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寫毛筆字,對嗎?怎麼樣?

丘建友


看了這兩幅書法習作,我想誠懇地告誡各位書友——不要把自己的才華和精力,浪費在學習當代人的書法“習氣”上!

此書法作者,寫草書,看得出有一定的功底,肯定花了不少時間。唯一遺憾的是走得路子不正,學到的多是當代人的“習氣”,若是有“明師”指點,肯定會有另外一番景象。

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方面不當之處——

1、學的當代人的字,境界不高。古人云:“取法乎上,僅得為中,取法乎中,故為其下。” 古代書法是正宗源頭,當代人的書法只是細支末流,取法當代人,就很難汲取到正宗書法源頭的藝術養分。

2、筆畫有些油滑,行筆不夠艱澀。這個字比較繞,走筆的方向基本上沒有變化,線條有點像“泥鰍”,比較滑,在紙上留不住,終歸來說,是作者不懂草書行筆“艱澀”才有力度的道理。

3、筆法較為單一,中鋒用筆過多,從頭到尾,都是一個筆調,線條瘦硬,缺乏毛筆字的風韻,看起來有些乏味。


總結來說,該作者的書法基礎不錯,悟性也好,筆頭也有一些功力,問題主要還是在“取法”,從現有的基礎上看,建議作者忘記以前學的字,重新臨寫王羲之小草《十七帖》一類,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麓風軒


也請高手幫我指點一下











冰粼


看你的兩幅草書作品,感覺在學草中下了不小的功夫。好多草寫的字也沒有大的毛病。要說提升的方向,一是大草和小草的歸位。如偏向小草,在十七帖上多下功夫,吸取晉小草的溫細儒雅。如偏向大草,在唐張旭、懷素作品中多汲取營養。二是作品創作理念。作草應該在結體和字勢上突出草法的特點,在章法中應體現輕重、枯潤、疏密。這樣寫出草書來才有味道。


桃源覓蹤


不錯,沒有五年不間斷的練習達不到這種效果,臨摹的帖應該是懷素的(自敘帖),出帖時間太短,自己創作還是不太成熟,也有一些問題。

整體看雖然有了草書勢態,但是筆法單一,同是中鋒用筆,你的筆法沒有懷素轉折之處毫無拖沓矯揉,前後呼應,筆斷意連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哪種電光火石的速度和轉筆意境。

草書講究的是藕斷絲連,在你的書法中沒有體現出了,即使是有也是僵硬的,不太自然。對草字的結構把握不好,一些字結構比例不協調。

綜合以上,建議兩點。

一是在多看看懷素的(自敘帖),自己在模仿他的用筆,不臨都可以,一定要多看,一邊看一邊自己模仿寫。

二是去臨摹一下張旭的(古詩四帖),學習筆法的變化多端和墨法的用法,整體佈局等。

書法是時間堆積出來的,你只要努力練習,一定會有收穫的。





墨道修者


不成熟的看法,學書人臨習的是懷素的《自敘帖》,筆法多用篆書用筆方法,少提按,線條均勻,圓潤,飄逸,流暢。轉折過多用圓轉而過。總體看還是有一定基礎,但黑法上缺少枯,溼,濃,談的變化,章法上還得認真去研習原帖瓜佈局安排變化。說實話學自敘帖不和適宜,現在書界的人都是要線條厚重,豐富,方圓兼備,對此類作品的評價是線條單一,過於圓滑,飄浮,不厚重,不豐富,實際上書法的美飄逸,流暢本身就是一種美,又特別草書,但時下就是這麼一個現實。我是經歷過的人。也深有感觸體會。








逸仙居士3


寫的挺認真的,


靜觀客


不錯的草書!

下面是我寫的請書友們指導!




御風書法0216


看了你這兩幅字,在草法上沒有多大問題。但是,這不代表沒有問題,而且還比較典型,我講三點:

一、如果我沒看錯,這兩幅字都是臨摹之作,書者能很好的把握了草書的書寫規範,自己強加的想法有少許幾處,也不為過。

二、缺點在於書寫缺少筆法、墨色的變化,更像硬筆書寫,平鋪直敘,無華彩而言,就像一杯白開水,無色無味。缺少古意,這也是草書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最難的一點。

三、同樣在章法上也是如此,草書講究錯落有致、有梗有暢、疏密穿插等等,有氣韻、有節奏、有呼吸,寫出的作品是有生命力的。不能讓別人一眼看出你的直白,要讓別人無法猜到你下一筆畫的表達方式,才有想看完整個作品的衝動。

當然,基本功紮實了,這些在短期內可以避免的,這也是我個人在學習之餘的一點經驗,與你分享。


傳承書道袁建華


功底不錯,但是,你要轉行學一下哲學,這樣你的字就有質的飛躍!


張京剛


寫毛筆字能讓人靜下心,磨掉稜角。寫的不錯,堅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