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源流史》猶太教之四:猶太教的《聖經》2


《世界宗教源流史》猶太教之四:猶太教的《聖經》2

猶太教之四:猶太教的《聖經》2

《利未記》(意為祭司)又稱祭司法典,記載以色列人敬奉上帝的多項禮儀、律例與祭司的準則。全書共27章,是猶太教律法之彙集。其主要內容有祭祀的種類:燔祭、素祭、平安祭、贖罪祭、贖愆祭(指過失或一般性過錯)以及這五種祭祀的要求。其中特別提到各種祭品均勿忘加鹽,因為不加鹽是沒有味道的,還特別提醒如祭品為鴿子或斑鳩,要注意把嗉子和翅膀上的翎毛拔掉;禁食的具體要求;規定了逾越節、除酵節、五旬節、贖罪節和住棚節的活動與內容;祭司的選定與職責。猶太教祭司均由以色列本族人擔任,但亦有選舉的形式,以及各種潔淨的要求,如食物、身體、祭物、男女關係等規定的具體細節。最後是許願與捐獻的規定。


  《民數記》(數目之意),其希伯萊文之原意為在曠野。描述了以色列人在西奈半島曠野流浪的重大活動。其主要內容有二,其一為在西奈的40年中,老一代人陸續死亡,新一代人繼續向迦南前進,途中摩西立約書亞為繼承人(第27章第15至23節);其二是在西奈清查了以色列人的人數。據《聖經》記載,以色列人逃出埃及後有12個支族,經清點,有20歲以上能作戰的男子共603550人(第1章第46節)。經歷一段流亡生活後,再次清查能作戰的男子為601730人(第26章第47節)。據聖經考據學者研究,認為此數字有誤,理由是:①作戰男子若有60餘萬,以四口之家計,包括老幼婦嬬,應有人口250 萬人。按最初進入埃及時僅70個家庭,而在埃及飽受奴役之苦,不可能發展如此快。②限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西奈半島不可能容納250 萬人。他們認為很可能譯文有誤,因為古希伯萊人的" 千" 同時具有家庭或帳棚之意,實際情況可能是有6000名作戰男子,連同家屬約25000 人,較為符合實際。


  《申命記》的內容記述了以色列人在進入迦南之前,摩西就前幾卷律法條例所作的數次講話。要點有①要求以色列人永守在西奈與上帝的約定與十誡,重申一神信仰;②規定了君王、長官、先知、祭司的職務與權限。最後記述了摩西之死及其葬禮。傳統認為本卷的作者為摩西的繼承人約書亞,聖經考據學者則認為它是公元前七世紀猶大王國約西亞時代的一次宗教改革的記錄,因其詞彙、文風均不同於前四卷。他們認為該卷強調信仰一神雅赫維,廢除偶像崇拜,拜他神者處死," 如果這種可惡的事確實在以色列人中發生,你必須把那人拉至城外,用石頭打死。" 在猶太史上,拜他神之事多屬回到迦南進入農業社會後之事,且處死要到城外,亦屬建國後之事,所以聖經學者認為是公元前七世紀宗教改革時的文獻。


  


(3)先知書


  先知書的重要性僅次於律法書,猶太教認為先知是" 奉主之名發聲,乃是神啟。" 所以先知書並非先知個人所說的話,而是上帝的指示。先知書共21卷(按《舊約》的劃分卷數),又分為前先知書與後先知書,納入《聖經》的年代均不晚於公元前3 世紀。


  前先知書主要內容是以色列人的古代傳說與歷史,共6 卷。《約書亞記》記述了以色列人軍事民主制時期的歷史傳說,其內容是摩西的繼承人約書亞的成長過程和他率領以色列人回到迦南,按部落抓鬮分配土地的情況,以及重申約法,信奉一神的宗教信仰。由於本卷較系統地闡述了教義,故被認為是重要的經典,並與摩西五經加在一起合稱《六經》。《士師記》記述了以色列人建國前軍事民主制時期部落聯盟的歷史。" 士師" 之希伯萊文原意為" 審判者" ,實為軍事首長、部落聯盟領袖。本卷內容描述了約書亞和其他長老去世後,各部落無統一領袖人物,出現生活混亂、道德敗壞、宗教信仰混亂等情況,於是出現" 士師" ,組織以色列人反擊外族、增強團結,並逐漸向國家過渡(" 選民要求公義之君")等情況。


  《撒母耳記》上、下重點記述了以色列人從軍事民主制時期到王國建立的歷史。撒母耳本人是最後一個士師,也是過渡到王國的橋樑,掃羅與大衛國王均由其主持就位儀式,他本人還擔任國王的顧問。《列王記》上、下記述了自所羅門即位及其王朝,直至巴比倫之囚的歷史,包括所羅門死後王國的分裂,北部十個部落建立以色列王國,南部兩個部落稱猶太王國,直至兩個王國先後被亞述與新巴比倫王國所滅亡,猶太人被俘至巴比倫。全書47章,基本採用編年體。本卷雖為史書,但重點是以猶太教觀點評議諸王以及王國分裂興衰的原因,以雅赫維的律法判斷是非。作者對所羅門推崇備至,敘述他祈求智慧、興建聖殿、行獻殿禮以及博學多才、聰明睿智、公平斷案等事蹟。本卷未涉及從巴比倫之囚迴歸巴勒斯坦之事,故為在巴比倫之囚中的作品,很可能是作者根據古代史藉在巴比倫編寫而成的作品。


後先知書共15卷,依其篇幅又可分為3 卷大先知書和12卷小先知書,但均具有同樣的重要性。三大先知書分別是《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以賽亞書》共66章,據聖經學者研究,該書從內容、文體、結構和時代背景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1-39章,出於先知以賽亞及其弟子之手,約成書於公元前8 至前7 世紀初。當時以色列王國已被亞述滅亡,猶太國亦處於危難之秋,除耶路撒冷外其他領土已被亞述佔領,國內分成兩派,一派欲與埃及結盟,一派欲與亞述結盟,以賽亞反對與任何大國結盟,鼓勵猶太人團結起來,加強猶太教的一神信仰,預言上帝必將保護耶路撒冷。第二部分為40~60章,內容為描述公元前6 世紀上半期巴比倫之囚期間的情節。顯然非先知以賽亞的作品,大約是被囚期間某祭司或先知所著,故在聖經學中又被稱為《第二以賽亞書》。作者企盼彌賽亞降臨、拯救猶太人於水火,雅赫維將讓他們迴歸耶路撒冷復國。《耶利米書》記述了先知耶利米(約公元前7 至前6 世紀上半期)預言猶太王國將滅亡,耶路撤冷將被毀滅,其原因是由於不專心信奉雅赫維、崇拜偶像。接著記述了公元前586 年耶路撒冷陷落、聖殿被毀、猶太民族被押往巴比倫的經過以及被囚之苦,並預言70年後猶太人將回歸復國,上帝將拯救猶太人。說明本卷已初步形成了復國救主的宗教思想。《以西結書》記述先知以西結的預言和宗教思想。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