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郊發現王懷慶功德碑

北京西郊發現王懷慶功德碑

在北京西郊,中共中央黨校南院內有殘碑一通,立於中華民國十一年壬戌仲夏之月(公元1922年農曆五月),是為王懷慶所立的功德碑。文中記述了發生在北京、由第一次直奉戰爭引發的兵禍及其被平息的過程,並對勝利一方的直系將領王懷慶備加讚譽。

王懷慶,時任熱河都統、京畿衛戍總司令、步軍統領、兼中央陸軍第十三師師長,負責指揮京畿地區所有不參與內戰而只負責北京治安的部隊和警察,更是資遣潰兵事務的主持者,他的私家園林--達園就毗鄰西苑地區。碑文記述了戰禍初起時,北京西郊民眾“奔走駭汗”、“恐難倖免”的真實情景,對督辦資遣潰兵工作的、官居“都統”的直系將領表示讚美。

這通碑從未著錄於任何碑刻目錄。此碑臥碑式,碑材為青白石,鐫雲鶴紋,現殘存部分約為原碑的四分之一左右,長142釐米,寬58釐米,厚39釐米:

詳審壁書(下殘)……我商民奔走駭汗,鹹覺□於大禍之臨,恐難倖免,幸我(下殘)…………兵,有勇知方,不旬日間,收容資遣,仁至義盡,彌天大禍,渙然冰釋,使我西郊……無損失,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其為功德,寧可思量。夫乘德而處萬物,昭昭然……滔滔乎猶四瀆之紀於地,一德無爽,六幽允洽。現我……都統將見,惠與八風俱翔,邇無不悅;德與五才並運,遠無不懷。容光必照,庶……□寰之□表,人世之福星也,豈惟西郊商民感恩戴德而已哉。爰勒貞珉,俾……

丙午優貢鈞陽趙人傑撰文

北京法政學堂畢業周曰庠書丹

壬戌仲夏之月穀旦立

碑陰文字是捐資立碑的西苑地區諸商戶和商號的名稱。

北京西郊發現王懷慶功德碑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時,部分奉軍潰軍流落到西苑一帶,滋擾了西苑周圍的居民商家,直係軍閥聯合地方政府為維護地方穩定共同出面出資處理遣散潰軍,由當時的步軍統領、第十三師師長王懷慶主辦。避免了潰兵滋事,維護了地方穩定。西苑一帶的商家共同出資立碑記錄此事,以示感激,立在頤和園牌樓下。因軍閥混戰,直系失利後,這碑就被其他執政的軍閥派系破壞。該碑目前還有殘片存於國際關係學院南院,

據當時的報紙記載,第一次直奉戰爭。戰事結束後,在長辛店、門頭溝地區被擊潰的西路奉軍之第十六師及第二十五旅、第二混成旅的潰兵6000多人紛紛向西苑地區麇集,一時間散兵遊勇遍佈西郊,騷擾恐嚇商民,對當地治安構成了極大威脅。獲勝後的直係軍閥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採取安撫民心的舉措,聯合地方政府,由負責京畿治安的陸軍第十三師勒令潰兵繳械並予以收容。步軍統領、第十三師師長王懷慶制定了《收束潰兵簡章》,由步軍統領衙門與京師警察廳於5月6日發佈,規定“分設收容所,專備各處,收容潰兵暫住”“遣退回籍之潰退官兵,應分別發給川資,計下級官兵,一律發給二十元,營長以上三十元,其士兵應一律發給十元,有特別情形者酌量增加”。這個簡章就是貼在牆上的公告即碑文中提到的“壁書”。至5月15日資遣潰兵工作結束,先後共遣返了10096人,這就是碑文中所說的“不旬日間,收容資遣”,於是西苑地區得以避免了更大的災禍。

北京西郊發現王懷慶功德碑

老照片中矗立的石碑就是當年的這塊石碑,圖為攝於1925年前後,涵虛罨秀牌樓及東南側的清代風格方座碑 。

北京西郊發現王懷慶功德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