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二):國內航線詳細圖(南京至李山島)

《鄭和航海圖》全名為《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記載於明代茅元儀所輯的《武備志》。據其序文記載:

“明起於東,故文皇帝航海之使不知其幾十萬裡……當是時,臣為內豎鄭和,亦不辱命焉。其圖列道里國土,詳而不誣,載以昭來世,志武功也。”

《鄭和航海圖》所示的基本航線以南京為起點,順江而下,出長江口後沿海岸南下,沿中南半島,馬來半島海岸,穿過今馬六甲海峽經錫蘭山(今斯里蘭卡)到達溜山國(今印度洋的馬爾代夫)。由此分作兩條航線:一條橫渡印度洋到非洲東岸,再北上沿阿拉伯半島海岸至忽魯謨斯(今霍爾木茲海峽北部);另一條航線從溜山國橫渡阿拉伯海至忽魯謨斯。

鄭和下西洋(二):國內航線詳細圖(南京至李山島)|圖鑑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圖上航線以忽魯謨斯為終點。而返程航線則從忽魯謨斯始,到江蘇太倉入港。

圖上表示的內容很多,主要有:大陸海岸線、江河入海口、海中的島嶼、礁石、淺灘,沿海的城鎮、山峰及各種可供導航物標用的寶塔、寺廟、橋樑等地物,同時還詳細註記各種地理名稱和地物名稱。此外,圖上還繪出了航線,並註明針位(航向、方位)和更數(航程、距離)等內容;有的圖上還註明牽星數據。

鄭和下西洋(國內詳細路線圖)

1.南京到鎮江

鄭和下西洋(二):國內航線詳細圖(南京至李山島)|圖鑑

南京到鎮江

鄭和下西洋(二):國內航線詳細圖(南京至李山島)|圖鑑

寶船廠:

寶船廠即龍江船廠,位於今南京市三漢河附近的中保村一帶。西接長江,東鄰秦淮河。據《龍江船廠志》卷四記載。“洪武初,即都城西北隅空地,開廠造船,其地東抵城壕,西抵秦淮街軍民塘地,西北抵儀鳳門第一廂民住官廊基地(闊一百三十八丈),南抵留守右衛營地,北抵南京兵部苜蓿地及彭城伯張田(深三百五十四丈)。”總面積達50餘萬平方米。當時船廠內設有提舉司、幫工指揮廳及各業作坊,以及供來自各省的船戶、工匠等人用的住房。自鄭和下西洋被停罷以後、船廠逐漸蕭條,廠址多改為農田水塘,今尚遺有七座船塢廢址可以辨識。

2.鎮江至太倉

鄭和下西洋(二):國內航線詳細圖(南京至李山島)|圖鑑

鎮江至太倉

鄭和下西洋(二):國內航線詳細圖(南京至李山島)|圖鑑

太倉衛(太倉) :

三國時,吳曾於此地置東倉,太倉之名或始幹此。在今江蘇省崑山縣東北約15公里。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 朱清、張瑄等舉辦海漕於此置倉,朱元璋吳元年(1379年)四月置太倉衛,弘治十年(1498年), 置州衛城,劃崑山,常熟、嘉定三縣擴其境,東濱海,南有劉河,其入海處曰劉河口,設有劉家港巡司。縣境東北瀕長江與崇明相對,東南界寶山、嘉定,西南界崑山,西北鄰常熟。元時海上漕運由此入海,是時海外諸國來此市易,市肆繁榮,有六國碼頭之稱。

3.太倉至普陀山

鄭和下西洋(二):國內航線詳細圖(南京至李山島)|圖鑑

太倉至普陀山

鄭和下西洋(二):國內航線詳細圖(南京至李山島)|圖鑑

招寶山 :

寶山舊址在嘉定縣東南海濱,今高橋附近。明永樂十年(1412年)於此築土臺,建烽堠,史書稱“週六百丈,高三十文”,晝則於臺上舉煙,夜則明火,用作海運導航標識。先是居民傳言嘗見其地有山影,後上山築成,因名寶山。明成祖曾為文刻石記之。寶山初築時“距海三十里”,其後沿岸陸地逐漸淪沒,至萬曆十年(1582年)七月,海潮大溢,寶山及舊城為洪濤衝沒殆盡,今寶山縣為後世重建,寶山碑移存於浦東高橋中學校園內。

4.普陀山至魚山列島

鄭和下西洋(二):國內航線詳細圖(南京至李山島)|圖鑑

普陀山至魚山列島

鄭和下西洋(二):國內航線詳細圖(南京至李山島)|圖鑑

昌國衛(昌國) :

今昌國,在今象山縣南約30公里。明洪武十年(1377年)置衛於昌國新城內,二十年(1387年)遷衛於縣南之東門山。二十七年(1394年)以東門孤懸海中,薪水艱阻,因遷後門山,跨山為城,即後來的昌國衛。

5.魚山列島至北麂(ji)山

鄭和下西洋(二):國內航線詳細圖(南京至李山島)|圖鑑

魚山列島至北麂山

鄭和下西洋(二):國內航線詳細圖(南京至李山島)|圖鑑

溫州衛(溫州) :

今浙江溫州市。晉設永嘉郡,在甌江南岸築城,為郡治所在地。唐上元元年(674年) ,設立溫州,轄地包括今浙南地區,元置溫州路,明曰溫州府。解放前,溫州一直是永嘉縣所在地。解放後,劃出原永嘉縣所屬甌江以南地方,設立溫州市。永嘉縣即僅管轄甌江以北地區。明洪武元年(1368年)所建溫州衛在府治東。

6.北麂山至東引島

鄭和下西洋(二):國內航線詳細圖(南京至李山島)|圖鑑

北麂山至東引島

鄭和下西洋(二):國內航線詳細圖(南京至李山島)|圖鑑

7.東引島至烏丘嶼

鄭和下西洋(二):國內航線詳細圖(南京至李山島)|圖鑑

東引島至烏丘嶼

鄭和下西洋(二):國內航線詳細圖(南京至李山島)|圖鑑

南山寺

原名三峰塔寺,又稱南塔寺。位於長樂縣的南山之陽,天紀行言之右。三峰塔寺初建於北宋崇寧(1102-1106年)年間,鄭和下西洋船泊長樂太平港時,曾多次修葺。三峰塔寺毀壞年代不見記載,今尚有三峰塔聳立山頂,為宋建炎元年(1127年)造,曾是鄭和下西洋船隊出入太平港的航行標誌。明永樂七年(1412年),鄭和第四次出使西洋前夕,曾於三峰塔寺之左修建天妃行宮,因歷年久遠,原天妃宮已毀,僅遺存《天妃靈應之記碑》一座。碑文詳細記述鄭和歷次下西洋的時間及所歷諸國等情況,是研究幫和航海史的珍貴文物。

8. 東丘嶼至南澳島

鄭和下西洋(二):國內航線詳細圖(南京至李山島)|圖鑑

東丘嶼至南澳島

鄭和下西洋(二):國內航線詳細圖(南京至李山島)|圖鑑

9.南澳島至李山島

鄭和下西洋(二):國內航線詳細圖(南京至李山島)|圖鑑

南澳島至李山島

鄭和下西洋(二):國內航線詳細圖(南京至李山島)|圖鑑

鄭和下西洋國外航線路線圖(見下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