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草根到帝王,中興明主劉詢的逆襲之路

西漢自漢高祖劉邦立國,經過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時期達到鼎盛。不過,由於漢武帝時期連年征戰,加之天災人禍,文景之治所積累的殷實家底,被耗費一空,國庫空虛,民生困頓,甚至還出現了民眾聚眾反叛朝廷的事件。

漢武帝之後,漢昭帝繼位,霍光秉政,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民生,緩解社會矛盾,使西漢的國力有所恢復。但漢昭帝英年早逝,未能親政,也未能擔負起中興漢室的重任。

於是,中興漢室的歷史使命,便落在了漢宣帝劉詢的肩上。那麼,漢宣帝是如何中興漢室的呢?

從草根到帝王,中興明主劉詢的逆襲之路

1、剷除霍氏集團,為中興漢室奠定政治基礎

漢宣帝即位之初,霍光仍然掌控著朝政,霍氏集團的勢力依然強大。漢宣帝汲取了前任漢昭帝和短命的昌邑王劉賀的教訓,韜光養晦、隱忍不發,處處惟霍光馬首是瞻。這樣,漢宣帝終於熬死了霍光。

公元前68年,也就是漢宣帝即位後的第六年,霍光去世,漢宣帝開始親政。漢宣帝一方面任用魏相、丙吉、許廣漢等人,另一方面逐步削弱霍氏的外圍勢力,解除了霍光兩個女婿的職務,收回他們的兵權。接著,漢宣帝有通過明升暗降的方式,剝奪了霍光兒子霍禹的實權;下令吏民給皇帝上書,不必經過上書,架空霍山、霍雲的職權……

通過這一系列有條不紊的步驟,漢宣帝逐漸掌控了中央權力,霍氏集團所掌握的權力被剝奪殆盡。公元前66年,霍氏集團決定鋌而走險,圖謀叛亂。但此時漢宣帝早有防備,霍氏集團的叛亂尚未進行,就被漢宣帝發覺。

於是,漢宣帝下令徹底剷除霍氏集團,並將參與叛亂的人都處以極刑。從此,漢宣帝終於真正掌控西漢政權,為後來的西漢中興奠定了政治基礎。

從草根到帝王,中興明主劉詢的逆襲之路

2、招攬賢能,為中興漢室奠定人才基礎

漢宣帝即位之初,下詔“郡國舉文學高第各一人”;地節元年“令國郡國舉賢良方正可親民者”;地節三年“令郡國舉孝、弟有行義聞於鄉里者各一人”;元康四年遣十二名太中大夫循行天下,“存問鰥、寡,覽觀風俗,察吏治得失,舉茂材異倫之士”;神爵四年“令內郡國舉賢良可親民者各一人”等等。

正因為漢宣帝十分重視招攬賢能,所以在漢宣帝統治時期,人才薈萃,名臣能吏眾多,與其祖漢武帝時期比較也不遑多讓。漢宣帝時期,不僅有聞名當世的霍光、張安世、韓增、趙充國、魏相、丙吉、蕭望之等麒麟閣十一功臣,還有如黃霸、趙廣漢、蓋寬饒、韓延壽等眾多的循吏能臣。

3、整頓吏治,賞罰分明

漢宣帝來自民間,深知官吏貪腐的禍害。因此,執政以後,漢宣帝便任命以執法嚴明著稱的魏相為丞相,趙廣漢為京兆尹,懲治不法官吏和豪強。不管地位有多高、功勞有多大,一旦違法,必定嚴懲。

為了從制度上保證執法的嚴肅性和公正性,公元前67年,漢宣帝還增加了四名廷尉平,專掌刑獄的評審和複核,並設置了治御史審核廷尉量刑輕重,以求儘可能地做到既不冤枉一個好人,也不放過一個壞人。

從草根到帝王,中興明主劉詢的逆襲之路

漢宣帝認為,郡守的好壞,不僅關係到一方的安寧與否,也關係到國家的治亂興衰,是吏民之本。因此,漢宣帝不僅主張地方郡守等官吏“久任”,不頻繁更換工作崗位,對郡守的選任也十分慎重和嚴格,規定先由朝中大臣舉薦,然後親自召見考核。

同時,漢宣帝十分重視賞罰,力求做到賞罰分明,為官員樹立榜樣。

漢宣帝對官員的賞賜很有特色,官員政績突出,表現優異,漢宣帝也不輕易提升調動他們,而是給這些官員以物質和精神方面的獎勵和褒獎。對於親信近臣,許諾他們的利益“至於子孫,終不改易。”而對於郡太守,漢宣帝則常用頒佈璽書嘉獎勉勵、增加俸祿、賞賜金錢、封關內侯(無實權和領地)等獎勵辦法,使之得以享受經濟利益與政治名譽。

正因為漢宣帝恩威並施,其治“合人心”,所以漢宣帝時期的循吏或良吏很多,而且大多執法公平,史稱“漢世良吏,於是為盛,稱中興焉。”

4、勵精圖治、勤政愛民

漢宣帝親政後,“五日一聽事”,即每隔五天就要召集群臣,聽取他們對朝政事務的意見。自丞相以下,群臣各就自己負責的事務分別奏報,再將他們陳述的意見分別下達有關部門試行,考察、檢驗其功效。因此,沒人敢抱著苟且敷衍的態度辦事。

至於漢宣帝的愛民,粗略統計了一下,漢宣帝在位期間共大赦天下10次,賜民爵17次,賜鰥、寡、孤、獨、高年帛11次,賜女子百戶牛、酒10次,減免賦稅6次。其愛民的程度,堪稱歷代帝王之最。

正因為如此,所以史家稱:“孝宣之治,信賞必罰,文治武功,可謂中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