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為什麼要脫歐?

null147198478


英國脫歐原因其實很簡單。

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一部分英國人認為在歐盟中英國沒有佔便宜,反而是給歐盟佔了便宜,或者可以說是英國和歐盟結婚,英國人覺得是歐盟佔了更大的便宜。

下面我們從幾方面來說一下英國人是怎麼想的。

第1個存在於歐洲多年的歐洲懷疑主義。

歐盟是一個想把歐洲尤其是西歐的國家聯合起來,或者是聯盟起來,成立一個類似於邦聯或者聯邦制的大歐洲,對歐盟是包括經濟政治軍事共通的多方面的共同體。

因為歐盟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大歐洲,所以它必然是會削弱歐盟成員國自身的主權。

(黃色反對脫歐)

但是由於每個國家都是有自己的民族性的,有一些國家的獨立黨派認為,如果以主權國家的身份加入歐盟,不僅會削弱自己國家的特性和民族性,甚至會在歐盟大勢之下,自己的國家將終將被泯滅。

而且還有一個關鍵在於歐盟的歐洲議會並不是由民眾直選出來的,會是歐盟的歐洲議會難以制衡官僚主義,所以缺乏民主。

所以歐洲始終都有反歐洲一體化的勢力,很多北歐國家,比如說挪威,瑞士,比如說冰島,始終都拒絕歐洲一體化,但很多別的國家也加入了北約組織。

作為北歐這樣的小國家,但始終希望保持自己小國寡民的獨立性,也能夠保持自己小國寡民的富裕和安穩。

對於他們來說,加入歐洲反而容易被大歐洲給同化了……

而身處於歐洲大陸的英倫三島,自然也是基於這種思想,英國害怕作為處於歐洲大陸之外的國家,一旦加入歐盟,不但沒有了大國主導地位同時也喪失了自己的民族性和自己的優勢。

當然,持這些思想的人只是英國的一部分人,正如脫歐公投中,整個英國民眾裡支持脫歐的和反對脫歐各佔一半,只不過脫歐者以微弱的優勢成為了大多數。

對於整個歐洲來說,持歐洲懷疑主義的人數自然也是在整個歐洲佔少數的,否則也不會有歐盟出現了。

但是這個少數,從歐盟成立那一天開始就始終是歐洲一體化的最重要阻礙。

第二點,歐盟東擴導致的移民問題。

我們都知道西歐的經濟發展水平是遠遠的,高於東歐的。英國更是西歐經濟的佼佼者。

整個英國的經濟體量,即便是脫離歐盟,也是世界領先,英國在世界上的GDP總量可以排到世界第五,歐洲第二。

所以英國的經濟發展程度,國家發達程度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這樣的英國有著更多的優秀的就業機會,有著更舒適的生活環境,有著更廣闊的人生空間。

當歐盟不斷東擴的時候,許多原先東歐的國家的人大量的湧入西歐湧入德國,英國。

對於英國民眾來說,本身蛋糕就這麼大,我們自己可能粉粉還夠吃,然後又來了許多飢餓的人,他們比我們更努力更上進,所以我們就分不到蛋糕了。

顯然對於本地人來說,當然是不希望英國之外的外地人去爭英國人的飯碗或者是蛋糕的。

在他們眼裡,這些歐盟其他國家的人來到英國是佔英國的便宜,而持這些觀點的無非是那些處於英國中下階層的人。

這些外來者擠佔了他們的生存空間,加大他們的就業壓力。

但是從另一種方面考慮,更好的經濟環境,更好的就業環境,勢必會吸引來更優秀的人才,同時能夠來英國就業的歐洲其他國家的人視頻也是精英,反倒是可以幫助英國的產業做得更好,為英國創造更多的GDP。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如果英國福利更好的話,那麼必然有這些外來人的功勞,所以正如有嫉妒這些外來人的英國人一樣,也有歡迎這些外來精英到英國發展的英國人。

因為他們能夠幫助英國變得更好。

這是基於這兩種情況,所以但在不同立場的英國人也就對這些外來者持不同的態度表現,在脫歐方面就是一部分人支持脫歐,一部分人反對頭。

第3點就是難民問題。

難民問題就更容易理解了,歐洲經濟發展水平高,而中東地區容易戰亂,光敘利亞在2015年就有超過600萬難民,他們無地可去的時候,只能想方設法的活下來,而歐洲可以讓他們活得更好。

如今的歐盟國家,深受難民問題困擾。

比如說在今年的11月份,歐盟就推出了臨時團結機制,就是希望成員國自願參加接收難民配額,但是並沒有多少國家積極踴躍參與。

光今年進入歐洲的非法移民和難民,已經超過了55,900人,而希臘和西班牙是接收難民最高的國家,因為他們地理位置比較靠近中東地區。

事實上,早在2015年歐盟就推出了強制移民配額,引起許多成員國的強烈反對,在歐盟內部也只有德國和法國對接納難民相對來說比較積極,但是很多歐洲國家並不太願意引入,容易造成社會秩序動盪,會給社會帶來不安全以及加大社會壓力的難民。

所以這其實本身也就是一個讓歐盟內部產生巨大分歧的原因,大批量的難民湧入歐洲,給歐洲國家帶來巨大壓力,造成了社會危害,激起本地民眾的不滿情緒。

很多國家的民眾因此形成反移民情緒反歐洲一體化情緒。

而英國也是如此,英國曾經有大量的非法移民進入,造成了許多的社會問題,犯罪率不斷升高,給英國的社會造成了巨大的不安全和秩序的失衡。

早在2015年的時候,英國直接表示不會參加歐盟制定帶有強制性配額的難民安置計劃。

難民問題從某種意義上加重了英國的脫歐情緒。

第4點就是英國不想再被吸血和英國的大國夢。

所謂英國的英國不想被吸血,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英國每年要向歐盟上交鉅額的會費,英國自己在公投前聲稱:

我們每週交給歐盟3.5億英鎊,為什麼不用這些錢來建設我們國家的醫療系統?

歐盟的這些錢用來應對防務移民和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日益增長的經費。

對於英國來說,他們認為自己交的錢太多了。而英國認為自己還要在歐盟成員國陷入債務危機時期,幫助這些成員國渡過難關,甚至要不斷輸血給他們,而且還不一定有機會還回來。

所以英國自然會覺得這是一個無底洞。

同時鑑於英國自己有大國夢,畢竟英國也是當過世界第一強國的國家,曾經也是日不落帝國,即便是現在它的英聯邦也是一個分佈,各大洲的存在。

英國人不允許也覺得自己不應該成為歐洲聯盟轄下沒有任何存在感的一員。

要知道歐盟力求一個聲音,以強化歐盟在世界事務中的存在和力量,但問題在於歐盟的主導國家是英法兩個,歐洲大陸國家英國覺得自己的存在感並不強。

所以基於英國自身的這種大國夢,英國覺得如果脫歐或許仍舊就可以在世界上發出屬於英國自身的聲音,對國際事務和國際影響有著自身的重要意義。

那才是真正的大國,大英帝國。


歷史好奇怪


用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來解釋啊。

2007年 1英鎊換15塊多人民幣,當時英國人來中國旅遊,想買一個30塊錢的東西只需要2鎊錢。2019年1英鎊換9塊。那麼同樣來中國買一個30塊錢的東西要花3磅多。

英國在歐美呆的時間越長,貨幣會被歐盟的經濟拉的越低。等有一天拉平了,英鎊就沒用了,還不如用歐元呢。那整個英聯邦加入歐元區嗎?那個時候更麻煩。

不如趕緊脫歐,英鎊對人民幣可能能回到11或者12的樣子。英國很多老百姓就是這麼想的。而且這只是和中國比。



北京土著大叔陸先森


對於像英國為什麼要脫歐這樣的國際性問題,涉及到太多國家與國家組織、國家與國家、政黨與政黨、政府與議會、還有不同社會階級之間諸多的觀念矛盾與利益衝突,根本不是一篇幾千字的文章就能夠闡述清楚的。

所以筆者只希望自己的片言隻語能讓大家對於整個事件有個大致的瞭解,並在思考的基礎上產生自己的理解。

因為我一直都覺得,只有當我們開始去了解這個世界的時候,格局才不會被侷限在每日的柴米油鹽。

脫歐的直接原因

早在1975年,歐盟還被稱為歐共體的時候,英國就對是否要留在歐共體這一問題,發動過全民公投。而當時投票的結果是67%的民眾選擇留在歐共體。

雖然當時的英國並沒有脫離歐共體,但我們仍可以看出英國與歐盟之間的矛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導致如今英國脫歐的最直接的原因,則是在2016年進行的第二次——關於英國是否要留在歐盟而發動的全民公投。

第二次全民公投的結果讓很多人始料未及,甚至是組織公投的執政黨領袖——卡梅倫。


可能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導致卡梅倫在公投結果出來後就宣佈辭職,並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接連辭去其他職務,退出政壇。

所以我們不妨先來分析一下那次導致英國脫歐的全民公投。

卡梅倫發動脫歐公投有以下幾個原因:

在卡梅倫接手保守黨領袖的時候,黨內有兩派人士都對歐盟很不感冒。一派是質疑待在歐盟能否給英國帶來益處的疑歐派;另一派則是已經認定英國繼續待在歐盟只會對損害英國的國家利益的退歐派。

於是為了安撫這兩派以便保持黨內的團結,卡梅倫選擇了全民公投。(畢竟當時他認為公投的結果肯定會是繼續留在歐盟)

但質疑歐盟卻不僅僅是黨內人士。英國民眾的日子越來越慘淡;貧富差距擴大導致英國社會的階級矛盾越發尖銳;失業率與恐怖襲擊都讓英國民眾對於英國待在歐盟的未來抱著悲觀的態度。

卡梅倫的做法也是為了順應這種疑歐情緒,進一步爭取支持率。


雖然英國與歐盟之間一直存在著矛盾,但卡梅倫本身其實沒想過要脫歐。他之所以宣佈發動公投只是想對歐盟施壓,以此獲得更多的自主權。

英國對於歐盟來說是很重要的存在,光是英國繳納的會費就每週就有兩億英鎊左右。所以卡梅倫剛開始的時候對於施壓還是很有自信的。

然而公投結果卻讓很多人大跌眼鏡——約52%的英國民眾選擇脫歐。

學者對投票的結果進行分析後,發現願意脫歐的都是收入較低、受教育水平也比較低的人群。

因為英國社會在經濟危機與歐債危機的侵襲後,階層的矛盾日益突出。脫歐派,利用人民對於現狀的不滿,通過宣傳把內部矛盾轉變為了外部矛盾。

那些貧困的英國人都以為自己貧困的原因是英國向歐盟繳納了太多的會費。


真正的原因:

主權意識:英國議會的主權從1215年的《大憲章》開始確立,在之後的無數次革命或是改革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英國對於議會的主權的尊重。

因為議會(議會的下議院是平民組成的)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著人民的意志,只有議會的權力得到保證,獨裁才不會發生。英國的政府更是直接從議會中產生。

由此可見,議會就是英國人民的信仰。它既代表著人民的利益,又代表了國家的主權。

而歐盟倡導的歐洲一體化,勢必會逐漸吞食成員國的主權。

從農業、貿易、貨幣到難民政策,英國向歐盟讓渡了很多的權力。而這些讓渡的權力有些時候卻會危害英國的利益,特別是難民政策的制定。

雖然我們都宣揚人道主義精神,但從國家的層民上看,難民就是包袱。難民不僅會增加政府的開支、拖垮經濟,甚至還會帶來社會動盪。

難民危機也是大部分歐美國家都不得不面對的棘手問題。



出於人道主義精神,歐美國家大都只能默默地忍受著山芋的溫度,而不好把山芋扔掉。

歐洲的難民往往都是敘利亞、阿富汗、伊拉克等阿拉伯地區的人民。因為經受不住戰亂與貧窮的摧殘,所以用盡各種辦法:偷渡也好、移民也罷,瘋狂地向歐洲湧入。

除了位於西亞的阿拉伯還有北非地區。他們和歐洲之間只隔了一個地中海。所以對他們而言,去“人間天堂”只需要一張船票。

無數的難民瘋了一樣地湧入歐洲,以至於連偷渡行業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歐洲的難民策略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當時正值第一次難民潮。歐盟聲稱各個成員國都有均攤難民的責任,山芋人人都得拿。

這樣的聲明剛一提出,就受到了一些國家的猛烈對抗,這裡面自然也有英國。當時的難民政策推行實在緩慢。

第二個階段,起源於2015年9月。人們在土耳其海灘上 發現了一個遇難的敘利亞難民小男孩的屍體。於是國際社會一致譴責歐洲國家對人道主義精神的蔑視。

迫於國際社會的壓力,英國只能增加均攤到的需要安置的難民人數。


即便到了現在,因偷渡遇難地中海的難民人數仍在增加。今年7月的時候,就有一艘偷渡船在利比亞沿海地區傾覆,110人失蹤。

這其實也和日益發展的偷渡行業密不可分……

第三個階段,則是發生了更讓人頭疼的事件。

以15年巴黎的恐怖襲擊事件與16年德國的大規模性侵事件為導火索,歐洲所有國家出於對本國利益的考慮,進一步收緊了難民政策。

巴黎的恐怖襲擊事件與德國科隆的大規模性侵事件的嫌犯都是難民。

難民的受教育水平甚至都沒有,素質自然也是極低的。讓這些人進入文明更為發達的社會,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治安問題:偷竊、搶奪、性侵甚至是恐怖襲擊。

人道主義精神又一次遭到了質疑。人道主義危機也逐漸開始轉變為政治危機。英國脫歐便是政治危機的體現。

難民不僅會影響社會治安,還會影響本國居民的就業。如今英美國家猛增的失業率,很大程度上是難民危機的餘波,這也是為什麼特朗普為什麼要修牆的原因之一。(擋住難民潮)



疑歐情緒

英國對歐盟一直都是三心二意。因為英國有著輝煌的歷史(美國之前,是英國在稱霸世界),所以他或多或少地瞧不起其他歐洲國家,自然也瞧不起歐洲國家構成的歐盟。

英國人認為即便是戰後,英國還是有著強大的軍事、政治影響力。他們之前加入歐盟是想要領導歐盟,然而如今卻被歐盟牽著鼻子走。英國人自然會懷疑歐盟——這個由一堆小國與組成的組織有沒有資格帶領英國。

那些脫歐陣營的人也都認為歐盟拿了英國的錢與和主權,卻沒有讓英國人過得更好。

歐債危機

說起西方國家,最令人羨慕的就是他們的福利制度。據說在歐洲一些國家,即便不工作也能靠社會救濟過著中等水平的生活。

除了對勞資關係的糾偏以外,民粹主義也是福利制度只升不降的原因之一,民粹主義又是什麼呢?

在歐洲,人們信奉民主,於是所有的政黨想要執政,就得獲得人民的支持。

而獲得人民支持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給人民好處,也就是福利制度。所以一個政黨想要上臺執政,就不好削減福利制度,就算是國家的經濟出現了很大的問題,為了上臺處理問題,甚至還得增加福利制度的支出。


這就使得某些生產力一般的國家,福利制度卻好得驚人。(教育水平不高的民眾往往缺少遠見,但是他們卻能決定什麼政策會被推行,這就是民粹主義)

(PIIGS笨豬五國)以這幾個字母開頭的某些國家,國內的工業體系很糟糕。在經濟蕭條的時期根本沒有多餘的收入,只能靠債務解決國家因福利制度引起的過多的開支。

錢從哪裡來?歐盟成員國向歐盟借錢,歐盟的錢大多數又是從英國、德國這些發達國家那裡收取的。也就是說,英國待在歐盟就得出錢養那幫小弟。

這就讓英國很不爽。經濟危機之前,那些小弟靠著旅遊業還能有些收入,勉強還英國錢。

經濟危機之後,英國自己都負債累累,更何況那些因經濟蕭條旅遊業慘淡而沒有什麼收入的國家?

外交政策

最後我們從英國的外交政策著眼,再來看一看英國脫歐。


二戰之後,英國的霸主地位被美國取代。但在那之前,英國在歐洲乃至世界一直是老大,英國的外交政策也一直貫徹著扶弱抑強的原則。

並不是英國人喜歡匡扶正義,只是英國人害怕某國的實力增長會威脅到自己霸主的地位,所以才打著冠冕堂皇的旗號幫助弱小的國家。

當英國發現自己在二戰之後地位沒有以前那麼高了,很著急,就希望藉助歐盟來掌控歐洲,順便恢復昔日的地位。但是歐盟卻沒有他們想象的那麼好搞定,自己反而還被歐盟牽著鼻子。


史之策


主要是加入歐盟後,英國人不但沒有獲得更多利益,反而出現的一些問題,使許多利益受到了損失。

一是要繳高額的會員費。英德法都是相當富裕國家。加入歐盟後,每年要拿出一大筆“會員費”,用以幫助和扶持經濟條件較差的成員來發展和建設。而這筆款項是隨著加入歐盟的時間增長而增加。2008年,英國拿出27億英鎊,到了2013年高達113億英鎊,合當時美元174億。英國人覺得拿這麼多錢划不來,如不在歐盟,可用這筆錢為英國國民搞福利。

二是限制了英國優勢產業發展。加入歐盟後,對外貿易英國不佔優勢。英國的優勢產業是金融與服務業,其中的一個大客戶就是中國。但歐盟在與中國談判中,首先考慮的是製造業,這樣英國就沒有製造業發達的德國佔優。2014年德國對華出口總額超過74億歐元,是英國對華出口的五倍多。所以,英國想脫歐,要求用“全球自由貿易體系”來代替歐盟內的“區域自由貿易體系”,使英國的優勢產業有優勢。

三是移民問題突出。歐盟條約規定:凡是成員國必須遵循貿易自由、資本和服務自由以及人身行動自由的三項原則。這樣一來歐盟窮國的民眾,向條件好的歐洲國家偷渡,因此產生大量非法移民。這些年有超過1400萬的歐盟成員國公民,生活在不是出生國的土地上。英國一直飽受移民湧入之苦,移民使犯罪等社會問題加劇。而且按歐盟法律他們可以合理合法地在英國生活和工作,並且按照歐盟的規定有權享受英國公民同樣的福利。這是英國人難以接受的。

四是法律問題困擾。加入歐盟之後,英國的法律體系受到歐洲人權法院的挑戰。按照歐洲人權法院的規定,英國無法向以前一樣快速驅逐外國的犯罪者。英國政府要求,將英國法律體系同歐盟的法律分離,保護英國的法律獨立性。

五是歐盟政策引發的社會性問題凸顯。比如貨幣方面,次貸危機使歐元區國家的經濟聯繫更緊了。這也就使依然持有獨立貨幣的英國和瑞典這樣的國家在貨幣問題上的話語權嚴重下降,更使英國不能充分發揮在金融方面的優勢。

【下午歷史茶】觀點,請關注討論!


下午歷史茶


英國要脫歐,這不是第一次。其實早在1975年,英國在加入歐盟的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2年後,就曾動過脫歐的念頭。當年度關於是否脫歐的民意測驗中,68%的人回答yes,其中包括絕大多數地方政府官員。中左翼的工黨,差點因此而分裂。

二戰期間,歐洲各國遭受巨大創傷,戰爭結束10年後,經濟上依然舉步維艱。法國曾數次向英國提出要求,或者雙方合併為一個國家,或者加入英聯邦,尊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為國家元首,但最終都被英國拒絕。

為了抱團取暖,1957年,法國找到西德、比利時、意大利、盧森堡和荷蘭,在羅馬簽署協議,成立了如今歐盟的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他們希望通過經濟和貿易合作,建立起統一的大市場共同發展,更重要的是,避免互相之間再次開戰,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話。

當時美蘇之間的對峙,戰爭的陰影無處不在。1963年,英國第一次申請加入歐共體,但遭到法國總統戴高樂的否決。戴高樂認為,英國總是會和美國站在一邊,而與歐洲離心離德。戴高樂對身邊的人說,歐洲的遊戲,只能歐洲人自己玩,不能帶著假歐洲人英國玩。

戴高樂去世後,蓬皮杜上任。英國繼續申請,終於在1973年加入了歐洲經濟共同體。但是1975年,英國已經在是否退出歐洲經濟共同體這一問題上搖擺不定。雖然英國最終留在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內,但是兩者之間早已貌合神離。

1984年,英國與歐盟的緊張關係正式浮出水面。保守黨首相撒切爾夫人,態度強硬地要減少向共同體繳納的費用預算。當時,英國是歐洲經濟共同體諸國中算不得富裕的國家,但每年繳納的費用,卻比任何其他國家都多。

因為當時的英國農產品高度依賴歐洲進口,而歐洲經濟共同體的農產品補貼,佔總支出的70%。受到民眾激烈批評的撒切爾政府,自然要大大縮減這筆預算。由此引發的矛盾是,英國的產品遭到共同體成員國的抵制,貿易摩擦時時發生。

1993年,歐洲經濟共同體諸國,在荷蘭簽署了《馬斯特裡赫特條約》,正式宣告歐盟成立。歐盟的目標,是要在政治、經濟、貿易、外交、國防、公民身份和權利上,整合各個國家的政策,建立自由統一的大市場,併發行單一的貨幣―――歐元。

從歐盟成立之初,英國就沒有打算進入這個統一自由的大市場,所以既沒有加入歐元區,也非申根成員國家,並缺席歐盟許多統一行動。撒切爾夫人之後的英國首相約翰·梅傑,秉持的是相同的政策,與歐盟仍然若既若離。

其間,英國和歐盟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戰,連續不斷。如因瘋牛病引發的牛肉大戰,及後來的巧克力大戰、蔬菜及植物油大戰等等。在一些貿易戰中,雖然歐洲法庭判定歐盟不得拒絕英國產品,但不少國家,如意大利、西班牙和盧森堡,堅持貼上特製的標籤,或限制銷售。

2007年,“歐洲憲法條約”被否定,成員國不得不簽署極負爭議的《里斯本條約》,該條約給了歐盟更廣泛的權力。時任英國首相戈登·布朗沒有和其他26國的領袖一起,出席簽字儀式及隨後的慶祝儀式。英國人認為他沒能在談判中,最大限度地保護英國的利益。

英國與歐盟的分歧,日益擴大。到2013年,英國國內脫歐之聲,已越來越成為主流。加之歐元區國家的經濟形勢持續動盪,移民衝突越演越烈,幾乎成為整個歐洲的危機。卡梅倫政府雖然與歐盟就相關問題展開了新的談判,但成效不大。

激烈的爭議之中,2016年,英國開始脫歐公投。超過3000萬英國人參與了投票,51%的微弱多數主張脫歐。就地區而言,北愛爾蘭和蘇格蘭贊成留在歐盟, 英格蘭和威爾士主張脫歐。就這樣,英國脫歐進入了倒計時。


世界真的很大


英國為什麼要脫歐,這其實與當時英國所處的國際環境有著非常大的關係,因此絕不僅僅只是英國自身的責任,法國和德國在其中也扮演了跟不好的角色。

特別是英國在加入歐盟之後,雖然在經濟上得到了一定的市場擴展空間,但是在政治上卻始終被法、德兩國來防範和抵制。這就使得如果英國想要在歐盟裡待下去,就只能仰仗法、德兩國的鼻息。而這種情況可以說是英國人難以接受的,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讓美國人看到了分裂歐盟的機會希望,並最終推動英國離開了歐盟。

英國是一個島國,他在歐洲歷史上針對大陸的策略,使得英國成為歐洲各大陸國家長期防範和抵制的國家。

英國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這個國家與歐洲大陸並不接壤,是一個靠近歐洲大陸的島國,在歐洲的歷史上,英國人與曾經的歐洲大陸霸主法國人,在長達數百年的歷史中相互為敵、相互吞併,甚至有的時候一場戰爭就能打上一百年。所以對於歐洲大陸來說,英國人長期都是不受歡迎的對象,即使這種情況在進入工業革命之後也同樣如此。

由於英國人始終不能在歐洲大陸獲得立足點,因此為了加強其對歐洲大陸的影響力,英國人便開始在歐洲國家間的對抗中不斷攪風攪雨,這也讓英國從此贏得了歐洲大陸“攪屎棍”的稱號。

在當時的歐洲大陸上,誰的國家勢力弱,英國就幫誰打擊對手;誰的國家勢力強,英國就想方設法給這個國家制造麻煩,並想辦法削弱這個國家的勢力。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在歐洲歷史上的數百年時間裡,歐洲大陸各國一直都十分忌憚英國,而這種局面也同樣延續到了二戰之後。

比如在法國拿破崙時期,由於拿破崙的強力領導使得法國成為歐洲霸主,於是英國就聯合普魯士、奧地利、沙皇俄國等國家,數次建立起反法聯盟並最終擊敗法國。同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也是這樣,由於統一的德國國力強盛,於是英國就在一戰中支持法國,並最終贏得了一戰的勝利。

由於英國在國際外交上長期缺乏與歐洲大陸國家靠近的向心力,使得歐洲人始終不認可英國的夥伴身份,這種情況導致英國人始終認為自己是歐盟內的“二等公民”。

從二戰以後法、德、意等六國在1951年建立歐共體時,沒有讓英國加入,我們就知道,歐洲人並沒有把英國視作為自己的戰略伙伴。

為什麼英國在歐洲各國建立國家聯盟時被排除在外,這一方面因為英國是聯合國五常之一,在加入歐盟之後,會和法國和德國爭奪在歐洲的話語權,導致法、德在歐盟內部的地位下降。

而在另一方面是因為當時歐洲的主要敵人-----美國,也是一個英語系國家,這讓歐洲各國擔心英國人是美國打入歐盟的“楔子”,如果英國在歐共體(歐盟)的話語權增強,將會讓美國有機會通過英國插手歐盟事務。而這就違背了歐洲各國成立歐共體(歐盟)的初衷,即為了能夠從政治領域幫助歐洲各國擺脫美國額束縛,為今後實現歐洲的完全獨立,打好前期基礎。

所以在英國加入歐盟這個問題上,歐洲各國特別是法、德兩國,其實是相當有顧慮的,這就是為什麼英國直到1973年才和丹麥、愛爾蘭一起成為第二批加入歐共體的國家的原因。

雖然後來英國也加入了歐盟,但是對於法、德兩國來說,他們需要英國在歐盟體系內承當起經濟引擎的作用,但是卻不希望英國藉機謀求歐盟領導者的位置,因此在政治領域長期對英國予以抵制。

正是由於英國在歐盟政治體制內長期受到法、德兩國打壓的緣故,英國國家內部從一開始就有脫離歐盟的思潮,這種意見被美國抓住之後,便成為了英國脫歐的導火索。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英國在歐盟內部與法、德兩國的裂痕加大,這股思潮最終演變成為了震驚世界的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事件。

2016年發生的英國脫歐事件,絕不應該被簡單的描述成美國人的操縱和英國人的隨性,這其中不僅包含了英國人在歐盟內部幾十年裡受到的“怨氣”,也包含了英國人對未來的擔憂。

對於2000年之後的英國來說,他對於自己國家將會走什麼樣道路,其實是十分迷茫的,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英國對歐盟前景的擔憂。

因為為了打擊和分裂歐盟,美國從1998年開始,就不斷地通過經濟、軍事手段給歐盟製造麻煩,而歐盟卻始終拿不出有效的反擊手段,這迫使英國必須要為本國的未來多考慮一點,而不是再傻乎乎的跟著歐盟繼續走下去。

況且如果僅僅是在歐盟內部成為法、德兩國的“小老弟”的話,那麼對於英國來說,這種方式的歐盟不加也罷,畢竟與歐盟比起來,美國才是世界的老大,放著世界老大的“小弟”不去做,卻直愣愣的去跟著一個整天防著你的人後面混,我想不管是哪個國家,都是不甘心的。

再加上美國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已經徹底同化了英聯邦國家圈,這對於英國來說,既是壞事也是好事,壞事就是他從此不能再在英聯邦國家圈中說一不二,而好事則是隻要英國甘心做小弟,那麼美國就一定會盡力罩著他,畢竟英美兩國同文同種,天然就具有國家聯盟的屬性,罩住了英國,美國就可以更穩固的掌控英聯邦國家。


落下m


英國脫歐,在許多人眼裡是多麼的不可思議。卻又感到其中的原因過於複雜,什麼說法都有,無論從何種角度分析,都有說得通又有說不通的地方。令人丈二和尚摸不著腦袋。能讓人覺得道理比較大的有這樣幾個。其一,英倫三島本來就孤懸在歐洲大陸之外的大西洋上,這種歷史地理上的獨立性本來就是英國紳士們的情結和傳統意識。其二,大不列顛王國本來就是自成一體完整的政治,經濟,市場,生產,金融,科技,軍事的體系。不賴人也可以生存的特點,使它具備完整的自主性。其三,在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中,大英帝國覺得自己已經競爭不過法國,德國,成不了一體化歐洲的領袖,共主。相當不適應當年的日不落帝國現在被別國壓著的感覺。其四,自命不凡的強國富國竟混跡於貧富不均,強弱不一,大小不同的國家群中,以為自己需要不斷付出,卻得不到應該有的報酬,感到虧大發了。並且繼續吃虧下去還沒有夠的。其五,日不落帝國情結。總想著當年世界上也是超級大國的主,也是能擺話的國。可總被歐盟壓著那哪裡是個頭。於是,脫歐成為唯一可以挽回過去的輝煌的道路。在民主體制下,民主地脫離了歐洲成為不可逆的事實了。


簡直簡直


對氣候敏感的島國三月之後會更熱,所以英國覺得脫歐之後才夠爽🇬🇧

對夏季的英國而言,目前的歐盟就是一條腿粗腰肥加厚加絨加雞蛋不加蔥藍底白花粗布花線紅配綠的冬季大號棉褲……反正是怎麼瞧怎麼不待見!

話說你夏天脫得爽歪歪了,冬天來時可咋辦?再厚著臉皮擠回歐盟蹭吃蹭喝蹭棉褲?有些時候有些事,和歐洲大陸的呂西安、漢斯們相比,歐洲島國的史密斯、瑪麗們算計得成精了……

虧你個小英子還是工業革命和現代資本主義的發源地,現在卻精明到自毀基本邏輯了!英國人自詡理性思維,難道不知道任何事情都是一枚硬幣有兩面的道理?多佔便宜就入盟,否則就捲鋪蓋走人沒商量……你賴以發家的契約精神就是光佔便宜不盡義務?

既不能學德國扛著壓力接收難民,也不能學法國為了歐洲敢頂美國,人家憑啥在政治上信任你?既不願和法德一樣放棄本幣都用歐元,又不能發奮圖強成為復興歐洲的發動機,人家又憑啥在經濟上信靠你?

哪怕是階段性的團結共贏也比你從英法百年戰爭到二戰後的繼續分化歐洲大陸要更有建設性!當年要不是村口來了個姓蘇的外姓人家,你還不得把你本村的德姓表弟、法姓表姐、意姓大伯子、西姓小姑子等一眾親戚折騰個夠?貌似你把社會達爾文主義發揮得有些離譜了……歐洲的超級攪屎棍,你算是當之無愧!哪有自己三心二意還怪別人不把你當家人的道理?埋怨別人之前你得先冰桶挑戰冷靜自省!

任何大國都不是自封而成的!當年你是為啥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後來還因啥跌出第一陣營以致啃個馬島都累得呼哧帶喘?現在又為嘛弄成首鼠兩端的超級尷尬形象?

內啥,看上去你還算根蔥,實際上你毛都不是 …… 因為,總耍小聰明的往往缺乏大智慧!如果總是這樣各種雞賊,英吉利就成了《飄》的英文版:gone with the wind ……



一條波浪大河寬


首先問一個問題,英國當年為什麼要加入歐盟?

二戰結束後,面對滿目瘡痍的歐洲大陸,看到美國乘機崛起的殘酷現實,以及蘇聯咄咄逼人的氣勢,歐洲大陸的幾個大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由於恐懼,決定停止過去年年亂戰的局面,一起聯合起來跟美蘇抗衡,這便是歐盟前身。1973年,美蘇在地中海對峙,在當時兩大強勢陣營的格局下,西歐只能在對峙的夾縫裡生存。而從地理位置看,英國遠離歐洲大陸,非常沒有安全感,為求自保,只能加入歐盟與西歐國家一起,抵禦美蘇兩霸的傾軋。因此對於英國執意脫歐,要從兩個角度去看,一個是歷史基因,另一個是現實發展!

首先看歷史基因

英國自古就是歐洲的傳統強國之一。相對於德、法等其他強國,英國本土在海島上,易守難攻,與大陸隔海相望。這個獨特的地形,造成千年來英國別具一格的軍事政治格局,面對歐陸戰火紛飛,最好的選擇就是“置身事外”。17世紀,英國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開始大力發展海外殖民事業。從那時候起,英國奉行“大陸均衡”政策,即一方面守住自己的本土和海外殖民地,另一方面,針對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一個國家下黑手,拉幫結派、勾心鬥角、總之就是要把最強的歐陸大國搞下去。可以看出,英國人從幾百年前開始,就巴不得歐洲四分五裂。因此,在入盟後的第三年,1975年6月,英國就是否繼續留歐舉行公投,最終67.2%的民眾選擇了“留歐”。因為在蘇聯保持著對西歐的強大壓力的時代裡,英國人無法想象,脫離歐盟而孤懸海外。但英國疑歐主義的影響始終存在。

從現實發展的角度看

四十多年已去,英國發現,曾經的恐懼,隨著蘇聯解體、俄羅斯產業潰敗,早已不復存在。而英國加入歐盟的三個戰略要義,國際資源、國際經濟、國際政治,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均衡。首先利益不斷衝突;英國並非歐元區國家,擁有自主的財政政策,可以發行自己獨立的貨幣,從而保持出口競爭力。但這使英國很難真正的加入歐洲大陸的事務處理,所以人們說英國加入歐盟總是三心二意;另外,從利益的紛爭看出,英國在歐盟也逐步失去了地位與參與權。其次,從資源失衡的角度分析,支持脫歐的英國中小公司認為,現在世界增長最快的國家是中國、最有潛力的是印度、發達的還是美國,而歐盟並沒有和最重要的經濟體建立自由貿易關係,怕開放又怕競爭,上不能趕上美國,下擋不住中國、印度等國的追趕;歐債危機嚴重拖累英國的發展,整天在討論如何救助希臘,這樣必然會導致經濟停滯。最後,從自身既得利益角度看,脫歐英國可以省下200億英鎊的會費,節省300億英鎊的生產成本用來投資自家企業或者建立與中國,印度等國的戰略合作關係,從而促進經濟發展。

綜上,從歷史和現實兩個維度,對英國脫歐窺斑一二。

我是私募操盤鬼手,著有《期貨兵法》。持續關注,得操盤必殺技!


趨勢交易之道


英國是歐洲經濟的領頭羊,雖然近幾年稍微風頭遜色於德國,但在撒切爾夫人對英國打造的根基之上,英國仍然是歐洲吸引外國投資最多的地方,金融服務業發達。英國也是諸多世界企業想要進入歐洲大陸的橋頭堡,不少外資企業都將歐洲總部設在倫敦。


然而,經濟發展的繁榮一面的背後,也帶來了濃濃的影子。那就是東南歐的移民來到英國尋找工作,擠壓了當地藍領的生存空間,這些移民工資便宜,也比本地人勤奮,這本來是一個經濟規律,然而他卻打翻了人們心中的那份嫉妒和不平衡之心,引發了族群問題。


與此同時,大量移民中也是良莠不齊,一些心懷不正的人來到英國,也帶來了當地的治安惡化等問題,本地居民心懷不滿。


本來這是歐洲一體化過程中產生的影響,需要政府及各方力量去協調解決,出臺新的應對之策。然而當人們的不滿彙集,需要一個出口時,歐盟就成了一個比較大的靶向。


人們質疑是歐盟讓他們失去了工作,賠上了穩定生活。也質疑英國完全是在補貼歐洲大陸,浪費英國納稅人的錢財。


本來英國人在歷史上就與歐洲大陸保持著適當距離,現在強行在一起,發現還是不行,於是又想分家。英國脫歐,無疑將對英國本身的經濟以及在英國投資的世界企業帶來深刻影響。然而英國人似乎這一次失去了冷靜和理性。抑或著他們覺得脫歐才是最實事求是的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