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撞上“疫情期”大学生就业如何“突围”

“毕业季”撞上“疫情期”大学生就业如何“突围”

“毕业季”撞上“疫情期”大学生就业如何“突围”

庚子年的年初较之以往有些不同,一场突然袭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入侵了华夏大地,直至蔓延全球,这也打乱了很多人的生活节奏。毕业生群体亦是如此,从考研复试延期、春季招聘会在线进行,再到入职培训推迟和对实习需求的影响,原本的种种计划不得不被搁置,他们被焦虑的氛围环绕,高呼“我太难了”。

由于疫情的缘故,复工复学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大部分用人单位选择将面试方式由线下改为线上。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摆脱了地域的限制,面临更多的人员选择机会,而岗位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而对于兰大的毕业生们来说,新冠肺炎疫情虽阻隔了奔波的脚步,却并没有搁置他们在就业路上坚定前行的意愿。

“毕业季”撞上“疫情期”大学生就业如何“突围”

资料图:兰州大学2019年秋季双选会

01积极应对是最好的方法

3月1日,兰州大学2020届毕业生春季双选会第一次在线上开展,423家单位提供了7600多个岗位,药学院本科生刘春就是通过这次双选会签约了广州某知名药企。刘春坦言:“学校双选会的机会比广投简历更有针对性,把握住双选会,焦虑也就少了很多。”

在这一点上,物理学院本科生王天琦和刘春的看法不谋而合。同样在春季双选会上成功签约上海某科技有限公司的王天琦觉得:“疫情期间找工作,确实有压力,但也不必过于着急。毕竟第一份工作还是挺重要的。”这是王天琦自己在找工作时秉持的信念。

除了本科生,疫情期间,研究生们也在求职路上奔忙着。

金融学专业硕士李雪婷在辗转券商、基金、期货相关的实习岗位后,最终选择了报考四川省选调生。由于疫情的影响,本应四月进行的岗位分配被推迟到了六月,李雪婷的心也跟着此番推迟而迟迟未能安定。她感慨道:“就我了解的情况而言,我感觉这次疫情主要对去年秋招未确定工作的同学们造成了影响,也影响了一些已经签约的同学本应该进行的入职培训。我稍微好一些,就是心中的石头还没有落地。”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白学佼选择就职于兰州大学的行政管理岗位,她坦言:“我比较幸运,受疫情影响较小,因为之前秋招时就已经确定了工作,在兰大待了七年,也对兰大有了特殊的感情。”

相对而言,博士生的就业安排显得更具有预见性,很多在秋招时已经收到offer的博士毕业生,更多的是面临毕业论文的焦虑。计算科学博士杨雪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着比较清晰的认知,她说:“之前已经找得差不多了,回家之后就有个学校想要签,于是就在网上进行了签约。虽然因为疫情的原因不能到处走,但网签还挺方便的,对方直接把资料发过来,各种手续在网上就可以完成。”

疫情暴发的确给毕业生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几位毕业生们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心态:“其实求职也更方便了,不需要自己全国各地到处跑,对企业来说也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安排更多的人面试。只是一定要快速适应通过视频与对方进行交流,倾听时要专注,表达时要精准。”

“毕业季”撞上“疫情期”大学生就业如何“突围”

毕业生正在浏览企业招聘网站

02哪些是你最重要的求职考虑因素?

“我们在找工作时还是倾向于找与自己专业相关度较高的职业”,多位采访对象如此表示,希望学有所用,这也是每个求职者的信念。

白学佼在面临林林总总的岗位时,根据自己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特点锁定了教师和与思政相关的行政岗位这两个选择。王天琦在谈到自己的理想职业时除了“希望从事本专业相关的职业”以外,还提到了“符合国家发展形势,希望自己从事的职业能为国家发展做一点贡献。”

关于求职地域,几位毕业生们更青睐于“离家近的大城市”。刘春“偏爱”广州,因为“广州除地理位置上与家乡广西临近之外,也是国内一线城市”。对于李雪婷来说,选择在四川成都找工作,是因为“之前在那生活了四年,喜欢且习惯了那里的生活。”

城市与职业选择的关系展示了几位毕业生们的理性思考与长远规划。未来工作生活的场景仿佛已经就在眼前。

疫情给求职增加了压力,但也给了同学们更多与家人相处的机会。由于被限制出行,化身“小花匠”、“小厨神”、“健身专家”的同学们也不在少数。特别的“长假”也让很多毕业生们有了更充分的时间和家人沟通人生规划。

家在吉林的李雪婷谈到择业时与父母之间的沟通,笑着说:“我父母挺开明的,我之前也跟他们表达过想法,他们也有思想准备,不会反对我离家这么远。他们对我的工作的稳定性和发展也比较认可。”

“父母会跟我一起分析这个职业的前景、自己能否胜任、工作环境、工作的舒适程度以及提升空间,各方面都会仔细的分析,毕竟家里人是过来人,会有一些不错的经验。”白学佼如是说。

除了听取家人建议,几位毕业生们在求职路上的考虑也有自己的判断。大家不约而同地表示,“未来的职业发展机遇也是值得考虑的重要因素。”

王天琦的签约单位是一个2018年新成立的芯片研发设计企业。在谈到为何选择一个新成立的公司时,王天琦说:“我搜集了很多企业资料,发现它之前也经过了几年的发展,是有一定积累的,所以这方面的担心就减少了。而且公司的老板之前是中国科学院的硕士生导师,是一个研究型+技术型的人才,他会对我们进行一些培训、教学,我觉得应该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杨雪则发现,对身边和自己一样的博士毕业生来说,选择高校或科研院所就业,对该单位的科研能力和薪资待遇则成为了求职考虑因素中的重中之重。杨雪说:“毕竟,这两项因素能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单位对这一科研领域的重视程度,这既能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机遇,也能看到科研从业者对国家未来发展的贡献方向。”

“毕业季”撞上“疫情期”大学生就业如何“突围”

资料图:兰州大学2019年秋季双选会

03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面对求职,运气和机遇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因素,但无疑的是,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提及在就业方面的经验,几位毕业生都表示“要对自己的专业有明确认知,确定将要从事的职业和未来想要生活的城市,从而划定一个范围,关注这个范围内的招聘信息,从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

“想清楚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位,根据专业和兴趣投递简历,从面试中吸取经验、总结不足,为下次有相应的机会时可以抓住而做准备。”白学佼说。

刘春的方法是:“广投简历。我觉得见的多了以后,自然会避免所谓的‘坑’,经验也会更多一些。”跟很多毕业生一样,最初找工作时,刘春的求职目标也不是非常明确,但刘春早早行动起来,投递简历,参加考试。在疫情来临之前,她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面试经验,也逐步对自己的求职目标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最终成功签约。

更早做了职业规划的同学会让丰富的实习经历成为就业的助力。李雪婷对此深有感触。有过三段实习经历的李雪婷,通过实习中的汇报工作、资料分析等任务,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熟练度、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我觉得实习还能让你提前体验职场环境,逐步确定从业方向,为最后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打基础。

刘春也十分赞同实习经历的重要性:“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是书本上的知识,但是参加实践活动或专业实习会让自己更好地将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工作结合起来,尽快上手,学以致用。我想这也是求职过程中HR所看重的经历。”

疫情期间,还有很多毕业生们正在求职路上。犹豫不决、焦虑心急、懊悔自己曾经没有多参加几次实习、没有早一点开始准备找工作,甚至也会因此跟长辈亲朋意见相冲……而几位成功签约的毕业生们的经验是:比起着急签一份工作给自己一个定心丸,沉下心来了解清楚求职单位,选择好职业方向更为重要。(兰州大学)

“毕业季”撞上“疫情期”大学生就业如何“突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