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不是大一統的王朝?

獨行客地圖帝


關於我國的大一統王朝,一般認為有秦、西漢、東漢、西晉、隋、唐、元、明、清。但有一種觀點認為明朝沒有達到元朝和清朝的疆域標準,所以明朝不能算是大一統王朝。

元朝疆域包括我國現在疆域的絕大部分,整個外蒙古、俄羅斯約烏拉爾山以東的西伯利亞(含外東北),以及朝鮮半島北部。清朝的疆域主要包括我國現在疆域的全部,外蒙古、哈薩克斯坦東南、吉爾吉斯斯坦大部、外東北。有觀點認為明朝並沒有統一蒙古各部,新疆也不在明朝控制之下,努爾幹都司形同虛設,稱為大一統王朝非常勉強。

元朝和清朝的疆域包括我國現在疆域的絕大部分,以此作為是否大一統的標準是非常不公平的。按此邏輯,秦、漢、隋、唐豈不都成了割據王朝?因為這些王朝都沒有控制青藏高原。

歷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元朝和清朝雖然控制了青藏高原,但這也是積前朝之功累進的。到了明朝,在元朝的基礎上加強了烏斯藏的控制。明洪武六年(1373年),烏斯藏攝帝師喃加巴藏卜入朝,朱元璋在烏斯藏都司和朵甘都司(今青海省南部與四川省西部)。《明史-烏斯藏傳》說得非常清楚:“高皇帝懲唐朝吐蕃之亂,……因其舊俗,用僧徒化導為善。”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烏斯藏帝師哈立麻入京,朱棣以高禮遇款待。

總有一種觀點認為只有實際控制才算是本朝疆域,明朝對烏斯藏,以及東北的努爾幹都司都屬於羈縻統治,並非實際控制,所以不能算進明朝的疆域。先不說努爾幹都司實際為明朝控制,就是羈縻統治,其效果並不比實際控制差。比如明朝時貴州有著名的播州宣慰司(貴州省遵義市附近),就屬於典型的羈縻統治,尤其是萬曆改土歸流之前。但是不能因為播州宣慰司非明朝直接控制就不算是明朝疆域。即使到了清朝,皇權都不下縣,難道縣以下都非王土?再比如明朝的廣西有很多世襲土著,比如太平州、鎮遠州、結安州等,朝廷就允許他們世襲,再派一些流官佐之。

關於明朝是否大一統王朝,最大的爭議點有兩個:一個是努爾幹都司,一個是北元。因為清朝的前身後金就崛起於明朝的努爾幹都司轄區,就有觀點認為努爾幹都司並非明朝實際控制的地盤,至少在宣德以後就不是了。

努爾幹都司的全稱是努爾幹都指揮司,這是一個以軍事為主的地方機構,都指揮使司以下設衛、所,這難道不是明朝實際控制的證據?按《大明會典》所載,努爾幹都司有衛384個,也有376衛之說。明朝對努爾幹都司確實任用了很多女真官員,但這些女真官員是服務於明朝統治努爾幹都司的。就如同清朝入關統一後,任用很多漢人官員治理漢地,能否認為因為是漢官,就不屬於清朝的直接控制?清朝是實際控制過外東北,但在咸豐時割讓給了沙俄,是否可以理解成外東北不是清朝的地盤?不能拿清朝最大時的疆域對比明朝最小時的疆域,這是非常不公平的。

努爾幹都司轄區的女真各部給明朝上貢的性質,和西南地區的雲南、貴州、廣西等土司給明朝上貢的性質是一樣的。把努爾幹都司轄區的女真各部上貢等同於安南等國的上貢性質,既不合理,也不公平。直到萬曆三十年(1609年),還有女真部落嚮明廷獻馬匹。

自宣德以後,明朝對努爾幹都司的重視程度較之前下降了不少,但這並不能代表明朝就失去了對努爾幹都司轄區的控制。清末時東南各省互保,朝廷的話根本沒人聽,列強在清朝邊疆地區都有間接控制,又如何解釋?明末努爾哈赤在東北地區反明,與元末朱元璋在東南地區反元的性質是一樣的,都是國內的地方勢力起兵反抗朝廷。

再說北元(下含韃靼、瓦剌各部)。狹義上的北元其實亡於1387年,也就是著名的捕魚兒海(內蒙古東北與蒙古之間的貝爾湖)之戰。之後的北元各部確實不是明朝實際控制,但經過明成祖五次親征,北元被打得嚮明朝稱臣,雖然也是權宜之計。北元不像與北宋對峙高度封建化的遼朝,遼與北宋對峙時,互稱南北朝,這是宋朝不能稱為大一統王朝的主要原因。明朝與北元至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君臣關係,哪怕是名義上的。北元沒有稱帝,與明朝的關係並不像稱帝的西夏之於北宋的關係(有時向北宋稱臣)。

拿元朝或清朝的疆域標準來衡量是否為大一統王朝並不合適。俄羅斯族是我國56個民族之一,是否認為元朝和清朝都沒有控制俄羅斯,就不是大一統王朝?再說明朝時雲南還控制現在緬甸北部的大片地區,而清朝並沒有控制這些地區。明朝控制過東南亞的部分地區,設舊港宣慰司,清朝可涉足於此?至於說明朝固步自封,清朝積極進取,先不說正確與否,那是另外一個話題。


地圖帝


大一統的概念是在秦朝之後流行開來的,所以大一統的比照應該以秦朝為基準,之所以後世史學界有明朝不是大一統王朝的說法,主要是因為明朝沒有滅亡元朝,元朝的殘存勢力以北元的形式繼續存在,而且許多元朝統治的地區明朝並未佔領如西域和漠北的部分區域。

其實這不能怪明朝地域面積小,而是要怪元朝地盤太大了,成吉思汗及其後裔真不愧是馬背上的民族,太能跑馬圈地了,元朝只是他們之中的一部分,疆域面積就達到了驚人的1372萬平方公里,是中國歷史上疆域面積最大的一個朝代。

相對秦始皇時期的大一統區域,其實明朝已經大了很多,最關鍵的是繼承了元朝時對西藏地區的統治,表明了中央政府擁有西藏主權的絕對權力,在這一點上明朝政府遠邁漢唐。

而且朱元璋北伐時寫的對聯也是“山河奄有中華在,日月重開大宋天”,所以相較於宋朝的280萬平方公里,明朝的1000萬平方公里絕對有資格拍胸脯說自己是大一統。


歷史飛凡觀


身在鬧市,心向青山


要討論明朝是不是大一統王朝,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什麼是“大一統”。

《漢書·王吉傳》中寫到:

《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

大,是重視、尊重的意思;

一統,是指天下諸侯皆統繫於周天子。

所以,“大一統”並非簡單的完成“大統一”,也不只是單純就地域統一。大一統更多的是指在國家政治、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

我國的大一統理念形成於春秋時期,由秦始皇奠基,漢武帝完成。


秦始皇從地域和制度方面開創了大一統,漢武帝則從思想和經濟上完成了大一統。

因此,所謂大一統,簡單的說就是完成了東亞華夷體系的重建,這一王朝的皇帝被視為天下共主。

當我們清楚大一統的含義之後,明朝是否是大一統王朝便很清楚了。

《明史·志第十六》中記載:

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屬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

明朝不僅恢復了華夏故土,在域內實行整齊劃一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而且四夷賓服,是一個標準的大一統王朝。


心向青山


個人認為曾經立足於過天下的朝代就完全可以稱得上為“大一統朝代”,中國自古便經歷過南北朝分裂、五胡十六國割據、還有唐末宋初、五代十國這些戰火紛飛、多國並立的時代,也有秦、漢、宋、元明清等這樣大一統的時代。要想了解明朝究竟是不是大一統的一個朝代,那我們勢必要先知道,何為“大一統”?只是簡簡單單所指的是地域遼闊嗎?如果僅僅以此來定義“大一統”的話,那麼未免顯得太過一棒子打死了……

“大一統”從奴隸時期的夏朝建立,基本上這個觀念已經在天下臣民腦海中具備了雛形,但是隨著公元前221年大一統的秦朝建立,這個“大一統”的觀念便被重新再賦以定義。我腦海中所慣之以常的一個名字短語“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就是指“大一統”,但其實我的這種認知也是較為侷限的。“大一統”不單單指多民族的聯合一統,還有地域領土的重歸一統、經濟制度的統一,乃至思想觀念和宗教信仰的統一。如果按照如此全面之標準的話,那麼恐怕朱元璋所建立的明朝,也只能姑且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南明”或者“南朝”了,為何產生如此之說法呢?

其一:元朝雖滅,但北元尚存,“大元”國號用到清朝

其實我認為明朝之所以不被稱為是“大一統王朝”,北元的存在是根本原因。雖然說明朝於1368年被朱元璋所一手創建,但是當時元大都尚存,只不過後來被明朝大將徐達北伐攻佔,並且將元朝餘孽——北元勢力,趕往至如今的內外蒙古地區。北元之殘存,一直延續到了明末清初,正是由於北元之尚存,後世人才有了明朝“不是大一統王朝”的疑惑。

為何如此講呢,難道前朝歷代都沒有過這種情況嗎?說句實話,翻翻史書,還真沒有,秦朝、漢朝、唐朝,此三朝代可以說是最為鼎盛之朝代了吧,倒是這三個朝代都沒有在下轄疆域中,出現過“敗軍之國,雖敗國名猶存”之先例,而北元恰恰就是如此奇葩,殘存幾百年,表面上臣服明朝,其實實質上一直在對明朝虎視眈眈。“恢復大元,光復蒙古”的野心一直都有。而“大元”國號的遺留,一直持續到了後金的建立,最終在努爾哈赤的鐵蹄之下,灰飛煙滅。

其二:難道“明承元制”也是錯誤?

其實我本人並不贊同這一點,因為歷朝歷代基本上都無一例外地在有選擇性地繼承了前朝的治國理政之經驗和教訓。但是有人卻說,元朝為少數民族之蒙古所建,在元朝建立之時,曾經對宋朝體制多有廢除,不予採納,因而都是一些獨創之盛舉。而明朝的建立,伴隨著吸收元朝的經驗而建立,甚至有人還拿出了朱元璋曾經說過要“尊敬元朝”一類的話來作為理論支撐,但是朱元璋口中所說之“尊敬元朝”則是為了更好地鞏固明朝統治。

綜上所述,我之所以稱明朝為大一統王朝,因為明朝無論從經濟、文化、宗教信仰、民族統一、版圖來說,都可稱之為大一統的王朝。


歷史課課代表


在說這個問題時,我們一起先來看看什麼叫大一統?

早在先秦時期,由孔子首倡的“大一統”思想描繪了國家昌盛、人民幸福的理想狀態,包括版圖統一、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等要素,其首要途徑就是實現中國疆域版圖的統一。與中國歷史發展相伴相隨的“大一統”理念,無論是人文範圍還是地理範圍都是不斷擴展的。“大一統”的人文範圍包括以漢族為主體的眾多兄弟民族,在今天統稱為“中華民族”,其地理範圍在歷史上是指秦漢唐元明清歷代“大一統”王朝的本土疆界,在今天是指按通行的國際法中國所管轄的所有主權領土。“大一統”理念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中,深刻影響了幾千年來中國人對國家命運的思考,不僅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也是我們評價歷史人物的一個重要標準。

中國是最早對庫頁島行使主權的國家:

明朝軍隊於1411年遠征庫頁島,向當地土著頒發印綬,並於黑龍江口的南北地區和庫頁島設立四座衛,即奴兒干衛、兀的河衛、囊哈兒衛、波羅河衛。

日人鳥居龍藏也到此地考察過,發現了奴兒干都司遺址展明代瓷器(見《奴兒干都司考》,《燕京學報》第三十四期)。

奴兒干都司設有都指揮,都指揮是康旺、僉事王肇州,二人原來都是遼東鎮東寧衛的人員。

都司下設有三百八十四衛,據黎敬文的《明代東北疆域考》(見《考古學報》1976年1期),目前已能指出的衛所有斡難河以東,嫩江以西,包括呼倫貝爾和黑龍江南北地區。當時在這個地區遊獵的大多靼部落,明代有時也混稱為“女真野人”或“野人”,這個地區設立的衛有十四衛所,即堅河衛、海剌兒千戶所、只兒蠻衛、斡難河衛、古賁河千戶所(古賁河衛)、卜魯丹河衛、木河衛、塔哈衛、木裡吉衛、阿倫衛、阿真同真衛、額克衛、出萬山衛。

從精奇里江到黑龍江與松花江交匯地方有有五座衛(在黑龍江東北岸),即脫木河衛、土魯亭山衛、阿剌山衛、古裡河衛、脫木衛。

黑龍江以東直到黑、松兩江匯合處,計有九衛,其中七衛在黑龍江以北,二衛在黑龍江以南。即可令河衛、木魯罕衛、哈剌察衛、蜀河衛、兀剌衛、弗河衛、扎肥河衛、考郎兀衛。

明朝前期的疆域,特別是永樂大帝在位時期的全盛面積大約是1300多萬平方公里。

我們必須看到,明朝的這些疆域中,地域面積最大的我國東北及現俄羅斯遠東地區,永樂皇帝在位全盛時期,貝加爾湖地區的布里亞特蒙古部落吏屬於奴爾幹都司管轄,所以,那時候西伯利亞勒那河以東地區都是明朝疆域。青藏地區(包括不丹,克什米爾等),新疆哈密地區。分屬於奴爾幹都司、烏斯藏都司、西番五王府駐地和新疆哈密衛等。明朝的行政區還有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兩京即京師(北京)、南都(南京),十三個布政使司是指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江西、湖廣、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

有人說,東北原來不屬於明朝不屬於中國,是滿清入主中原給中國帶來的陪嫁。這種說法相當錯誤!明朝前期在打敗、招降了元朝太師哈納出後,繼承了元朝在東北的領土和統治權(包括現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到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約200年間,東北一直是明朝的疆域,努爾哈赤的父祖及其本人都曾經是明朝任命的地方官吏。東北是在努爾哈赤起兵造反後才與明朝脫幅的。

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開始,明朝東北地區(包括現今我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地區)才與明朝脫幅了。另外,內蒙、新疆哈密地區、青海和甘肅部分地區、緬甸的許多地方也逐漸脫離明朝中央政府。可是明末的疆域還是比清末被八國聯軍宰割後的疆域要大。

紛紛來到大明的朝廷上,說這種盛況“蓋兼漢唐而有之”,說漢朝、唐朝的盛明朝都有。“百王所莫並也”,說歷史上沒有哪一個皇帝能比得上他的。

嚮明朝稱臣納貢的附屬國有:朝鮮、日本、安南(今越南)、硫球以及占城國、暹羅國、爪哇國、浡泥國。鄭和下西洋時期的有呂宋、蘇祿、合貓裹(貓裹務)、美洛居、婆羅(文萊)、古麻剌朗、馮嘉施蘭、真臘、碟裡、日羅夏治、舊港、滿剌加、蘇門答剌、須文達那、三佛齊、柔佛、文朗馬神、地悶、西洋瑣裡、瑣裡、覽邦淡巴、百花、彭亨、那孤兒、黎伐、南渤利、阿魯、古裡、柯枝、小葛蘭、大葛蘭、錫蘭山、榜葛剌、沼納樸兒、祖法兒、木骨都束、不剌哇、竹步、阿丹、剌撒、麻林、忽魯謨斯、溜山比剌、孫剌南巫裡、加異勒、甘巴里、急蘭丹、沙裡灣泥、底裡、千里達、失剌比、古裡班卒、剌泥夏剌比、奇剌泥、窟察泥、舍剌齊、彭加那、八可意、烏沙剌踢、坎巴、阿哇、白葛達、黑葛達等國分別朝貢。

所以我認為明朝可以稱的上大一統的國家,個人觀點,非喜勿噴!!!

有更多精彩回答,如:胡雪巖臨死前說“白虎勿近”白虎是什麼?西遊記女兒國真的有嗎?青樓女子生活?日本“帝銀事件”?阿房宮有多大?“試婚格格”是什麼?等有趣的歷史問答?請關注 ,帶你瞭解歷史的故事。


黑白史


如果明代不是大一統王朝,那前面的宋朝是什麼呢?

明朝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清朝康熙皇帝對明太祖評價為“治隆唐宋”,《明史》評價明成祖為“遠邁漢唐”。

就像現在所說的秦漢隋唐,宋元明清,這樣列舉主要是因為這些王朝大基本都是統治中國當時的中原地區的政權。

我們來看明朝的統治範圍明代疆域囊括漢地,明初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後縮為遼河流域;北達陰山,後撤至明長城;西至新疆哈密,後退守嘉峪關;西南臨孟加拉灣,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還曾收復安南。

就是最差的時候都還有兩京十三省,擁有燕雲十六州以及雲貴川地區。

這樣的疆域怎麼不是大一統王朝。






南嶺說史


這個觀點是不正確的,明朝是實際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會出現這種分歧主要可以分為兩個原因第一是北元的概念問題,另一部分就是明朝和蒙古部落之間的關係問題。

北元始末

首先,北元的概念傳統說法是1402年鬼力赤殺坤帖木兒汗,為北元時期結束的時間(《明史·韃靼傳》)。 關於這個問題,蔡美彪先生和曹永年先生曾作過深入探討,認為“北元”應適用於脫古斯帖木兒敗亡而止,即1388年,此後大元國號已取消,仍稱蒙古。無論是1388年還是1402年,都是在明朝初期,當元朝末代皇帝逃出大都之後,事實上國家就已經實現了大一統。“大一統”一詞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政治概念,該詞彙最早出現在

《公羊傳·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徐彥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皆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

簡單來說就是王者承接全國法統,在此基礎上建立屬於自己的皇統,令天下奉行。一個國家的首都是國家法統的象徵,一旦逃離首都,法統就會虛懸,如果有人在此基礎上建立新的法統,那麼王朝之間的改朝換代就實現了。同樣的例子還有清代咸豐皇帝和後來的慈禧太后逃離北京,首都雖然被攻陷,但是洋人並沒有建立政權或者宣佈北京被某一國家吞併,在得到好處,簽訂條約後,他們就離開了首都,此時的清王朝就還是一個大一統王朝。而北元隨著元順帝的逃亡也變成了一個地方政權,國家的統治者變成了明朝。二十餘年後北元滅亡,從割據政權變成了部落勢力,稱“蒙古”,到這裡大明王朝就是完整的大一統王朝了。

明朝和蒙古的關係

此外,明朝和蒙古部落之間的關係是完全上對下的臣屬關係,而不是平等的外交關係。大明王朝對於蒙古部落的領袖一般封以王爵,永樂二十二年初,順寧王綽羅斯·馬哈木第一次同賢義王太平、安樂王把禿孛羅等人一起嚮明朝政府稱臣和選派使者駐紮大都城。這裡就很明顯的體現出了二者的關係和地位。雖然瓦剌和韃靼統治的地盤獨立自主,但是仍然屬於東亞朝貢體系之下,兩者既非兩國也不是兩朝,而是中央和地方之間的關係。比較有迷惑性的就是也先後來自稱“大元田盛大可汗,改年號曰添元元年。”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時的也先也只是自稱而不是皇帝,他的法統由他的出身血統就已經註定了。元代規定只有黃金家族的人才可以繼承皇位。所以,也先只不過是僭位稱汗,充其量也只是和唐代突厥的頡利,薛延陀的夷男相類似。這也是中方歷代的底線,可以稱可汗、單于、王、但就是不能稱皇帝。

綜上可知,明代時期雖然先有北元后有蒙古,但是都不影響明朝大一統的法理型地位。明朝依舊是一個大一統王朝。


經典守望者


不管從國力,領土還是海外影響力任何一方面來說,明朝都是當之無愧的大一統王朝

何謂大一統王朝,按照史書的標準,只要領土包括了始皇帝一統天下時所覆蓋的傳統中原漢地,即“東南皆至海,西到西藏甘薯,北到長城”這樣的領土範圍,都可以被稱為大一統王朝。從這個角度來說,明朝那高達997萬平方公里,極盛時期包括遼東,哈密和西藏在內的領土是完全符合要求的。更不用說明朝收回了在五代時期脫離中原王朝的幽雲十六州,這一點連宋朝都沒有做到

當然大一統是不只是地理上的,也是文化上的

從文化上來看,是否是大一統王朝的標準是這個王朝能否獨佔“中國”一詞的控制權,舉個例子,宋朝時期,北方有遼國,西方有西夏吐蕃,南方有大理,在中國大地上其實北宋並不是獨一無二的中國,因為遼國也自認為是中國代表,所以某種意義上來看,宋朝不是大一統,但是明朝肯定是的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穿越時空感受歷史】朱元璋能夠北伐成功進而統一全國,是時運和實力綜合的結果。他順應歷史趨勢,穩紮穩打,完成了由南到北的統一中國之路。

明朝疆域: 在嘉靖以前大體上是“東起朝鮮,西據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明史·地理志》”南海的“千里長沙,萬里石塘”盡入版圖。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貢,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縻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

北方: 明朝初年,多次對蒙古用兵,並在與蒙古邊境一帶設置四十餘個衛所防衛,包括東勝衛、雲川衛、官山衛、全寧衛、老哈河衛等,都是明朝邊防重地。其走向大致為陰山-大青山南麓-西拉木倫河一線。15世紀後,由於天氣轉寒,農耕不濟,加上邊塞軍隊被燕王抽調參與靖難之戰。因此邊境略有南移。永樂期間明成祖多次北伐,形勢一度改觀。但在明朝中期以後,隨著蒙古的再次強大,明邊再次南遷。並修建長城以防禦蒙古,在長城沿線設置九邊(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甘肅、太原、固原)重鎮加強防禦。長城也成為明朝中後期的北邊,同時也是農耕區與遊牧區的界線。

東北: 朱元璋設置遼東都司以經營遼東(東北南部)。明朝多次進軍黑龍江流域,招撫女真部落,勢力一度達到黑龍江口與庫頁島。1409年設置奴兒干都司,共轄130多個衛所。1434年廢棄,明朝退守遼東,將東北北部防務交與隸屬明朝的少數民族部族,至萬曆年間該轄區內衛所增加至384個。明末,建州女真逐漸取代了明朝對東北北部的統治,並進佔遼東。

東北鄰國高麗,及後來的李氏朝鮮,於明初大肆向北擴張領土,通過招諭、剿殺、驅趕女真部落,使本國疆域不斷向北推進,一直拓展到鴨綠江、圖們江兩江流域。1393年,朱元璋放棄了在前元朝雙城總管府設立鐵嶺衛的要求;1403年,朱棣同意將歷代屬於中國的咸興以北地區割讓朝鮮;從1416年至1449年,朝鮮強行在鴨綠江東岸地區設置“西北四郡”,在圖們江南岸地區設置“東北六鎮”,李氏朝鮮開疆拓土空前絕後,鴨綠江以東圖們江以南的中國領土完全喪失。西北: 洪武時期,明朝西北疆界達到今新疆東部哈密地區,並設置一系列衛所。15世紀後,西北吐魯番與青海蒙古部日益強大。1472年,哈密衛城一度被吐魯番攻破,衛內遷,後復,1514年再度被並。15世紀後半期後,西北諸衛全部喪失,明朝退守嘉峪關。

西南: 1381年,明朝在西南地區設置一系列土司、宣尉司,邊界達到緬甸中北部、老撾北部、泰國北部一線。但後期這些地區多被周邊國家所並。1406年,明軍進攻安南,南限達到日南州一帶。次年設置交趾布政使司,安南正式成為明朝的一個行政區,下設十五府、卅六州、兩百餘縣。後因當地勢力反抗激烈,1427年明朝罷交趾布政使司,放棄安南。安南再次脫離中國獨立,建立後黎朝。東南: 1553年葡萄牙租佔澳門,獲得停泊船隻權,1557年取得居留權。但名義上明政府對葡萄牙人可進行管理,依然擁有澳門主權。1624年荷蘭殖民者進入臺灣南部,築熱蘭遮城。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進入臺灣北部。1642年荷蘭趕走西班牙,佔領臺灣大部。1661年,鄭成功進攻臺灣,次年驅走荷蘭人,正式收復臺灣。

早期朱元璋採取了電視劇李善長“高築牆、廣集糧、緩稱王”的戰略思想,朱元璋最終能取得天下,建立大明王朝,其中原因絕非偶然,而是洪武皇帝集天時、地利與人和的最終結果。


穿越時空感受歷史


不能用領土大小來作為衡量標準。秦朝領土可小的多。我們說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那依照這個標準明朝應該說是絕對大一統的。

認為明朝不是大一統的主要觀點,就是說明朝沒有推翻元朝而只是將其趕出中原。一統和驅趕明顯就是兩碼事兒,它們之間沒有絕對關聯和邏輯。如何就作為論據了,也是故意裝睡。

我們如果發散思維,明朝不是大一統。那外蒙古永遠獨立出去,當今中國也永遠無法實現大一統。那就要犯政治錯誤。大一統到底要一統什麼,這個賓語不補全,不解釋好,那就永遠也說不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