緘默《詩詞與歌賦的變與辯》


緘默《詩詞與歌賦的變與辯》

獨坐琅琊之巔,

抬眼看,層雲舒捲,

隨風而去,不由得,

思緒也隨著風雲,

飛遠,飛遠。

遠到了遠古,遠到了史前,

去神會,從未謀面的

祖先。


緘默《詩詞與歌賦的變與辯》

一群剛剛解放出雙手的人們,

攀爬在叢林溝澗,

奔走與峰谷莽原,

終日跋涉,命懸一線。

但頑強的生存之念,

讓他們無懼艱險,

為了每一次可以溫飽的收穫,

而喜笑顏開,而狂吼連連,

發出了哦哦,啊啊,

短促的音節,

這聲音,震動了大地,

貫徹了雲天,這大概就是

最初的語言。


緘默《詩詞與歌賦的變與辯》

風雲變幻,四季輪轉,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不知經過多少春秋,

這些簡潔的音符,

已然可以貫穿連聯。

抑揚頓挫的音節,

更加豐富了語言的內含。

這時的人們,己經在豐收時

舞姿翩翩,用歌聲,

表達自己的心願。

這應該就是最早的韻律吧,

己然悄悄的,自然而然的出現。

這也可以說是歌曲的出現。

為了留下這美好的瞬間,

文字,也就理所當然的出現。


緘默《詩詞與歌賦的變與辯》

從而,後世的人們,

可以展開想象的空間,

復原當時美好的畫面。

光陰似箭,不再從前。

荇菜隨流,大雅小雅的美篇,

楚辭,離騷所表達的意願,

這些,顯示出“詩",這一文體

真正的出現。

這就是後人所說的騷體,

它可以當之無愧地稱為

詩詞歌賦的祖先。

歌多於文,情達於野,

隨心而出,張口成篇。

沒有過多的裝飾,

純樸地讓人心顫。


緘默《詩詞與歌賦的變與辯》

夏,商,周的語言,

都是那樣的簡練。

春秋戰國時,

駢體文,又可稱為新的開端:

潔簡明瞭,韻律可堪。

直至漢賦的演變,

亦出自它的真傳。

可惜,漢賦出自宮庭,

無形中,設了一道坎,

文字,只為少數人把玩,

漸行漸遠,

逐漸脫開了大眾的視線,

直到今日,這個現象,

還沒徹底改變。

南北朝時的民歌,

慢慢的唱遍了中原。

韻律更加順暢,

節奏也更加多變。


緘默《詩詞與歌賦的變與辯》

隋朝開啟的科舉制,

讓文化更加集中,

體系也更完善,

為唐詩的格律,

做了最好的鋪墊。

強盛的大唐,

文化達到了更高的起點。

為了詩歌的更加

流暢婉轉,

特別注重了音律和韻腳的連聯。

於是乎,韻律的表格,

霍然浮現於書案。

格律詩框架的嚴謹,

也在此時,達到一個頂點。

幾欲讓後人罷筆停墨,

瞠目靜觀,張口無言。


緘默《詩詞與歌賦的變與辯》

五代十國的動盪,

讓文化的傳播幾欲不前。

戰火連綿的歲月,

五胡亂華的那些年,

也讓文明的進程,

舉步維艱。

但它同時也帶來了

外族民歌的形式,

明瞭,簡練,文字並不複雜,

意思又可表達準確,

更為難得之處:

布衣百姓,俱可朗朗而言。

北宋的安定和經濟的好轉,

南北的通達,文風又開盛行。

這時有些無可奈何的文人們,

結合異族民歌的形式,

另闢蹊徑,

把歌詞進行改編,

真沒想到,這竟是文體的

又一次轉型,

這簡直就可以稱為一次,

文化的革命。


緘默《詩詞與歌賦的變與辯》

既不失韻律之美,

又增加了隨性的情。

從而擁有更多的型。

豪放的可以額頭跑馬,

娓婉的可以把心事,

託與花前月下

琵琶瑤琴。

大膽的隨心所欲,直表衷情,

羞澀的攀花撫柳,脈脈含情。

詞的豐富與多變,

怎少得了曲的摻演。

婉轉曲折,鏗鏘有力。

小到及席而出的小調,

大到成本成冊的記敘。

溫婉含蓄的崑曲,

不羈粗曠的秦腔。


緘默《詩詞與歌賦的變與辯》

歷史巨輪,

恰是:滾動到了元朝時光。

草原民族的豪放與自由的風氣,

許多許多的短調長腔,

打破了中原文化的

壁壘高牆。

元曲,這一新的藝術之星,

真正堂而皇之地登上了

文化的殿堂。

生,旦,淨,未,醜,

一一粉墨登場,

各俱風情,精彩亮象。

鑼鼓喧天,傢什齊響,

只唱得三尺舞臺燈火輝煌,

直引得大小街道萬人空巷。

一時間獨領風騷,

一時間風光無雙。

曲的形式複雜而多樣,

更有著巨大的容量。

可對整段的歷史或

整體事件,

進行詳盡的描述和復場。


緘默《詩詞與歌賦的變與辯》

詩詞歌賦,

己對此無法把重任擔當。

於是,在現有的文化基礎之上,

又重新築籬砌牆,開門通窗,

小說,這棵新的文化之秧,成為了寶藏。

明,清時期的小說,

如雨後春筍,

又似莽原逢春,

蓬蓬勃勃,勢如井噴。

各大名著,風彩決綸。

晚清的末落,民國時的紛爭,

國土淪喪,遍地列強,

打開了緊閉的國門。

一批批外族人,

傲慢無禮,趾高氣揚,

咄咄逼人地行進在

中國的大街小巷。


緘默《詩詞與歌賦的變與辯》

但也不可否認,

他們也帶來了外面的文代。

這與中國本土的文明,

發生了激烈的碰撞,

碰撞出火花閃閃,

碰撞出一片光芒。

一批批中國的留學生,

主動的帶著中華古老文明的

博大精深,

去世界各地交流與驗證,

驗證並留存華夏文明的精髓,

去除多餘的糟粕,

這種互通的學習與交融,

出現了現在的結果:

文化的體系結構,

己然初步建成。


緘默《詩詞與歌賦的變與辯》

鳥飛獸奔,蟬嘶蜂鳴,

柳綠梅紅,花香酒醇。

本應在此打住思緒,

卻又低頭看見清流的山溪,

歡快而下,汨汨而去,

腦海中,重又泛起

輕波許許。

走進文代的都市,

好比趕了場大集:

詩詞,小說,散文,戲曲,

有格律,還有自由體,

零零總總,舉不勝舉。

不禁而足,各自風騷獨領。

爭的舞臺之上眼花瞭亂,

你來我去。


緘默《詩詞與歌賦的變與辯》

公說公的道,婆說婆的理,

各種高談闊論,光怪陸離。

爭來爭去,卻忘記了

文字,它存在的真正的意義。

無可辯駁的是:

先有了語,後才有了文。

語若為母,文當為子。

無子母可存,無母子何依?

語,是人們學習交流的

一個工具,

文,是這個工具的記錄符號,

只是語言的一種延續。

說到了工具,首先應指出,

人類的與動物的區分,

就是從制適和使用工具開啟。

工具的增加與改進,

也是以文明的進步為依據。

語言和文字的演變,

也是為適應社會生活的所需。


緘默《詩詞與歌賦的變與辯》

從遠古時的夏,商,周

言簡意賅,三言兩語。

到現在多種文形,

這是先人們一點點探索,

一點點積累,一點點地

把文化與生活拉近。

可見先輩們的努力,

可見文化延續的艱辛,

是一個時代,一個時代的

交替更新。

詩詞歌賦的形式變化,

只是其中之一。

從無序到有序,

從無韻到注重韻律,

一切皆有跡可尋。

騷體的自然大氣,

格律詩的端莊嚴謹。

自由體表現出的萬種風情,

長短句的隨性,

散文詩的浪漫與率性。


緘默《詩詞與歌賦的變與辯》

如果說:

騷體是大地,

格律詩便如牡丹,

福貴華麗,但己和現今社會脫離,只是存在於少數人的

後家花園裡。

自由體詩,如百合花般的純情,

欣賞的人多,離人們也近。

長短句如薔薇花兒那麼淡雅,

卻生在幽谷神潭。

散文詩好蓮花般獨立特行,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各有千秋,有存風韻。

挺立霜雪的傲骨,

華波耀光的輕靈,

風捲流雲的飄逸,

江河奔流的不羈。

凡此種種,更應該直面的是

黎民百姓。


緘默《詩詞與歌賦的變與辯》

語言的變化,日新月異,

全都以民意為根基。

而古文的內含定意,

到現今,己有了太大的變化,

甚至己是背道而馳,大相徑庭。

可總是有那麼一些“精英",

至古今的變化於不顧,

墨守成規陋習,

把文字,當做一種遊戲,

全不理會文字存在的真正用途,

更甚於曲解本意,

以此標榜自己,

以顯示自己博學多才,

狂放不羈。

把自己供在高高的神龕,

更加忘了文化的起源,

也就更看不起創造文明的

忙忙碌碌,終生勞作的人民。

這群食古不化的厚顏之徒,

把文華當做華貴的外衣,

表面上,光鮮亮麗。


緘默《詩詞與歌賦的變與辯》

可一提出改革更新,

便如天崩地陷,

便如喪考妣。

便痛心疾首,

便哭天搶地。

為何他們會如此的在意?

難道不知文化的革新是

大勢所趨?

無他,只因如此一來,

就扒下了他們的那層皮,

所有的光環和榮譽,

都將離他而去,

剩下的,只不過是

毫無生氣的白骨一具。


緘默《詩詞與歌賦的變與辯》

其實,他們的害怕和恐懼,

純屬自我的不自信,不確定。

格律詩自有它自己文風的嚴謹,

自有其明快的韻律。

應該去其糟粕,

把精髓繼續。

只不過是框架結構不太合理,

沒跟上時代的腳步,

沒有與時俱進。

用千年前的格式,

又怎能發

現代社會的聲音。


緘默《詩詞與歌賦的變與辯》

如果只憑平入聲的不妥,

只因平仄韻腳的不清,

從而把美文付之一炬,

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是一種倒行逆施無疑。

縱觀格律詩的歷史,

大有不按平仄,

不依韻律而傳世的美文,

並非個例。


緘默《詩詞與歌賦的變與辯》

由此可見,

格律詩框架的改變,

並非難措之舉。

這些冥玩不靈,自以為是,

唯我獨尊之輩,

己然忘記了詩詞來自於生活,

來自於勞功人民。

一定要把易懂的語言,

弄的撲朔迷離,

另尋一些生闢的字句,

把自己裝扮的

高貴,華麗。


緘默《詩詞與歌賦的變與辯》

可不論詞藻如何富麗,

再如何賣弄風情,

一句,只用一句:

民曰:不懂,民曰:不明,

這一切的一切,

全都成了不明一文的狗屁。

今日的文化進步與革新,

己然吹響了號角,

己然大勢已定。

如果還是裹足不前,甚至反古覆今,

那螳臂當車的結果,

只會是個可笑的悲劇。


緘默《詩詞與歌賦的變與辯》

如果還是閉目塞聽,

不思前進,

那被歷史淘汰,

也只是遲早而已。

舊根結底,詩,詞,

只是文化的一種載體,

是語言的符號,

是延續文明的工具。

只需朗朗上口,易懂好記,

只要記錄生活,反映民意。

只是如此的簡單定義,

只要如此明瞭而已。

返璞歸真,切不要

迷失了自己。

也在不由得暗自慶幸,

慶幸自己生活在

新中國的天地。


緘默《詩詞與歌賦的變與辯》

古往今來,沒有任何一個政權,

為了消除全民的文盲率,

而殫精竭慮,不惜餘力。

使得廣大勞動人民,

大多可識文斷字,看書吟律。

文化,再不是少數人的專利。

文化在今天,真正的顯示出了,

勃勃的生命力。

更加顯現出它

做為文明載體的不可或缺的

地位和張力。


緘默《詩詞與歌賦的變與辯》

在今天,它是如此貼近生活,

如此真實的反映民意。

做為詩詞的愛好者,

也更希望詩詞歌賦,

深植民心,傾聽民意。

讓美好的詩詞佳作,

唱遍祖國的山河大地。

讓人們,愈加了解,

愈加熱愛這塊生養哺育我們的土地。

最後,借用毛主席的幾句詩句: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

喜看人間,換了天地。

緘默《詩詞與歌賦的變與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