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楊步偉的《中囯食譜》: 炮火連天、妙趣橫生

學人Scholar

趙楊步偉的《中囯食譜》: 炮火連天、妙趣橫生

▲1946年6月,趙元任、楊步偉及其家人,後排右起:卞學鐄、趙如蘭、趙來思、趙小中、趙新那、黃培雲


作者簡介:盧蒼,廣東順德出生,香港長大,1976年赴美求學、定居。退休前任職聯邦政府公務員,業餘以閱讀為樂。本文由作者授權首發,轉載須取得授權。



遠在加州的ABC(America-born Chinese, 美籍華裔)女兒成功地做出 soy sauce chicken, 興奮地向父母報告,同時問:"Why is it called red cooked chicken?"(為什麼叫紅燒雞?)

我向她解釋:醬油本來是黑色的,慢火煮後便呈紅色,對不對?

又對她說,red-cooked(紅燒,編者注) 和 stir-fry(爆炒,編者注) 都是語言學家趙元任在他的太太楊步偉的《中國食譜 》(How to Cook and Eat in Chinese, by Buwei Yang Chao)引進發明的。

我跟著把網上的有關信息發給女兒:《中國食譜 》在亞馬遜[1]、《中國食譜 》的Wiki[2]。

女兒的專業是生物醫學工程,每天在實驗室中從事 DNA sequence (基因序列,編者注)研製,對烹飪和中華文化的興趣點到即止,而我讀到以上 links 則像身入寶山、目不暇給。

首先,很驚訝《中國食譜 》的精裝本的售價幾達一千美元,平裝本也超過五十美元。九洲出版社在2017年出版的中譯精裝本,售價三十美元。


趙楊步偉的《中囯食譜》: 炮火連天、妙趣橫生

筆者書架上的一本是1981年加拿大出版社Coles的廉價翻印本,那一年我剛在大學畢業、到美孚石油公司在華盛頓州西北角的小鎮Ferndale的煉油廠工作,週末北上溫哥華漫步時買的。當時只需幾塊錢。


趙楊步偉的《中囯食譜》: 炮火連天、妙趣橫生


亞馬遜的讀者多指出書中語言風趣幽默、賣弄學問、玩弄文字,這當然是和趙元任分不開的。陳毓賢女士的獨特慧眼看出,趙元任是少數有能力和運氣一輩子追隨趣味學習和工作的近代中國學者之一。

趙氏自幼聰明絕頂,讀書成績優異,人緣好,刻意迴避政治紛爭,專注純學術研究,在美國申請研究(包括旅行)基金和找工作,有哈佛大學校長和教授推薦,批准研究什麼題材和去哪裡旅行,完全不成問題。結果,像陳毓賢女士指出,趙氏“有一種貴族傳統,不太在乎別人怎樣想,我行我素的習性”[3]。有趣的是,比趙氏年長三歲的趙太太也有同樣的“習性”[4],於是二人寫起書來便寸土不讓、炮火連天。

《中國食譜 》1972年第三版的編輯 Jason Epstein[5] 認為該書根本是趙氏寫的,因為他和趙氏夫婦在紐約市見過面,趙太太雖然在美國居住多年,但是她說的英語,洋編輯一字也聽不懂。[6]不過,趙太太在該書自序和自傳中交代得清楚,是她首先用中文起稿,時年二十歲、在哈佛大學就讀的長女如蘭(後任哈佛大學音樂學教授)譯成英文,趙先生認為女兒的英譯太乏味,大筆改寫。在改寫期間,三人在趙家展開戰場。


趙楊步偉的《中囯食譜》: 炮火連天、妙趣橫生

27 Walker Street, Cambridge, MA 02138. 《中國食譜 》成書地點。

前排左起:趙如蘭、趙元任、趙新那、趙來思;後排:楊步偉、趙小中。

趙楊步偉的《中囯食譜》: 炮火連天、妙趣橫生

行者街(胡適譯名)27號現貌。為方便年邁的趙如蘭教授出入建造的扶手杆清晰可見。該屋原建於光緒19年(1894),現在時值二百萬美元。

趙太太在初版自序裡講到母女之間的摩擦:“如果不是無數好心的朋友勸阻,我們母女關係早就完全破裂了。諸位必定了解新式女兒和我們這些自認為新式母親間的糾葛”。這個自序在加拿大的翻版中被刪掉。

幸虧洋編輯Jason Epstein 不避”文抄公”之嫌把原序中的精彩部分大量徵引:

她寫道:


”寫了這本書,真的令我羞愧。首先,我身為醫生,應該行醫濟世,不該困在廚房裡。其次,這本書根本不是我寫的,因為我只能說一點英語,寫英文更少。於是,我用中文炒菜[7],女兒如蘭把我的中文譯成英文。我的丈夫認為英文太沒味道,把那些英文改回中文。例如,我說蘑菇炒蝦仁,如蘭說,這不是英文,應該說:Shrimps Fried With Mushrooms (蝦仁炒蘑菇). 但是元任”—她的丈夫—“說,如果電影有史密斯先生到城裡去[8],為什麼不可以蘑菇炒蝦仁?”

“如蘭和我罵來罵去多少次,我記不清了…今天還在互相檢討道歉…我可以說,書中的優點都屬於我,不好的地方屬於如蘭。”

“其次,我必須指出:在這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的丈夫一直在幫倒忙。他把如蘭的優美英文改得醜陋,卻說美國人喜歡這樣。最可惡的是:如果某個菜式做得不好、或者過份重複,他乾脆置之不理。”

讀了以上幾段,我們會同意Jason Epstein的評語:

很顯然,本書實質上完全出自趙教授手筆,他的太太只是掛名著者而已。

作者在書中把趙教授和女兒如蘭罵得狗血淋頭,如果這本書不是出自愛胡鬧的丈夫的手筆,我便不明白為什麼趙家各人關係依然完好。

Jason Epstein 說趙氏的英文whimsical(瞎鬧), 亞馬遜書評者則說comical (漫畫式、滑稽), 書中俯拾即是,茲舉其一:

Stir-frying 是中國菜最具特色的做法,尤其是當你真的用中文炒菜,中文的”炒”字說起來音量從低處升起而含意萬千,不可以準確地譯成英文。大致說來,”炒”的意思是:開猛火、加生油、快速把切件和調味料炒動。以下簡稱stir-fry 或 stir. 和它最接近的西式烹飪方法是sauté。

說到麵條、包子和稀飯,書內統稱 grain food (穀類食物):

我實在不能把榖類食物說成cereal, 因為cereal是早餐食物,我們在早餐不吃早餐食物。

至於趙氏如何玩弄文字丶賣弄學問,茲舉二例:

因為二個雞蛋雙碰,只有一個會破裂,所以要打破第六個雞蛋,需用第七個雞蛋。可是,第七蛋和第六蛋相碰,第七蛋常會破裂;在這個情況下,我們要放棄第六蛋,釆用第七蛋。折衷方案:暫時不設新蛋號,哪個蛋在第五蛋後破裂,便算是第六蛋。

想知道菜炒得好不好,得觀察食者的反應。如果他合著雙唇、低聲說話,意思是”不錯”。如果他重複的說“好”,意思是“好極了”。

值得指出:趙書初版於1945年,距今75年,有不少地方已經過時,例如作者認為公筷使吃飯複雜化,“中菜西吃”法把菜碟隔桌傳遞不方便,日本菜吃不入口,又說吃飯不閉雙唇丶喝熱湯和吃麵條"殊殊"出聲,沒有什麼大不了。這顯然是因為趙太太基本上是國粹派丶文化本位主義者,雖然在美國居住四十年,卻始終瞧不起歐美思維和習俗,“ 她的思考和表達方式都是中國型的。” (趙元任寫信向Clifford Williams 形容趙太太語 。) [9]到了今天,吃中菜只需在每個菜碟上放一個湯匙,便可避免一雙筷子四處夾菜的不衛生做法。吃飯挺著腰背、合著雙唇、不發聲,日本菜新鮮可口,已是公認的標準和事實。

趙楊步偉反對公筷的立場,代表了中國人漠視日常生活公共衛生的思維模式。例如胡適匆匆回國擔任北京大學教授,收入比他在美國的同僚還高,而他在北大附近一個接一個的租房子,只考慮房間數字,愈多愈大愈好,不考慮其他。可是,胡適的美國老師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和夫人應邀來華訪問講學,卻馬上注意到胡適在北京緞庫後衚衕8號的四合院雖然有18個房間,有傭人、廚子、車伕,卻缺乏自來水、水廁、下水道,街道骯髒,臭氣熏天,當然也注意到中國人(包括胡適和趙元任)吃飯時一雙筷子夾菜吃飯的不衛生。[10]

另外,應該指出:趙元任雖然寫過《廣東話入門》 (Cantonese Primer, 1947)和《國語入門》(Mandarin Primer, 1948)等權威經典,但是他是教學法不見得普遍有效。例如,華盛頓郵報前駐華特派員Jay Mathews 在哈佛大學領教過趙氏的漢語教學法,學得滿天星斗,引用同學的評語,說趙氏的漢語拼音法是“一個天才替諸天才創設的系統。”(“A system created by a genius for geniuses.”)[11] 又例如趙氏夫婦在香港鞋店被無知店員奚落“國語不夠標準”,趙氏並沒有用廣東話把店員頂回去。

最後,應該指出,儘管趙元任在比較語言學上的崇高地位不容懷疑,但是我們不能固步自封、盲從權威。例如,趙氏發明了red-cooked 和 stir-fry, 今天已被普遍接受,但是他把餛飩說成rambling 卻不成功[12]。他把點心寫作dot-heart 和 tim-sam, 但是今天的習慣用法是dim-sum.


說明:由於篇幅有限,此處省去了作者在文中引用的英文原文,只保留了中文譯文。如讀者對英文原文感興趣,可添加學人君微信(ID:xrscholar)索取。


註釋:

[1]https://www.amazon.com/s?k=buwei+yang&i=stripbooks&crid=39TWHGVV8SK25&sprefix=buwei%2Caps%2C129&ref=nb_sb_ss_c_2_5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How_to_Cook_and_Eat_in_Chinese

[3]http://www.tsinghua.org.cn/publish/alumni/4000382/10040208.html

[4] 據胡適好友徐新六的兒子徐大春對陳毓賢回憶說,費正清夫人費慰梅到趙家赴宴,受趙太太奚落沒吃完就含淚離席。1973年,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趙氏夫婦,趙太太毫無忌憚的大聲更正周恩來。

[5] 他的第二任太太Judith Miller是充滿爭議的名記者,曾因拒絕透露消息來源而被控蔑視法庭,坐牢85天。此前,僱主紐約時報認為她報導失實而強逼她離職。

[6]https://www.nytimes.com/2004/06/13/magazine/food-chinese-characters.html

[7] 嚴格來說,how to cook and eat in Chinese 不符合慣常用法。這裡給出了英文書名的來源。

[8] 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 是1939年在美國上映的政治喜劇。

[9] 同注 3.

[10] 江勇振:《捨我其誰:胡適[第二部]:日正當中1917-1927.》,序幕。

[11] Jay and Linda Mathews, One Billion: A China Chronicle. Random House, 1983. P. 83. 另一個哈佛學生Perry Link(林培瑞)則回憶說,20歲的他,在漢語課愛上了比他年長一倍的趙如蘭教授。

[12] “The attempt to introduce ''ramblings'' for hun-t'un (won ton), which ''differ from ordinary neat-edged wraplings by having fluffy or rambling edges like the tails of a goldfish,'' didn't catch on, either, but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Professor Chao to add this footnote in his own initials: ''The same spoken word, written differently, means in fact the nebulous state of confusion when the world began,'' an elevated thought to accompany your next bowl of won-ton soup.” Jason Epstein, ibi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