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代武艺家王征南与石敬岩

这篇长文章是1987年刊于《成都体院学报》,后在收入《说剑丛稿》时进行了修订。全文长接近两万字,三个部分,在考证基础上对明代武艺的脉络从枪法的发展上入手进行了剖析。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篇之一,该文结合手搏问题的研究,以及中日韩刀剑研究的长文,以及对匾囤的研究,与最近的武术文献学的研究,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视为是我们古典武艺研究的框架性结点,故再发上来,一方面是给没有读过的朋友;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古典武艺的研究中来,严谨、深沉的对待我们的武艺文化。

武艺是学问,是基于历史事实的传承,他不玄虚,更不神怪,只有脚踏实地,中国武术才有可能为世人所接受,从而沉淀,而非如浮土般,随风四散,在最不起眼的地方积聚成堆。

浅谈明代武艺家王征南与石敬岩

马廉祯

明代是中国武术发生重要变化的时代,也是武术家辈出的时代,人物之盛,影响之深远,是前代所不及的。

明代武术家,除了唐顺之、俞大猷、戚继光、许国威、茅元仪等这样一些功业显赫、事迹昭然的军旅武术家之外,还有一大批名不载经传的民间武术家。民间武术家中的一小部分,因为自己有著述传世,所以一直为后世所尊崇,随着时间的推移,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如明末徽州休宁的程宗猷、程子颐等便是如此。还有一部分,我们从文献史料中得知其姓名,有的还能稍稍考知其武艺梗概,如李良钦、李通、边澄、绵张、洪转、洪记、张松溪等,大致都属于此类。虽然这些人物大都无从详知其生平,但他们还算是幸运者,因为绝大多数明代民间武术家已经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以至连一点痕迹也无从寻觅了。

明代末年的情况似乎稍有不同。明自万历以降,朝政昏暗,国事日非。不久,后金国勃兴于辽水,农民军崛起于秦陇,大明王朝面临丧乱的局势基本形成。面对这种形势,使一些深怀忧国之情的知识分子,特别是东南地区的一些年轻士人,抛弃重文轻武的传统陋见,把一部分精力用之于研习韬略和武技上来。于是,他们便接触到一些原本属于社会下层、士大夫不屑一顾的民间武术家,并且与之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这些本来也可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民间武人,正由于结识几个文人或教了几个文人徒弟,他们的名字和武艺被弟子记载下来,便在武术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其中有些人还成了后世拳家顶礼膜拜的偶像。

在明末这类民间武术人物中,最具代表的是两个人,一个是王征南;另一个便是本文的研究对象石敬岩。

大家都知道,王征南及其“内家拳”,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赫赫名声,关键在于他有幸结识了黄宗羲父子,又曾经教黄宗羲之子黄百家习武。经黄氏父子为之揄扬,真所谓“一登龙门,身价十倍”,今天竟成了许多人景仰不止、攀附不迭的古代武术奇人。

浅谈明代武艺家王征南与石敬岩

石敬岩大略与王征南同时,都是明末东南人文荟萃地区的武术家。据我的粗浅认探研,石敬岩的武术成就绝不比王征南低,他留给后世的武术遗产和有关他本人事迹的史料,也比王征南要多。然而,石敬岩身后却相当萧索,远不及王征南声名显赫。在晚近以来的武术界,王征南的大名近于无人不知;“内家拳”尽管在王征南殁后就已成了“广陵绝响”,然而今天以“内家拳”自命的拳种拳家不胜其多。相比之下,知道石敬岩的人就很少,迄今为止,我还没有见到过以石氏为宗的任何拳械流派。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以为原因比较多,但主要不外乎以下两个:

其一,作《王征南墓志铭》的黄宗羲,是明末东南士人中的翘楚人物,又是开创清代学术风气的大师之一。

黄宗羲为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民间拳师写了洋洋数千言的墓志,乃子百家又笔录了王氏《内家拳法》,由是,凡读二黄文集者,莫不从二黄的道德文章出发,对王征南肃然起敬。与之相比,记述过石敬岩的几个历史人物,如钱谦益(牧斋)、陆世仪(桴亭)、吴殳(修龄)等,固然也都是明清之际的知名人士,但总的来看,影响都不及黄宗羲大。钱氏是明末文坛盟主,是黄宗羲十分尊敬的老师,然而当明清革代之际,他的出处大节有亏,一顶“两朝领袖”的帽子使之黯然失色。终生为弘扬石氏武艺而孜孜不倦的吴殳,乃是一位“一生困厄”又遭受世俗鄙薄的失意者,他虽在诗、史、武三方面都有了不起的成就,然而身后十分寂寥,名字近于泯没。所以,不能否认,王征南的名声的确与黄氏父子的揄扬有关;石敬岩的冷落,则与钱、吴等人自身的冷落不无关系。

其二,更重要的一点是,石敬岩的武艺以枪法为核心,兼及刀法,要之,都是临阵实用的军旅武艺。

他出入于部伍而死于沙场,虽然也曾经是以传授武艺为糊口之计的民间拳师,但他的武艺基本上属于军旅武艺范畴。王征南则偏擅拳法,据载,他所传习的拳法不同于“主搏于人,人也得以乘之”的少林拳之类,而是北宋末年武当丹士张三峰所传的“内家拳”。在古代武术领域里,如果以临阵实战之效来讲,拳是“无预于大战之技”,是“初学入门之艺”,所以拳的位置远远低于实用的兵器,特别是在军旅武艺系统里。因此,即使到了拳术已蔚为大宗的明代,它也基本属于民间武艺范畴,而且此时已经出现了许多花拳绣腿之类“套子武艺”。

由此推之,王征南本人虽然有过一些奇异的战斗经历,但他基本上是一个民间武术家,只是他所传习的“内家拳”较之流行拳术稍有不同而已。清代中期以后,传统的军旅武术更趋衰落,近代武器的发展,使古老的弓矢刀枪之类丧失了当年的威风,只能悄然退出军旅而另辟蹊径。与此同时,早就具有更多一些体育因素的民间武艺却勃然兴起了,并逐步发展成为几乎是包罗万象的近代武术体系。近代武术与古代武艺之间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但又存在着巨大差别,存在着从形式到内容的多方面的不同。

浅谈明代武艺家王征南与石敬岩

其中一个最显著的不同,就是古代武艺以军阵实用的兵器技术为主体,近代武术则以“无预於大战之技”的拳术为主体。从形式上看,前者以若干可分可合的单个实用方法(吴殳称“行着”)为主,而排斥“套子武艺”;后者则以套子为主要演练形式。武术的近代化是武术自身适应历史变化的结果,是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武术能够生存下来并继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了解了这一历史背景,石敬岩的消沉和王征南的显赫就更容易理解了。这也许就是古人常说的“人之显晦,固有时也”。

当然,我们不必对石、王二位古人强作高下轩轾之论。这二位古代武术家各有千秋,都应当深入研究,并给予客观而公允的评价。历史是曲折的,其现象往往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石敬岩的大名直到清康熙年间,江南故老犹能言之,后来便渐渐寂然无闻了。随着军旅武艺的衰微,石敬岩及其“石家枪”都成了历史的陈迹,成了非经仔细摩娑则不辩其年代的沉沙折戟。这一历史的裁判固然相当严酷,但大体符合社会发展的法则,符合武术演变的规律。与之相比,当初名声远较石敬岩为小的王征南,今天可以说是热闹极了。

然而,黄百家的一本《内家拳法》,给后世武术界带来了内家、外家的歧议纷争,并进而演义出武当、少林等无数光怪陆离的说词,自然王征南也就被自称为内家拳的人们奉为不兆之祖,被蒙上了一层层灵光宝气。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自然是武艺修养并不很高的黄百家所始料不及的。对王征南这位历史人物来说,身后走红自是幸事,然则红得到了与他本人并无多少关系,实际上成了某些人的字号和商标时,设使王征南冥冥中有知,恐怕连他自已也要为之茫然了。

于是,我以为,石敬岩被人们遗忘了三百年,然而当他一旦被人们从记忆中寻索到时,他的形象是清晰的,他的武艺成就也大体上斑斓可辨。相反,百多年来不断走红的王征南,尽管名声显赫,“传人们”不计其数,然而他的形象是模糊的,要搞清楚他的真实面孔和武艺成就反需要下大功夫、花大气力,因为他已被太多的浓烟迷雾所笼罩。所以,天下之事,幸与不幸真是不好率尔判定,不好轻易地去下结论。

本文转载自网络(学员推荐)如有不适,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