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9《奥勃洛莫夫》:从三个层次剖析俄国“懒汉”文学形象

引言


《奥勃洛莫夫》是俄罗斯19世纪著名作家冈察洛夫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使作者冈察洛夫和他笔下的奥勃洛莫夫不朽。

豆瓣8.9《奥勃洛莫夫》:从三个层次剖析俄国“懒汉”文学形象


小说描述了一个正直、善良、“有着水晶石般透明的心”的地主少爷的一生,他聪明有教养,养尊处优,连袜子都不自己穿,更视劳动与公职为不堪忍受的重负。尽管他设想了庞大的行动计划,却无力完成任何事情,每天躺着床上和沙发上混日子,年纪不大就因肥胖导致中风死了。

奥勃洛莫夫成为了文学上“懒汉”、“多余人”的典型形象。

奥勃洛摩夫性格概念出自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杜罗留波夫的文章《什么是奥勃洛莫夫性格》,文章指出,奥勃洛莫夫性格即是惰性,它是农奴制和寄生生活的结果。

豆瓣8.9《奥勃洛莫夫》:从三个层次剖析俄国“懒汉”文学形象

电影《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剧照


这部小说的发表于1859年,在当时社会中引起很大反响,并有力地推动了三年后的俄国农奴制改革。

因为当时社会正处于强烈动荡的时期,整个文学界正掀起对昏昏沉沉、怠惰与停滞的讨伐,在冈察洛夫之前虽然有很多作品谴责农奴制度,但没有一部小说描写了主人公整个一生,并通过他如此深刻地表现出剥削阶级的寄生生活如何戕害了一个人的灵魂,任什么也不能挽救他这种走向毁灭的命运。


本文将从时代、家庭、个体三个层次解析奥勃洛莫夫是如何被毁掉的。

1、时势造懦夫:十九世纪初的俄国农奴制社会是培养奥勃洛莫夫性格的土壤


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的经济、法律制度是建立在以农奴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实际上是农奴。王公、大贵族拥有大量世袭领地,强迫穷人服劳役。

奥勃洛摩夫就出生在19世纪初农奴制度下的奥勃洛莫夫田庄,这个典型的俄国地主庄园,保障了奥勃洛莫夫一家一生衣食无忧、养尊处优。

豆瓣8.9《奥勃洛莫夫》:从三个层次剖析俄国“懒汉”文学形象

电影《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剧照


整个庄园每天的生活就围绕着吃和睡。上午主人们都在仔细讨论并决定一天的食谱,厨房里剁肉和切菜的声音直传到村子里。午餐后则是死一般的静寂:在屋子里、树荫下、马厩里,到处可以听见均匀的午睡的鼾声。接着又是吃,吃了睡,睡了吃。就这样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

这种剥削阶级的寄生生活使他厌倦和鄙视正常的工作、社交、娱乐。他憧憬的田园生活是:舒适的大房子、友好的邻居、温柔的太太、可口的美食、漂亮的花园、广阔的田野、惬意的消遣……并且他认为这种生活是生来就应该有的,他不需要做任何努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生、成长的奥勃洛莫夫,很容易养成懒惰、萎靡、颓废、麻痹的性格。

豆瓣8.9《奥勃洛莫夫》:从三个层次剖析俄国“懒汉”文学形象

电影《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剧照


奥勃洛莫夫的懒惰性格在当时的俄国并非个例,他曾说过:“何止我一个人此处!你看看米海洛夫、彼得罗夫、谢苗诺夫、阿列克谢耶夫、斯捷潘诺夫……简直数不过来,我们这样的人多得不可胜数!”

可见当时的社会正处于颓废、怠惰、停滞的状态,而随后发生的“俄国农奴制改革”(1981年)就是对这种状态的改变。

梁启超说:时势造英雄。可时势也造懦夫。有才华又勇敢的人在动荡的时代很容易成为英雄,而普通人在那样的时代里大都活成了懦夫。

《何以为家》里的主人公赞恩,生活在黎巴嫩的贫民窟,他很想摆脱贫民的命运,却终究逃不出坐牢的宿命。而他母亲还想通过不停生孩子来改变家境。痛定思痛的小赞恩把父母告上法庭以阻止他们再生孩子。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它真实地反映了黎巴嫩贫民窟众多穷苦孩子的生存状况。尽管影片获得很高票房,但也改变不了这些孩子的命运。

他们是命运也是由时势决定的

豆瓣8.9《奥勃洛莫夫》:从三个层次剖析俄国“懒汉”文学形象

电影《何以为家》剧照



2、慈母多败儿:监护人过多的关注和呵护是养成奥勃洛莫夫性格的温床


奥勃洛莫夫家里有三百个仆人伺候,除了吃和睡,奥勃洛摩夫不需要亲自做任何事情,连穿袜子都由仆人代劳。并且因为有过多的关注和呵护,他淘气的企图和好奇心都被监护人制止了。

豆瓣8.9《奥勃洛莫夫》:从三个层次剖析俄国“懒汉”文学形象

电影《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剧照


奥勃洛莫夫小时候也很调皮,也会想上山涧和打谷场去玩耍,但只要他一动,就有一群大人在身后阻止他:“扶住”,“站住”,“会摔倒的”,“会碰伤的”,“站住,站住”,“别跑”,“别开门”,“会感冒的”……他只有静下来。

孩子天生的好动和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就这样被扼杀了,以至于奥勃洛莫夫做什么都没趣、做什么没意义,什么都不想做。

奥勃洛莫夫13岁才开始上学,他每天上学都带足各种好吃的零食,稍微有个头疼脑热母亲就不让他去学校,天气不好也不去,大大小小的节日也不去,假如周四是节日,那么从周一就不去了——犯不着为了三天而来回跑一趟……

豆瓣8.9《奥勃洛莫夫》:从三个层次剖析俄国“懒汉”文学形象

电影《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剧照


俗话说:“惯子如杀子”,监护人过度溺爱是奥勃洛莫夫懒惰、不思上进的主要原因。

类似的例子在中国的文学作品里也有。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出生钟鸣鼎食之家,又是荣国府嫡派子孙,上有贾母、王夫人庇护,下有丫头姊妹簇拥,造成了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性格。虽然父亲逼着他往仕途走,奈何敌不过宝玉好逸恶劳的天性和慈母、慈祖母的溺爱。最终宝玉也逃不出“于国于家无望”的命运。


3、自甘堕落:迷恋舒适区是慢性自杀的选择


奥勃洛莫夫身上有两股力量:一个是封建传统的贵族思想,一个是西方先进文化理念。

一方面他有根深蒂固的贵族优越感,他认为自己生来就是要享受的,贵族是不能干活的,那些莹莹汲汲的社会人不仅面目可憎,还虚伪无趣。

另一方面他受过高等教育,接受过西方文化的洗礼。大学时候的奥勃洛莫夫也有过抱负和理想:他打算毕业以后游历欧洲;也肯定过“整个生活就是思想和劳动”;他还想象过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在战争中叱咤风云,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也幻想过成为一位文学家或艺术家……

豆瓣8.9《奥勃洛莫夫》:从三个层次剖析俄国“懒汉”文学形象

电影《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剧照


这两股力量在他内心的对峙,使他内心有过一丝涟漪。他跟随好友施拖尔茨出门社交,并结交了女朋友奥尔加,在奥尔加的激励下,他摆脱了对睡衣和沙发的依赖,开始看书,给乡下农庄写信,制定出国计划,一切好像回到了正轨。

然而最终传统思想还是战胜了先进文化理念,他还是回到自己的舒适区。奥勃洛莫夫选择远离了上进的施拖尔茨和奥尔加,与伺候他的房东太太结婚,过回混吃等死的日子。

“要么现在就起来,要么永远别起来!”好友施拖尔茨的话应验了,奥勃洛莫夫选择永远不起来,选择慢性自杀。

豆瓣8.9《奥勃洛莫夫》:从三个层次剖析俄国“懒汉”文学形象

电影《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剧照


孟子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奥勃洛莫夫就是死在自己的舒适区。


舒适区(Comfort zone)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在这个区域里,每个人都会觉得舒服、放松、稳定、能够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这个区域,人们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或者不习惯。


《申肖克的救赎》有句经典台词: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

而奥勃洛莫夫的上帝躺在床上睡着了。

豆瓣8.9《奥勃洛莫夫》:从三个层次剖析俄国“懒汉”文学形象

电影《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剧照



《奥勃洛莫夫》现实意义:隐射当今中国社会的“奥勃洛莫夫”,引起警惕


冈察洛夫这部小说创作于1859年的俄国,与我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距甚远。但我惊讶地发现,在当今中国社会这种奥勃洛莫夫性格也不少。

相信大家对这两个事件都不陌生:

一名48岁的同济大学、滑铁卢大学双料硕士大卫,在家啃老多年,靠82岁患病老母亲丁阿婆的退休金度日。出于无奈丁阿婆以不给赡养费为由将儿子告上法庭。

2009年,四肢健全、头脑清醒的23岁河南小伙杨锁,在爸爸妈妈过世后,不工作,不做饭,不洗衣服,甚至不吃饭,最后活活把自己饿死在又脏又臭的家中。

这不就是现实版的奥勃洛莫夫吗?

豆瓣8.9《奥勃洛莫夫》:从三个层次剖析俄国“懒汉”文学形象

电影《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剧照


若也从时代、家庭、个体三个方面解释这些当代“奥勃洛莫夫”形成的原因,则如下:

1、时代造懒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越来越养得起懒人。

2、慈母多败儿:丁阿婆在媒体面前承认自己育儿有错,样样给儿子包办,导致儿子成年后的懒惰杨锁的邻居透露,杨锁的父母很宠他,8岁还不让他走路,13岁还不让他干活,父母死后,他靠乞讨为生,最后连乞讨也不愿意,活活饿死。

3、自甘堕落:48岁高材生大卫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有工作能力,但是受到点挫折就退缩,还责怪母亲,这是咎由自取。而23岁的杨锁四肢健全、头脑清楚,却连送到面前的饭都不吃,这是一种慢性自杀,这是自暴自弃。

文化形象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不仅描述了某个人,更重要的是它还描述了人性。我们读完《孔乙己》,就在自己或别人身上看到孔乙己,读完《阿Q》,在自己或别人身上也看到了阿Q,读了《奥勃洛莫夫》,也会在自己或别人身上看到奥勃洛莫夫。

奥勃洛莫夫的形象是历史的、具体的,但是奥勃洛莫夫性格或气质却具有一般的意义,它在不同时间会不同程度地再现于不同人物的身上。

豆瓣8.9《奥勃洛莫夫》:从三个层次剖析俄国“懒汉”文学形象

电影《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剧照


疫情期间,很多人天天在家葛优躺,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很多家长无微不至地伺候着他们的孩子,让孩子们舒舒服服地呆家里,这是没办法的选择,但需要警惕的是:不要让奥勃洛莫夫性格在自己或孩子身上滋生!


结语:


《奥勃洛莫夫》这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懒汉”的文学形象,这种形象具有的性格称为奥勃洛莫夫性格。本文从三个角度分析了奥勃洛莫夫性格的成因,并阐述了它的现实意义。最后,呼吁大家警惕奥勃洛莫夫性格在身上滋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