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聽雨的醇美境界

風和雨是自然界最常見的物象,敏感的詩人常以之入詩。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那是直接體貼風雨的詩句,陶淵明的“

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也屬此類。也有不少人更樂於以聽覺來享受風雨營造的天籟歷來“聽風”、“聽雨”的詩文足堪彙集成帙,以“聽風”、“聽雨”為齋號的主人也不在少數這也難怪“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人耳”的聯語那麼深入人心。文人在讀書之外,最樂於聆聽的大概便是“風聲”、“雨聲”了。這兒想談談聽雨的一首宋詞。晚唐韋莊的“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已讓人領略到了聽雨的醇美境界。

古代詩人聽雨的醇美境界

雨意境

宋末詞人蔣捷的一首《虞美人》則把聽雨的境界渲染至極,恐怕也會使“後之作者,不敢措手”。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蔣捷,字勝欲,南宋恭帝時進士。宋亡,隱居於竹山不仕,人稱竹山先生。其詞歷來褒貶不一。清人劉熙載稱:“蔣竹山詞,未極流動自然,然洗煉縝密,語多創穫……其亦長短句之長城歟。”(《藝概》卷四)評價殊高。白雨齋則排蔣於南宋詞人末位,甚至說:“竹山雖不論可也。”

古代詩人聽雨的醇美境界

雨意境

陳廷焯此論未屬允當,即上引《虞美人》一詞,如此佳作,可不論乎?近人趙元禮《藏齋詩話》兩處提及此詞,一為初讀此詞,大為激賞,但未知作者為誰,引為恨事,耿耿於懷。另一處為多年後終於從一飽學之士處得知詞為蔣捷所作,喜不自勝,復記之於詩話。一闋小令引動異代詩人如許情感波瀾,其作可不論乎?此詞凝鍊地概括了作者少年、中年、老年一生三階段的生活形態,可謂“浪漫、漂泊、沉思”的三部曲。巧妙地以“聽雨”的三個鏡頭把它串聯在一起,其“蒙太奇”效果特佳。雖然它表面看來是作者個人生命歷程的三個階段的記錄,但推而廣之不也是凡人眾生的一種人生歷程的縮影嗎?

古代詩人聽雨的醇美境界

詞人意境

想起王國維《人間詞話》中集晏殊、柳永、辛棄疾三人詞句為“成大事業者”的人生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將三首情詞中的名句匠心獨運地用以象徵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三境界,確乎高妙。這也是這段妙喻廣為傳佈的原因。然則,成大事業之人傑精英究屬少數,廣大眾生經歷的是平凡樸素,但也不無價值的人生風雨,倘若這樣的軌跡能被一首小令所概括,那它不是更值得吟誦與推揚麼?這樣的作品不易尋覓,竹山之《虞美人》庶幾近之。

古代詩人聽雨的醇美境界

雨中意境

竹山另有值得一讀的則是《一剪梅》(舟過吳江)。這次舟中聽雨不知是少年抑或壯年。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結句真是妙絕佳絕,對逝水流光竟能唱出如此漂亮的歌句“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真有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