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資治通鑑》:體制內心理學,背黑鍋你去,買人心我來

田單相齊,過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出水不能行。田單解其裘而衣之。襄王惡之,曰:“田單之施於人,將以取我國乎?不早圖,恐後之變也。”

這則故事並不複雜,透露出人心的微妙之處卻讓人不寒而慄。

讀史,就是讀人性,誠哉斯言!

戰國中期開始,齊燕之間恩怨糾葛不休,燕王噲被儒生“禪讓”的理念洗腦,將君王禪讓給了權臣子之,太子平看到老爹腦袋秀逗了,自然不肯把家業讓於他人於是起兵攻伐子之。子之向齊國求救,沒想到齊軍鳩佔鵲巢,欲圖吞併燕國,這裡邊還有孟子他老人家鼓動齊宣王的一份“功勞”,燕國瀕臨滅亡之際,引起了諸侯干預,最終齊軍退兵,燕國復國。

燕昭王懷著對齊國的深仇大恨,開始了求賢變革,“報君黃金臺上意”說的就是這段故事,修築了“黃金臺”招攬天下賢人能士,其中就有名將樂毅。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燕昭王等了足足三十年,趁著齊泯王昏庸眾叛親離之際,由樂毅帥軍大舉伐齊、勢如破竹,一報當年之恥。

齊國瀕臨絕境,只留下即墨和莒兩座城池;此時燕昭王去世,樂毅帥軍在外,引起新君燕惠王的猜忌,被迫棄軍逃亡他國。於是成就了另一名將田單的不朽功績,“火牛陣”大破燕軍,收復齊土。

田單有復國之功,被封為安平君,聲望日甚、功高蓋主,與對方陣營中的樂毅遭遇到了同樣的猜忌。

特別是田單對百姓仁善,當好人、做好事,親民愛民,備受國人尊崇、這些好人好事傳到了齊王的耳朵裡,就像刺一樣,磕磣得齊王敏感的內心備加疑慮。有一次,又一個好人好事傳到了齊王耳中,有齊國老人渡河之後凍僵了,恰巧被田單看到,田單脫下自己的裘衣幫他取暖,齊王聽聞之後,更加厭惡,對左右的親信說:

田單這小子這樣收買人心,是有野心吧?我要是不早收拾他,恐怕他就要取代我做君王了!

田單冤不冤?學雷鋒、做好事,反倒換來如此的猜忌之心,旁人看來真為其感到冤屈。可是換個角度,在上位者眼裡,一點也不冤!在上位者看來,邀買人心、博得聲望,只能屬於我;而下屬只能出苦出力還不許叫苦叫冤,遇到黑鍋,還需要你來背,這樣才叫忠誠,這樣才叫馭下有方。

功歸於上、過歸於下,是古往今來一切上位者的心理通病,偉大、光榮、正確的光環,絕不能分於他人。無論宦海詭譎、還是職場宮鬥,做下屬的,把握不準這點心理奧秘,那就只能觸黴頭、受忌恨、挨收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