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羅馬是如何免除戰士的後顧之憂?

導語

中國有句古話說的好,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中國根據悠長曆史經驗總結而來的後勤之對於一場戰爭勝利與否的決定作用。這時,不免想到,外國戰場是怎樣的呢?

其實,外國戰場也是如此。古代戰場上,後勤保障十分重要,而羅馬就是後勤做得好,免除了戰士們的後顧之憂,從而取得很多場戰爭的勝利。

在古代戰場上,後勤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準備充足的糧草,二是餵養好馬匹,三是搬運軍事物品和設備。當然,在那個時候,其中最為重要的後勤工作是糧草。

那麼,對後勤工作十分重視並因此取得戰爭勝利的羅馬,其後勤體系是怎樣的呢?好在哪裡呢?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羅馬是如何免除戰士的後顧之憂?

不同時代因時制宜,使用不同的後勤補給策略,羅馬軍隊屢戰屢勝

羅馬的三個時期:王政時代、共和時代以及帝國時代,其結合時代特點,有著各時期各具特色的後勤補給策略。起初,王政時代剛誕生不久時,羅馬軍隊的召集是按照氏族部落進行的,也就是說,以氏族部落的不同來安排軍隊,武裝軍隊。這是因為當時羅馬的公民依據財產分配的原則劃分為了五個不同的等級,並且每個成年男子都有服軍役的義務,但是那個時期 ,出征的時候每個人必須自己帶夠糧食,而戰爭結束之後就繼續回家勞作,解散方式也是就地解散,十分草率。這個時期的草率的召集以及解散使得軍隊管理很鬆散,後勤保障也十分的鬆散,沒辦法統一管理,軍中的生活幾乎沒有。

之後,羅馬的戰爭越來越大,這樣的方式不能適應當時的戰爭對軍隊的需求,於是,羅馬進行了軍事制度改革。具體如下:羅馬軍隊以軍團為一個單位,一個軍團的人數一般有4000多,其中每個軍團有三種軍人:主力、中隊、後備。主力和中備基本上是由年輕力壯的年輕人構成,而年紀稍大、體力落後的人組成後備軍。後備軍一方面可以在戰爭需要的時候上戰場殺敵,另一方面還可以做後勤工作——為軍隊準備糧草、蓄養牲畜供主力和中備食用。

而這個體系的誕生與實現也標誌著羅馬軍隊已經開始重視後勤工作和後備力量。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羅馬是如何免除戰士的後顧之憂?

而後迎來了羅馬的帝國時代,此時,羅馬對於後勤保障有了更完整、更嚴格的規定,其為其軍隊成立了一個特殊的部隊:專門的輔助部隊,這個部隊不僅可以幫助解決軍中繁瑣事務,而且還協同常備軍作戰。除此之外,羅馬還在其各個行省徵兵,並且駐紮永久性的營地,也改進了其軍事裝備。由此,羅馬強大的軍事後備體系完整地組建,羅馬也在這樣的強大後備力量的幫助下,戰無不勝。

講究其軍隊的膳食營養均衡,嚴格挑選食材,保障其生活

因為歐洲面積甚廣,所以氣候多樣,不同地區的環境和氣候截然不同,變化的氣候會使畜牧業的發展受到直接影響。除此之外,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條件惡劣到連肉食都供給不了,那麼此時軍隊的需求就滿足不了,怎麼辦呢?這時你可能會想到長途運輸的軍隊可以供給?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羅馬是如何免除戰士的後顧之憂?

這麼想來,他們應該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雖然長途運輸可以解決食物問題,但是像魚肉這樣的生鮮如果長途運輸的話,會腐爛掉,到目的地就不能再給將士們食用了。

羅馬人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同時他們還從以往的作戰經驗中找到了解決的辦法:醃製食物再加上短距離補給。他們把豬肉,羊肉之類的肉製品醃製保存起來,這樣軍隊需要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取用,雖然這樣會使口感大大的降低,但是這卻也保障了軍隊起碼的肉食供給,讓軍隊吃飽。

運輸的食物口感是一個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羅馬軍隊所到之處都會召集當地的老百姓來幫助他們養殖牲畜,由此,軍隊就可以吃到新鮮可口的肉類了。而且,羅馬軍隊僱傭的農民由於是專門從事畜牧業以及養殖業,即使軍隊駐紮很久其也可以持續提供肉食。當然,這種極好的情況不是隨處可見的,由於氣候的多樣性,這還要依據當時的氣候環境以及畜牧的環境來看。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羅馬是如何免除戰士的後顧之憂?

有研究發現,軍隊駐紮的地方有野生動物的骨骼還有魚骨,這也同時證明有的軍隊會自己打獵、捕魚。除此之外,羅馬軍隊的行走路線也很有講究:他們會關注當地的食物補給的情況,為了當地農業的發展,他們自己選擇攜帶的食物會盡量的避免與當地的相同,避免衝突,這樣還有一點好處就是軍隊也可以吃到不同的口味。

當然,同時後勤保障工作與當地生產力有極大關係,如果當地發展較好,那麼軍隊就可以選擇僱用當地的居民為其提供糧草,這樣既可以幫助當地經濟的發展,也可以緩解軍隊物資長期運輸的壓力。

但是,遇到發展落後的地區情況會有點棘手,還有環境惡劣的地方不但幫助不了軍隊,連軍隊駐紮都是一個問題。應對這個問題,羅馬會調用其強大的運輸部門,也就是他們的後備軍。

在長期的作戰中,羅馬已經深深認識到了長距離運輸物資對於軍隊的重要性,於是他們早早的做足了準備。但是運輸部門所運輸來的物品基本上是不急著食用的,這是因為羅馬疆域遼闊,導致運輸時間被拉的很長。除了運輸,羅馬也會未雨綢繆,他們會在自己的各個行省設置專門的倉庫以防軍隊駐紮在此地附近時沒有糧草。同時,羅馬各行省的官員都積極大力安排調度當地的糧倉和運輸的車隊。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羅馬是如何免除戰士的後顧之憂?

這也造就了後來羅馬的運輸部隊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供給糧草到運輸軍隊中,行省設立糧倉和馬廄可以大大簡化運輸糧食的繁瑣步驟,實現了全民後勤,同舟共濟。

羅馬的衰落使得糧草供不應求,羅馬帝國隕落

羅馬起初征服羅馬的時候,每場戰爭都派遣數量巨大的軍隊,但從數量上就完全可以擊垮敵人,但也因此每場戰爭都消耗巨大,然而,這也鞏固了羅馬的統治。但是2世紀之後,

羅馬國力衰落,組織不了這麼龐大的軍隊,漫長的補給線以及運輸部隊難以維持,軍隊人數越來越少,於是,歐洲有些行省不願再接受羅馬的統治,奮起反抗,羅馬受到了極大的衝擊。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羅馬是如何免除戰士的後顧之憂?

以上羅馬的發展史可以看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句話在國內和國外的戰場上都是極為重要的,戰場上要是沒有充足的糧草以及後備隊伍,軍隊的戰鬥就不可能維持下去。

同時,國家國力也是一個關鍵因素,羅馬國力衰落,這直接導致了後勤工作以及漫長的補給線的癱瘓,使其長達400年的不列顛征途就此作罷,西羅馬帝國也由此於公元476年滅亡。

雖然羅馬最終隕滅了,但是其豐富的作戰經驗以及完整的後勤工作體系卻也給啟示和警醒後人:只有做好後勤才能使國家贏得長久的勝利,羅馬結合當地環境通過僱傭當地農民來解決軍需問題,長距離、短距離運輸相結合都值得後人借鑑。同時,更值得一提的是,羅馬全民為軍隊提供糧草也說明全國統一一心也是當時羅馬稱霸歐洲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

參考文獻:

《全球通史》

《羅馬帝國衰亡史》

《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