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不敢承認: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選自《先知》第四章“論孩子”

[黎巴嫩]紀伯倫(1883~1931)

原譯:冰心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裡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初為人母,當看到《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的孩子》有一種特別想哭的衝動,就像剛開始懷孕的時候,知道一個小生命在自己體內,那種神奇而奇妙的感覺:這就是我的孩子,我身體的一部分,他依靠我生存,愛就從這個時候開始萌芽。

你為什麼不敢承認: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直到有一天,他拼命的想要掙脫你,在母子都拼盡全力想要脫離彼此的那一刻,似乎就註定,這個孩子在一步一步的離你“遠去”,我們含著眼淚剪掉臍帶,他從母體完全脫離,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這個時候,我們還是不死心,我們希望再擁有他久一些。

我們開始哺乳,看著孩子含著乳頭,那軟糯的小臉,每一個當過媽媽的人都知道,我們和孩子的每一天,都在“分離”,直到有一天,我萬般不捨的給她斷掉母乳,也斷掉和我的最後一點“鏈接”,我哭了,我總是覺得孩子離不開我,其實我知道,是我也離不開他,可是,最終,我們還是的放手。


你為什麼不敢承認: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 14歲女孩當眾連扇父親耳光、 拳打腳踢

14歲的小女孩當著眾人的面,連扇父親十餘個耳光,拳打腳踢,飛起來踹,父親一直沒有還手,也沒有生氣,還在笑!原來女孩父母離異,父親過度“關愛”女兒,女孩沒了自由,於是痛恨父親,出現大打出手的一幕!

  • 買玩具遭拒狠掐母親脖子直至答應 

“兒子哭鬧著讓母親買玩具,母親不買,任性氣大的兒子竟抓母親頭髮。母親央求道:“快放手,好痛。”

一個20來歲的女孩前來解圍,但被他一聲“你滾”喝退。男孩更加張狂,開始伸手掐住母親的喉嚨。母親憋得滿臉通紅,有氣無力,只好向兒子屈服。”

  • 37歲兒子被母親過度溺愛、吃喝拉撒不能自理

李儲香,64歲,來自青島,來到《請你原諒我》的舞臺,想跟自己的兒子道歉。由於自己的錯誤,兒子37歲了,卻像是一個“廢人”一樣,吃喝拉尿睡都不能自理。

上面的幾個例子都是失敗的教育,父母之愛,變成了害,你以為你已經給予了你的所有,最終卻得到如此的回報,你會問自己:這還是我的孩子嗎?

孩子是你的孩子,但是他又不是你的,因為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兒女的過錯,追根溯源,是父母的教育失誤,從他出生那一刻起,我們就應該把他當成一個"人“來對待,既然他是一個人,那麼他一定是具有獨立思想能力,需要自由空間的個體。

可惜,在很多家長的意識裡,我的孩子就是我們承載夢想的載體,是用以炫耀教育成果的工具,是自我教育手段發揮的對象,從而忽視了孩子他是他自己,我們生下他,為他負責,而不是讓他們去實踐我們的理想,去實現我們的夢想。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你為什麼不敢承認: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有10多位遭受孩子暴力傷害的父母帶著孩子前來求診

“我是在爸爸媽媽拳腳下長大的。小時候淘氣,媽媽竟然在大街上打我,當時的情景我到現在都記得。

她從不考慮我的自尊,經常當著別人的面打我

我上小學6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她打我,我順手擋了一下,她的表情挺吃驚,還後退了。”15歲的男孩小明說:“從那以後我發現有能力反抗了,他們再來打我我就打他們。我讓他們給我買什麼他們就得給我買,不買我就打他們。媽媽再對我嘮叨,我就讓她‘閉嘴’,她果然挺害怕地閉了嘴。”

父母對孩子過度的溺愛和放縱是一種錯,而對孩子過於的干涉和控制也是一種錯。

愛太多就是溺愛和慣,最終孩子變得肆無忌憚,對你的”愛“理所當然,變本加厲的索取。

愛太少就是錯愛,最終孩子和你一樣冷酷無情,用你的方式來反抗你。

無論是愛太多還是太少,其實都是父母缺乏界限感,父母以為我們用全部的愛來放任他,或者用暴力的愛來束縛他,他就能在我們的手裡乖乖就範嗎?

不,他最終會長大,會變得比我們強大,從而成為我們的“對手”!


你為什麼不敢承認: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缺乏界限感,是中國式親情關係相互傷害的根本原因。

父母子女,到底如何才能相親相愛而不是相愛相殺呢?來讀一讀紀伯倫的《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無數個教育失敗的例子告訴我們:你給予了孩子的生命,但是你不能再給予他思想。你的愛,他可以選擇接受,也可以選擇不接受。

你可以庇護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很多時候,父母都在說:我都是為你好,我拼盡全力為了你,為什麼你不領我的情?

父母和子女對此都是痛苦的,兒女為了不讓父母傷心所以他們被動的接受你的“情”,而父母也因為兒女的不領情而“失望”。

真的是這樣嗎?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古話很有道理,父母做得再多再好,那都是他們心甘情願的付出,但是卻不能因此就讓孩子給予對等的回報。

我們太在意孩子,太在意我們對他們的付出,我們希望一切都是按照我們的想法和期望來完成既定軌跡,可是,現實是,孩子最終會走上一條和你不一樣的路---未來也許更好,也許不如。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裡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父母是弓,兒女是箭,那麼弓一定是希望自己的箭射的越快越遠越好,沒有一把好的弓是希望箭永遠留在弦上的,所以,父母要明白,那個離弦的箭也就是我們的孩子,最終能走多遠,飛得多高,都是把握在我們手上的,如果你希望他可以翱翔,你們就不要把手上的弓攥得太緊。

想起我的小時候,家在農村,父母很多時候無暇顧及我們,所以算是散養,我上學工作,父母除了說:你自己決定吧,就算是婚姻大事,父母也是這樣說。後來,我真的就是啥都是自己決定,有時候父母也會說一些意見,但是最後結尾的話一定是:“你自己決定!”

其實很長一段時間,我還在埋怨父母對我“太過明主”,後來自己有了孩子之後,才發現,要放手真的好難,我開始感激曾經他們對我的放任和自由。


你為什麼不敢承認: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孩子是我們生的,養的,那麼我們應該是怎麼樣的關係呢?

我想,父母和孩子應該是平等的,沒有互相虧欠。

我們愛他,是因為我們是父母,是自願的付出,這種愛不帶任何的目的和任務。

孩子也不需要因為我們的付出就一定要回報我們,他可以有自己的選擇,他們的愛,也是不用帶有任何的壓力和目的。

愛,本來就是純正的無私的。

孩子就像那個翱翔在天空的雄鷹,而在你和他之間,是親情這根線在鏈接。

如果你希望他展翅翱翔,那麼就一定不要用手裡的線去束縛他。

你可以停留在原地,留下足夠的食物和水,有一天,他飛累了,會回到你的身邊覓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