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周星驰再次演绎新的电影,你觉得票房会是多少?

l全球时尚l


你好,我是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特别是关于 的问题。

先来说下,“如果”。

是啊,我们多么期待星爷可以再次主演电影,不管是不是自己导演的,也不管是不是主演,哪怕一个镜头,一个背影,甚至是一句旁白或画外音…

上一次看星爷本人出演的电影是什么时候?长江七号中的那个爸爸,花白的头发,佝偻的身躯,蹲在橱窗外,看着艳丽的展品,背后是匆匆走过的人群。没有人在意,也无人驻足,一切都太匆匆,只有我们还坚持的,怀抱一丝希望的,不愿让往事随风,坚持着心中的梦。还是不忍也不愿承认,星爷,会真的从表演舞台上落幕。我们固执的不愿离场,左右看去,并不孤单,还是有很多微光在身旁,虽然舞台上并没有那个“意中人”出现。过了多久了?还没有一万年…

再来说下“周星驰”。

王勃《滕王阁序》里说“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周星驰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很多不一样的意义吧。那些年,陪伴我们的录像带和vcd,都是周星驰的影像。那些青春年少,那些捧腹大笑,那些酸楚的泪,那些懂我的对白。

也许是天意吧。很多人奉为经典喜剧的《大话西游》,对于当时的周星驰而言,是一部大大的悲剧。票房惨淡到零头都不到,刚成立的电影公司也宣告破产,与内地电影制片厂的合作也不是很愉快。不知道那个时候的周星驰是怎么度过的。创业公司的主创势必是心怀梦想的,欲与天公试比高,想要做出好的电影,想要去证明自己的商业价值,想要一展拳脚,想要大杀四方。灰头土脸吗?自暴自弃吗?从此一文不值了吗?

大话后的第二年,《食神》横空出世!说是根据真人故事改编,实际就是周本人啊!从巅峰跌落谷底,经过沉寂又重新站到巅峰。跌落谷底时,去大陆少林寺取经学艺,不就隐喻着大话的失败不是失败,而是不甘,简单又深刻地阐述“得而失,失而复得”以及“如何得,得又如何”。

随着成长,是的,星爷也在蜕变着,不可能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或方式来成长。在表演上真的可以再进一步吗?我想星爷肯定不止一次扪心自问过自己,很多次,很多次。这是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也是一个演员的自我选择。

到头了,只能换个身份,试图拓展演员的界限—导演!是的,电影导演。我曾在问答里不止一次的说过,电影是导演的个人强烈表达。对于周星驰而言,尤其如此。作为导演的他,是暴君。他要求自己的作品必须能够表达出自己。剧本、特效、道化服、选角、表演、配乐等等,必须准确无误地表达出导演的个人主观。他要的不仅仅是表演了,不仅仅是表演了呀。

说下“再次表演”。

表演好不好,其实没有一个客观标准。也就是说,很主观。这个很主观的标准,让表演者本身收益,也受限。很多成功的喜剧演员难以转型,因为判断他的观众都会受限于他之前的表演,自带情绪自带情感的去看去评判这个演员新的表演。我们所以周星驰的喜爱,甚至是热爱,让我们“谋杀”他的表演。

期待,是你在看周星驰再次表演时不可能消除的,而且也不可能会降低这个期待。也就是说,每一个喜爱周星驰的人都会以自己心目中那个完美的周星驰作为标准来看待这次“再次表演”,这个比较是无论如何也抹杀不掉的。而一个人的一次表演怎么可能会有你想象中的那个人完美呢?

好的一面是,我们确实一直在期待,即使现在能看到的都是他的导演作品,即使看过了《新喜剧之王》,这种期待,也从未有一丝一毫的下降!

最后说下“票房”。

这是一个很商业,很冷酷,也很客观的一个数字。数字的好处是精准!数字不是一个感觉,也不会有相对的概念。

票房取决于哪些呢?归根到底是电影好不好看。好不好看取决于很多因素,故事本色、角色选取、表演、服道化、音乐等,还要取决于宣发,背后的资本运作,上映时机等因素。

当然,以上都是常规电影的票房预测方式。这些对于星爷而言,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相信!相信,如果,周星驰,再次出演电影,那么,他一定是考虑过以上的种种之后,才会走出这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影院,看着那些曾经的微光,满怀期待的看着舞台上期盼很久的那个他,徐徐登场……

不要也不用告诉我,他的表演好不好,我自己心里最清楚—再次出演电影的星爷,早就赢走了我的心。

什么?

你非要问有多少票房?

没有上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