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中唐代政府為何禁止使用金幣?錢荒

《長安十二時辰》在熱播中,其中有很多片段提及大唐時期使用的貨幣,比如張小敬在吃水盆羊肉時支付的是金屬銅幣,按照唐玄宗時期,使用的應該是開元通寶,魚腸手上掛的也是金屬銅幣。在四川地區沒有創造出交子之前,大一統的王朝主要使用的是金屬貨幣。各個王朝都會制定相應的貨幣制度,對金屬貨幣的鍛造、流通、使用等有所規定。比如,下圖介紹的就是姚如能在追尋狼衛時候,在龍波住所發現一箱羅馬金幣,這種金幣在當時政府是禁止在民間流通使用的。(《唐律疏議》明文規定“私鑄金銀等錢,不通時用者,不坐。”)可是官府雖有禁止,民間卻不管禁令,依舊偷偷使用,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兩個字——

錢荒

《長安十二時辰》中唐代政府為何禁止使用金幣?錢荒

本文就是從這個角度開始,梳理大唐時期錢荒的來龍去脈!

一、何為錢荒?

錢荒這個詞彙最早出現在北宋時期,但錢荒這種現象在北宋之前就已經出現。

《宋史·食貨志》給錢荒的定義:“比年公私上下並苦乏錢,百貨不通,人情窘迫,謂之錢荒。”意思是在市場交易中,貨幣短缺,進而導致商品交易停滯的現象。

《中國古錢辭典》的解釋:“錢荒指我國古代因銅錢短缺而引起的經濟危機。”

百度百科對其解釋:“錢荒,指的是由於流通領域內貨幣相對不足而引發的一種金融危機。”

有上面的解釋可知,錢荒的根本原因是由於社會中流通的貨幣量不足,供給量小於需求量,導致社會商業交易中物價不穩定,經濟不穩定的現象。

二、唐代貨幣制度的主要內容

中國從實物貨幣演變為金屬貨幣之後,很多時期都採用量名錢體系,也就是以重量為貨幣名稱的貨幣制度。比如漢武帝時期使用的五銖錢,其名義價值和實際價值相等,也就是五銖錢從無到有的這個過程花費的成本基本等於它的面值。

實物貨幣演變為金屬貨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並不是在某個瞬間很快替代完成的。金屬貨幣相對於實物貨幣的優點就是滿足了貨幣幣材的稀缺性,故而滿足貨幣稀缺性,另外,容易標準化、易於儲存等,缺點就是超過一定數量之後,重量較重,不便於大宗交易和攜帶。比如開元通寶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

《長安十二時辰》中唐代政府為何禁止使用金幣?錢荒

為了解決這種金屬貨幣過重帶來的問題,唐初,實行錢帛平行本位制,也就是政府鍛造的金屬貨幣和絹帛都是大唐的法定貨幣,可以自由流通,兌換。大額交易的時候使用絹帛,小額交易的時候採用金屬貨幣。絹帛和金屬貨幣之間兌換比例,按照絹帛的市場價格變動而變動。

不過,絹帛由於易損壞、難以分割、價格不穩定,容易波動等缺點,導致在經濟生活中,民間不願意使用。

唐高祖於公元621年,開始對貨幣制度進行改革,推行使用開元通寶,國家發行,以文為單位,一兩十錢,並規定了開元通寶的大小、重量、單位,確定為唐的法定貨幣,具有無限兌換能力

三、唐代錢荒發生的時期

1.唐高祖時期

唐高祖在公元621年廢除五銖錢,實行以開元通寶為法定貨幣的貨幣制度。

政府通過融化五銖錢鍛造開元通寶。由於唐之前五銖錢流通數百年,經歷無數次的融化鍛造,以及民間私造等,很多五銖錢已經質量較差,成為真正的劣幣,充斥市場。唐朝融化時就需要數枚五銖錢才能鍛造一枚開元通寶。使得當時的開元通寶短缺,不能夠滿足社會的需要,出現錢荒現象。

故而,唐朝實行錢帛平行本位制,絹帛和開元通寶在社會中一起流通。

其實,隨著經濟發展,這個貨幣制度還是無法提供足量的貨幣,導致市場貨幣需求量不足,民間就開始私自導致開元通寶,而民間導致出來的這些貨幣,導致時偷工減料,導致出來的貨幣質量較差。這些錢幣被稱為“惡錢”。“惡錢”充斥社會,一直到伴隨唐朝,沒有辦法合理解決。這也是錢荒現象引發出來的另外一大問題。

由於惡錢質量較差,實際價值低於名義價值,引發了物價的持續上漲。

2.唐玄宗時期

到唐玄宗時期,經濟發展到了唐代的巔峰,自然對貨幣的需求也就更高。錢荒嚴重,惡錢問題也更加嚴重。

唐玄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從貨幣的製造材料入手,禁止民間私自買賣銅錫等稀有金屬,實行政府壟斷。《唐大詔令集》記載“禁斷私賣銅、錫,仍禁造銅器。所在採銅、鉛,官為市取,勿抑其價,務利於人。”

同時,還規定商品交易時,鼓勵採用綾羅絹布雜貨等充當一般等價物,作為貨幣使用。《通典》中就記載“綾羅絹布雜貨等,交易皆合通用。如關市肆,必須見錢,深非道理。自今以後,與錢貨兼用,違者準法罪之。”

政府才用上述方法解決錢荒,滿足社會對貨幣的需求量。可是貨幣供給量還是足,加上私自鍛造貨幣可以從中獲利,惡錢還是在民間大量流通。本文開頭所說的金幣就是其中的一種惡錢。

3.唐肅宗時期

經歷了安史之亂,進入唐肅宗時期,政府的財政收支不足,政府開始缺錢,從而改革貨幣制度。

在戶部侍郎第五琦的建議下,政府開始鍛造發現乾元重寶。

《長安十二時辰》中唐代政府為何禁止使用金幣?錢荒

乾元重寶一千枚重量為十斤,開元通寶一千枚重量為六斤四兩,面值卻是開元通寶的十倍,也就是說乾元重寶的實際價值減少了,貨幣貶值,帶來就是物價上漲。

第二年,唐肅宗又發現新幣重輪乾元。一枚重輪乾元錢可以兌換五十枚開元通寶,但是一千枚重輪乾元錢重量為二十斤。重輪乾元在乾元重寶的基層上繼續貶值。

這時,市場上就流通三種貨幣,其中優質的貨幣是開元通寶,其次是乾元重寶,再次是重輪乾元。最為理性的交易者,在同中情況下,支付給他人錢幣的時候都會支付劣幣,把良幣儲存起來,這樣社會中最終充斥的都是劣幣,良幣推出市場,這種現象被稱為“劣幣驅逐良幣現象”。這種現象擾亂了社會經濟發展,物價暴漲。

公元762年,唐肅宗的兒子即位,廢除重輪乾元,規定開元通寶與乾元重寶一比一兌換,實行二者價值相等,其後乾元重寶也逐漸推出市場,只留下開元通寶,實行金融的穩定發展。

4.唐後期

唐德宗時期推行稅制改革,實行兩稅法,規定上繳給政府的稅收要折算為錢幣上繳。這樣就導致,大量的錢幣流入政府手中,民間流通的貨幣大量減少,出現錢荒現象。導致物價下跌,貨幣升值,也就是通貨緊縮。《資治通鑑》記載“自定兩稅以來,錢日重物日輕。”

政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使出各種辦法。比如建中四年,苦於“常賦不足用”,判度支、侍郎趙贊上奏“請釆連州白銅鑄大錢,以一當十,權其輕重。”這種辦法,本質上還是發行新貨幣,進行貨幣貶值,但在唐肅宗時候證明是不行的。

另外一種是在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政府規定“命市井交易,以續、羅、絹、布、雜貨與錢兼用。”這種方法又迴歸到實物貨幣與金融貨幣共同使用,唐初就曾使用。

到了唐憲宗時期,錢荒現象更為嚴重,在元和四年直接規定“京師用錢緡少二十及有鉛錫錢者,捕之;非交易而錢行衢路者,不問。復詔釆五嶺銀坑,禁錢出嶺。”這就從金屬貨幣流通、使用、開採等環節進行管理。

四、錢荒產生的本質原因

錢荒就是由於貨幣供給量不足以滿足社會經濟運行所需要的貨幣需求量,進而引起通貨緊縮。

既然貨幣供給量不足,那就增加貨幣供給量不就可以解決錢荒問題了嗎?

在我們當下社會,這是可以的,現在實行的是不可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簡單說就是政府通過中國人民銀行發現的紙幣,是不能兌換黃金的,其面值遠大於實際價值。紙幣的流通,被社會認可,是憑藉政府信用在後面支撐的。

唐代時期,紙幣還沒有出現,整個社會的金融體系不健全、不發達,社會使用的是金屬貨幣。金屬本身就具有價值,經過鍛造之後成為金屬貨幣,其實際價值和麵值是相等的,在交易過程中,實現等價交換。社會出現錢荒時候,政府沒有辦法發行更多的貨幣,由於在唐代開採技術、冶煉技術、鍛造技術還不能實現規模化,而且金屬稀缺。

錢荒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隨著經濟發展,社會積累的財富增加,而這些財富都可用貨幣來衡量交易,自然對貨幣的需求就增加。比如,政府的軍費開支,政府公務員的工資、政府的稅收收入,民間的各種交易,都需要貨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