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兩個人都想改名而改運,為何結局大不同?其中一個官至首輔

明朝時兩個人都想改名而改運,為何結局大不同?其中一個官至首輔

如果說更改自己的名字,可以改變人生的命運,這多少聽起來有些迷信的色彩。但在我國漫長的封建歷史上,想通過改名而改變自己命運的人也不在少數。甚至處在現代的我們,有這種想法的人也是大有人在。

那麼,改名到底能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呢?

下面要說的內容會告訴你,改名確實可以改變人的命運,但也有風險,操作需謹慎。

在古時候,“學而優則仕”是不變的真理,也是眾多尋常百姓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多少寒門子弟,徹夜苦讀,為的是闖過那座“獨木橋”,榮登狀元榜,從此一改平民百姓的命運。

明朝時期就有一個叫吳汝威的同學,想通過考試改變自己的命運。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27歲那年,通過運氣和努力考中舉人。這下意氣風發,準備一舉拿下進士。

明朝時兩個人都想改名而改運,為何結局大不同?其中一個官至首輔

然而,在接下來的九年當中,連續三次進士考試,均名落孫山。這下可把吳汝威給折磨的夠慘,想想這麼多年的寒窗苦,還是不甘心,為了圖個吉利,希望老天開開眼,對自己多一些情誼,遂改名為“吳情”。

通過這麼一波改名的操作,奇蹟出現了。明嘉靖二十三(1544),第四次參加考試的的吳情,竟然一路過關斬將,殺進了殿試。而且在殿試中還名列榜首,一洗自己之前反覆落榜的恥辱。

然而,意外出現了。因改名沒有考慮到“姓”的因素,在內侍宣讀殿試結果的名單時,坐在一旁龍椅上的嘉靖皇帝,在聽到吳情這個姓名時,眉頭一皺,表示“天下不應該有無情的狀元”。

明朝時兩個人都想改名而改運,為何結局大不同?其中一個官至首輔

於是,因為吳情的“吳”和“無”同音,再加上當時北方姓吳的人並不多,大部分吳姓人都在江浙地區的原吳國地區。嘉靖皇帝就誤將“吳情”當“無情”,免去了吳情同學的狀元頭銜,降為探花。

  

這嘉靖皇帝不是要逼人改姓的節奏,把“無情”改“有情”。

可見,改名有風險,操作需謹慎。  

下面這位剖有爭議的人物,為了追求仕途功名,改變官場的黴運,把名字一改之後,時來運轉,官至明朝首輔,可以算是因改名而改變命運的人。

明朝時兩個人都想改名而改運,為何結局大不同?其中一個官至首輔

明英宗時期,因其聽信小人,率二十萬大軍親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南)之戰中全軍覆沒,自己也成了俘虜。於是,其弟王朱祁鈺監國,總理國政,也就是後來的明景帝,召集群臣商討戰守對策。

這時,徐珵出場了。他有個愛好,平時喜觀天象,曾預言明英宗出征必敗,結果應驗。正好遇到國家大事需要建言獻策,就自信滿滿,託言星象有變,建議遷都南京,以避刀兵。但遭到兵部侍郎于謙堅決反對,說南遷的人都應當斬首!朝堂之上的禮部尚書胡濙、戶部尚書陳循等重臣均附和于謙。徐珵的臉面一下掉了一地,他的官運也就此打住了。

徐珵為了升官,厚著臉皮向于謙求取國子祭酒之職。等到于謙嚮明景帝推薦徐珵時,景帝卻不同意,並說:“就是那個提議南遷的徐珵嗎?此人生性狡詐,擔任國子祭酒會敗壞監生心術。”這下徐珵心如死灰,皇帝都不認可,還有什麼前途可言。

明朝時兩個人都想改名而改運,為何結局大不同?其中一個官至首輔

​後來,徐珵聽從陳循的建議,改名為徐有貞,“有貞”,“有吉”,這名字改的大氣而又吉利。自此,官運亨通。他在景泰末年參與策劃了奪門之變,使得明英宗成功復辟,並因此成為內閣首輔,還獲得武功伯的爵位。

要知道,明朝律法明文規定,文臣無軍功不得封爵。因此終明一代,獲有封爵的文臣屈指可數。而徐有貞以武功伯的爵位,擔任內閣首輔,堪稱明代內閣官爵最高的官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