“兼領寧夏衛事,至則修築漢、唐舊渠,令軍士屯田,引河水灌田數萬餘頃”,至宣德年間灌溉面積已恢復至123.8萬畝,除修復舊渠處又開通羚羊角、羚羊店、夾河、貼渠、柳青、勝水等渠,擴大了衛寧平原灌溉範圍,明代寧夏引黃灌溉面積最高達到140萬畝。清代將引黃灌渠視為“寧夏地方萬民衣食之源”“萬姓資生之策莫先於此”,康熙曾有平叛噶爾丹經寧夏時“親巡農野,視渠流灌溉”,疏通河渠,發展農業成為寧夏發展和西部穩定的戰略任務,有清一代在整治舊渠基礎上又續開大清、惠農、昌潤多條新渠,至19世紀,寧夏引黃乾渠已有20餘條,長度超過1500多公里,灌溉面積最高達到210多萬畝。道光之後,渠系失修,灌溉面積衰減,光緒年間有所恢復,但已不足100萬畝。

寧夏引黃古灌區,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經濟大發展

近代以來,隨著西方水利工程科技的廣泛應用,灌區工程體系進一步發展完善,一些傳統的工程結構材料被更新。民國時期灌溉渠系經系統修復並新開雲亭渠等渠,至於936年,引黃乾渠達到37條,灌溉面積恢復至180萬畝。1966年年建成的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2004年竣工的沙坡頭水利樞紐,將寧夏的引黃灌溉渠系統進行了整合與優化,進一步擴展了灌溉範圍,提高了灌溉保率。目前寧夏引黃灌區範圍8600平方公里,引黃乾渠25條,總灌溉面積達到828萬畝。 (原創: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