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傒是姜太公的後裔,但他為啥不姓姜而姓高呢?

高氏緣由 | 高傒是姜太公的後裔,但他為啥不姓姜而姓高呢?

高傒是高姓始祖為姜太公的後裔,但他為啥不姓姜而姓高呢?

高傒,始祖原為姜姓,即姜太公的後裔。但他為何姓高不姓姜呢?

高姓始祖高傒公在得姓之前,已有高元、高陽氏、高辛氏和其他一些姓高人。

在歷史書籍中,高元是有記載的第一位姓高人。

而史籍中並沒有看到他們的記載,就這個緣故,他們就少了“有世系可考的”這個前提條件,所以不能稱為“始祖”。

與此相比,高傒得姓原委,改姓始末的文字都記得非常清楚;依其祖父公子高之名改姓為高氏後,他可考的世系史料是比較齊全的。

前述兩個前提條件,高傒公都具備了,所以,高傒公作為高姓始祖是理所當然了。

高氏緣由 | 高傒是姜太公的後裔,但他為啥不姓姜而姓高呢?

高姓(高傒公祖像)

多數族人知道,高傒之所以姓高,是依名取姓。即依姜子高之名,取高為姓,成為依名取姓的高姓始祖。

那麼,他為啥要依其祖父之名取姓,而不依其父親之名取姓?這就鮮為族人知道了。而今,民間還流傳著“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的諺語。這與周朝的法規有關,8我們可以從中知道一些端倪來。

高傒取姓,這是周朝的封建宗法制度所決定的。封建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是奴隸主貴族按血緣關係分配國家權力,以便建立世襲統治的一種制度。

其特點,是宗族組織和國家組織合而為一,宗法等級和政治等級是完全一致的。這種制度確立於夏朝,發展於商朝,完備於西周,一直影響到後來的各代封建王朝。

按照西周宗法制度,宗族分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稱天子,即為天下大宗。天子除嫡長子以外,其他兒子均被封為諸侯。而諸侯對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封國內卻是大宗。

諸侯的其他兒子被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對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內卻是大宗。

從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貴族的嫡長子總是不同等級的大宗(宗子)。大宗不僅享有對宗族成員的統治權,而且還享有政治上的特權。

大、小宗的區別,大、小宗是相對的關係,各級貴族以嫡長子一脈相承者為「大宗」,其他別子、庶子或支子均為「小宗」。

大宗百世不遷,為世代凝聚宗族親誼的中心;小宗不斷繁衍下去,五世而遷(血緣疏遠,就須另立一家)。

高傒本為齊文公的曾孫,屬於沒有繼承權的小宗,於是便取了他的祖父、也就是齊文公的兒子,公子高的名字為姓,創立了齊國高氏。就身為高氏一族人。

高氏緣由 | 高傒是姜太公的後裔,但他為啥不姓姜而姓高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