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多少不願攀附權貴,淡泊名利的名人,請舉例說明?

從此一人在江湖


1.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公元365-427年),著名詩人。陶淵明雖然很有才華,但是確實為了養家餬口也奔波過,他曾在彭澤縣當縣令。有一年郡守派一個督郵下來視察,督郵就是幫郡守跑腿的,但是視察結果是好是壞也是督郵嘴裡說出來的,這個督郵很傲慢,到了旅舍就要陶淵明來見他。陶淵明這個人平時最不喜這種接機發號施令,小人得志之人,但是也得硬著頭皮見,隨機起身出門。誰知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參見督郵要穿官服,補可失去體統,不然沒用好果子吃。陶淵明聽後忍無可忍,並說到“我不能為五斗米像鄉里小人折腰”,說罷留下官印和辭職信,憤然離去。

2.陶弘景,山中宰相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著名醫藥家,文學家,注有《本草經集註》,他是醫藥世家出身,醫術精湛,會武功,少時讀葛洪的《神仙傳》深受影響,三十六歲不為名利,毅然辭官,去遊歷名山大川,尋藥,訪藥。他那是深受梁武帝的信任,多次授官,陶弘景不為所動。而且國家大事梁武帝都要向陶弘景諮詢,所以人稱“山中宰相”。

3.薛仁貴,君子之交淡如水

薛仁貴(公元614-683),唐初著名將領。薛仁貴在參軍立下汗馬功勞並被封為“平遼王”之前,生活十分的拮据,與妻子住在一個破窯洞裡,吃了上頓沒下頓,全靠一對叫王茂生的夫婦經常接濟。在當了“平遼王”後,拒絕了所有文武大臣的賀禮,卻單單隻收了普通百姓王茂生送的兩壇“美酒”。薛仁貴一打開酒罈,發現裡面並不是酒,而是水,身邊的官吏被嚇壞了,並連忙要把王茂生抓起來。但是薛仁貴卻拿來了一個碗,一口氣喝了三碗王茂生送來的水,並說到,當初落魄之時,沒人幫我,全靠王茂生夫婦資助,沒有他們就沒有我薛仁貴的今天。所有人的禮物我不收,我只收王兄的禮物,我知道這是水,我也知道王兄也貧寒,但就算是水也是王兄的一翻美意,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後,薛王兩家關係也是甚密。


寫天下


陶淵明,

陶淵明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他不僅詩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視功名富貴,充滿利益爭奪的官場並不被陶淵明所喜,並且使他更為嚮往那種悠閒寧靜的田園生活,於是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陶淵明因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便辭官隱退,歸隱山林,過上了悠閒自在的田園生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足以證明陶淵明的心澄淨到如此境界!


野史共享


文徽明算一個吧,他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與祝枝山、唐寅、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

文徽明出生於書香門第之家,父親文林,曾任溫州知府。叔父文森,曾任右僉都御史。《明史·文徵明傳》記載,“林卒,吏民醵千金為賻。徵明年十六,悉卻之。”文林死後,官員百姓集資一千兩銀子作為辦喪事的費用。文徵明當年十六歲,全都謝絕了。

文徽明的生活是很請拼的,以前當地的巡撫打算贈送他金錢,指著他所穿的藍衫說,你怎麼穿的破舊?文徽明裝傻說因為下雨弄髒了。那個巡撫最後都沒敢說送錢的事。寧王朱宸濠欽慕他的名氣,贈給他書籍財物徵聘他,他也託病沒有去。

正德(明武宗年號)末年,文徵明以歲貢生的身份參加吏部考試,被授予翰林院待詔的身份。當時崇尚科目考試,文徵明很不得意,連年都請求回鄉。以前他爹文林作溫州知府的時候,在學生中提拔了一個叫張璁的秀才。現在這個時候正是張璁入朝為相獨秉朝政的時候,文林的另一位好友楊一清也重新入閣。張璁得勢以後,暗示文徽明投奔他,文徵明推辭沒有去。楊一清被召入朝廷擔任宰相,文徵明最後見他。楊一清急忙對他說:“你不知道你的父親和我是朋友嗎?”文徵明正色道:“我父親去世三十多年,如果有一字提到你,我是不敢忘記的,實在不知你與家父是朋友。”楊一清面有慚愧之色,不久和張璁合謀,打算調動(有貶官的意味)文徽明的官。這時候文徽明不願意在仕途上有何作為,還是繼續要求還鄉,就被批准了。

還鄉之後四面八方好多來求他字畫的,他是有求必應,但是權貴們他是不搭理的。周王、徽王等王爺拿珍寶古玩送給他,他都不啟封就還給他們了。外國使者經過吳門,向著他居住的街巷行禮,以得不到接見為遺憾。有一些官員專門去拜訪他,按照按照古代的禮儀,文徽明應以禮相待並且予以回拜,但是文徽明都是不搭理他們的。由當地官想求副字畫送給朝中大臣,都被文徽明罵了出去。

他的作品遍天下,也不注意版權,他的學生臨摹的作品很多,文徽明也不禁止他們,所以他的作品好多都是贗品。有人來找他鑑別真偽,他看都不看就提上自己的字,然後蓋上自己的章。因為他認為但凡是有能力買字畫的,必然都是家中非富即貴之人,而出售字畫之人必然是因為想要賺一些生計。如果幫別人鑑定,自然是能夠獲得好名聲,可是這樣做卻會斷了別人的生路。

就是這樣一位從來不巴結拉攏權貴,可是卻時時為他人著想的老人,在90歲高齡的時候得以壽終正寢。而且他的後輩也很優秀,他的曾孫文震孟,內閣大學士,是崇禎皇帝朱由檢的老師。


穎文穎的穎


古代淡漠名利的有很多,有不為五米都折腰的魏晉詩人陶淵明,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諸葛亮,還有上疏嘉靖皇帝的海瑞海青天,個人認為這三個人代表了三個境界,陶淵明認識到了官場的黑暗,但是他無力改變這種局面,也不想和這些人同流合汙,所以他選擇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辭去塵流,歸於淨土;諸葛的人品才能相信大家無疑,諸葛生於亂世但是他卻心懷信仰,揹負了主公劉備的所託,也承擔了命運給他的重擔,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道盡了諸葛先生的使命、責任、心酸和無奈,但是有一樣諸葛卻從不放棄那就是堅持,相信他能感覺到自己國家和人民的命運,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他活著的時候把自己傾注在這歷史的洪流中,時隔千年也不由的被他感動;海瑞從小官做起,對海瑞還說生命中沒有小事大事只有對事錯事,因為一塊餅逼死了自己五歲的女兒,直至死連為自己治喪的錢都沒有,這三人都是清正廉潔的表率,但是三人結局不同,如果是我們選擇什麼呢?





發明的歷史


首推“竹林七賢”之嵇康和劉伶。

古往今來,不附權貴者眾,而真正淡泊名利者寥寥無幾。

嵇康和劉伶,相比於“竹林七賢”其他五人,他們絕對是另類的存在。

阮籍。

“籍本有濟世志。”阮籍曾有一句名言流傳千古:“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雖不滿司馬氏執掌大權,但人情練達,隨遇而安的阮籍仍虛與委蛇,為官多年。司馬昭自封晉公,備九錫時,阮籍還曾為之寫過《勸進文》。

阮咸。

阮咸是阮籍的侄子,才名更甚其叔。為人不拘禮節,性情狂放。然而阮咸醉心於官場,終其一生,一直為晉之司馬氏驅使。

向秀。

少年時便因文章俊秀而聲名遠播,與嵇康等人相交甚契。親眼目睹嵇康奚落權臣鍾會,又經歷嵇康被殺,寫下千古名篇《思舊賦》。後迫於司馬昭的權勢,入仕為官。

王戎。

出身琅琊王氏,常懷功名利祿之心。在晉朝為官多年,名聲不佳。貪利受賄,苟合權臣,人言其狡詐多端。為人又及其吝嗇,世人皆嘲諷之。女兒出嫁時曾借錢數萬,許久未還,“戎色不悅”。直到女兒還錢,“然後乃歡”。

山濤。

原在曹魏為官,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後,山濤便隱居不出。名為不問世事,其實是待價而沽。司馬師一句:“呂望欲仕邪?”山濤馬上出山,後為官侍奉司馬氏數十年。

以上五人,在後人看來,皆有負賢名。

再看劉伶。

竹林七賢之中長相最醜之人,為人放縱不羈,卻也淡泊寡言。此人軼事很多,往往為人所不解。

如:劉伶出行,乘坐鹿車,命下人持鐵鍬跟隨,對其言道:“死便埋我。”

如:妻子要劉伶戒酒養生,他騙說要準備酒肉向鬼神禱告發誓,才能戒掉酒癮。妻子信以為真,劉伶卻又喝醉了。

再如:朝廷派人召劉伶入朝為官,劉伶得知,把自己灌醉,脫光衣服,裸奔而行。使者見到後,認為這是一個酒瘋子,於是作罷。

後劉伶一生不再出仕,無疾而終。

最後說一下嵇康。

嵇康是“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為人清淨無為,崇尚老莊,深諳養生之道。嚮往隱士出世的自由生活,不願入仕為官。

山濤舉薦嵇康做吏部郎。嵇康深惡山濤為人,便作《與山巨源絕交書》,一時間廣為流傳。

嵇康出身貧寒,曾經打鐵為生。鍾會前來拜訪,嵇康正在打鐵,很久都不理會。稍後,兩人有了一番暗藏玄機又綿裡藏針的對話。嵇康:“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嵇康的不屑和不敬,使鍾會懷恨在心,便對司馬昭屢進讒言。說嵇康才冠天下,不歸附朝廷,必有謀反之意。司馬昭深以為然,不久後就藉機斬殺了嵇康。

東市刑場,嵇康撫琴,一曲《廣陵散》後,慨然赴死。

劉伶和嵇康一生追求自在逍遙,無拘無束的生活,他們便是真正不附權貴,淡泊名利的人。

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史文書苑


在古代,象這樣的人很多。莊子就是其中的一個。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莊子的思想是後人們所推崇的思想,莊子的精神追求幾乎後人們都達不到像他那樣的人生境界,他所代表的思想文化是一種完全與世俗脫離,追求心靈的一種自由,莊子是進入忘我境界的莊子,所以至此來說,莊子的人生境界以及他的思想也是古往今來的許多讀書人們所仰慕的,所效仿的。

他的超凡脫俗,一種既不入世又不避世,尚且還可以遊世的處世態度,成了很多心中有志向的人們所追求的人生哲理,也是許多屢遭生活打磨的文人墨客在尷尬處境中能夠治癒自己的最好精神慰藉。列舉一些文人都可以在他們的生活中找到莊子的思想體現,就比如說追求田園風光,把生活都寄託在這田園山水之中的陶淵明,或是來說在人生道路上曾經入了官場,吃了苦頭,回過頭來又發現莊子的這神奇奧秘是一種精神的港灣的李白,蘇東坡等等,他們這些人殊途同歸,都是被莊子的這份真理所吸引。

其實,莊子為何有這麼超凡脫俗的思想,難道他是神仙下凡?其實他就是個懂的比較多的人,他所累積的只是也是通過他的一朝一夕才達到的地步,莊子能夠悟出天地玄秘,懂得人生的意義,都是在他前期的生活中所積累下的,他自己的仕途之路也並不是一帆風,但恰巧就是這個仕途之路給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可以這樣說,莊子和官場有著千絲萬縷的瓜葛,也正是因為做官這件事,使他可以在人生道路上有著正確的選擇,從而真正的看淡了世態常情,總結了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哲學思想。

莊子是幸運的,正是因為是他的仕途坎坷才讓他避免捲入官場的陰暗,從而避免的沉淪的危險,也是因為莊子也年輕過,他步入仕途不知道是否是因為養家餬口還是因為其他的因素,莊子一開始和普普通通的人一樣,有這追求,不是瀟灑,而是被生活所羈絆,所以莊子在宋國蒙地當過一個小小的漆園吏,漆園吏是幹什麼的呢?其實就相當於一個小小的官,沒有什麼地位,收入也不多,但是操的心挺多的,擔負的責任多,很辛苦,一年到都要管理漆園的大大小小的事務,風吹日曬,還經常受到別人的冷眼,所以莊子的選擇大家可想而知,就是趁早辭官,可以見得有了之前的經歷,莊子不願做官就是嫌棄自己的官職小,辦事累。

總之,莊子對於求官“小官不屑幹,大官不願幹”,他也曾經告誡過,做人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應該處於中庸的態度,處於材與不材之間,做官也是應處於不大不小,通過歷史的種種實踐也更加應證了莊子的遠謀,後來的莊子也是完全不想入官場“終身不仕,以快吾意。”在自己的精神王國裡潛心鑽研,終成為一代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