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资治通鉴》:体制内心理学,背黑锅你去,买人心我来

田单相齐,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出水不能行。田单解其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于人,将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变也。”

这则故事并不复杂,透露出人心的微妙之处却让人不寒而栗。

读史,就是读人性,诚哉斯言!

战国中期开始,齐燕之间恩怨纠葛不休,燕王哙被儒生“禅让”的理念洗脑,将君王禅让给了权臣子之,太子平看到老爹脑袋秀逗了,自然不肯把家业让于他人于是起兵攻伐子之。子之向齐国求救,没想到齐军鸠占鹊巢,欲图吞并燕国,这里边还有孟子他老人家鼓动齐宣王的一份“功劳”,燕国濒临灭亡之际,引起了诸侯干预,最终齐军退兵,燕国复国。

燕昭王怀着对齐国的深仇大恨,开始了求贤变革,“报君黄金台上意”说的就是这段故事,修筑了“黄金台”招揽天下贤人能士,其中就有名将乐毅。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燕昭王等了足足三十年,趁着齐泯王昏庸众叛亲离之际,由乐毅帅军大举伐齐、势如破竹,一报当年之耻。

齐国濒临绝境,只留下即墨和莒两座城池;此时燕昭王去世,乐毅帅军在外,引起新君燕惠王的猜忌,被迫弃军逃亡他国。于是成就了另一名将田单的不朽功绩,“火牛阵”大破燕军,收复齐土。

田单有复国之功,被封为安平君,声望日甚、功高盖主,与对方阵营中的乐毅遭遇到了同样的猜忌。

特别是田单对百姓仁善,当好人、做好事,亲民爱民,备受国人尊崇、这些好人好事传到了齐王的耳朵里,就像刺一样,磕碜得齐王敏感的内心备加疑虑。有一次,又一个好人好事传到了齐王耳中,有齐国老人渡河之后冻僵了,恰巧被田单看到,田单脱下自己的裘衣帮他取暖,齐王听闻之后,更加厌恶,对左右的亲信说:

田单这小子这样收买人心,是有野心吧?我要是不早收拾他,恐怕他就要取代我做君王了!

田单冤不冤?学雷锋、做好事,反倒换来如此的猜忌之心,旁人看来真为其感到冤屈。可是换个角度,在上位者眼里,一点也不冤!在上位者看来,邀买人心、博得声望,只能属于我;而下属只能出苦出力还不许叫苦叫冤,遇到黑锅,还需要你来背,这样才叫忠诚,这样才叫驭下有方。

功归于上、过归于下,是古往今来一切上位者的心理通病,伟大、光荣、正确的光环,绝不能分于他人。无论宦海诡谲、还是职场宫斗,做下属的,把握不准这点心理奥秘,那就只能触霉头、受忌恨、挨收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