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編劇李滄東的《詩》: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讓他懂得“責任”

寫詩不難,有一顆寫詩的心很難。

這部由李滄東編劇並親自執導的韓國電影《詩》,於2010年5月份上映,豆瓣評分達到了8.5分,憑藉這部作品,李滄東在當年第63屆戛納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亦譯作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46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與柏林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棕櫚獎”。)上,斬獲最佳編劇獎。時隔一年在第五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上,憑藉此片,李滄東更是同時摘獲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獎。

金牌編劇李滄東的《詩》: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讓他懂得“責任”

編劇兼導演:李滄東

作為曾經的“韓國新浪潮”的青年干將李滄東,作家的身份出道,寫作功力深厚,其鏡頭下描繪的女性形象常常擁有著獨特的魅力,每個看似柔和平靜的外表下,卻總能顯現出不可思議的力量,不論是之前的《薄荷糖》、《密陽》還是這部《詩》。

在《詩》這部影片中,尹靜姬作為韓國演藝界的泰山北斗級人物,所飾演的主人公“楊美子”這一角色,外表柔弱內心強大,在寫詩潮流將要消亡之際,她是堅定的追隨者,在人們內心的正義將要消失之際,她是堅定的擁躉者。

金牌編劇李滄東的《詩》: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讓他懂得“責任”

主演:尹靜姬

影片中主角楊美子,是一個患有“阿爾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的老太太,她慢慢的開始忘記一切,先是名詞,然後是動詞,但是即使她忘記一切,也未忘記世間的美好,和對外孫巫克的責任。

01 愛和生活

其實相較於直譯而來取名《詩》,我個人更喜歡另外一個名字《生命之詩》,而這部電影,正是通過詩歌歌頌生命的美好,來反襯自私、冷漠、利益至上的社會氛圍。

電影一開場是一條緩緩流動的河流,就好像作者告訴我們,這部電影的整體旋律一樣,平緩而綿延,沒有激烈的衝突。

楊美子,一個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樂觀愛美的老太太,獨自撫養著外孫“巫克”,而外孫也好像把這一切當做理所當然。

金牌編劇李滄東的《詩》: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讓他懂得“責任”

楊美子在寫詩班課堂

在普通人看來,六十多歲的老太太,一個人生活已經很不容易,但楊美子拿著政府救濟補貼基金,兼職做家政來賺取一點額外收入,還要外加撫養一個外孫,如果用汪曾祺的這段話“即使生活窮困得近乎潦倒,卻仍能保持綠意的蔥蘢和幽默感,用來對付惡濁和窮困,並不頹喪灰心。”形容主人公楊美子,再合適不過了。

生活不總是一帆風順,在楊美子加入詩歌興趣班的一天,小鎮上那個女孩跳河自殺事件也逐漸有了進展。

原來,那個跳河的小女孩帕赫珍生前,在學校遭受了欺凌,不堪屈辱跳河自盡,而參與校園欺凌的六個孩子,其中之一便是楊美子的外孫巫克。

聽到這個消息的楊美子宛如晴天霹靂,她想起了大街上那個因失去女兒,悲痛欲絕的母親。這件事徹底打破了楊美子內心的平靜,得知此事後,楊美子情緒翻湧,憂愁籠罩心頭,既是對那個失去女孩的母親的愧疚,也是對自己沒能教育好外孫的愧疚。

金牌編劇李滄東的《詩》: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讓他懂得“責任”

家屬們協商現場

其餘五個孩子的父親,為了自家孩子的前途選擇私下裡解決這件事,因此通知了楊美子來參加這次協調會。

協調會的現場面對冷漠和自私的家長們,楊美子第一次想起了寫詩班老師的話。

02 愛和寬恕

寫詩,必須要先仔細觀察,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觀察。我們天生就能觀察東西,仔細觀察我們身邊的東西是很重要的”

在協調現場,其他幾位家長高談闊論之際,楊美子獨自一人,走到餐廳外面盛開的雞冠花面前,突然,她明白了詩歌來源於生活的意義。

此刻鮮豔如血的雞冠花,其花語卻是保護,它看起來也像個保護傘,此刻,不正像正襟危坐在餐廳裡面的家長們嗎?在這場死亡所曝露出來的醜惡面前,各方都在為維護自己的利益而相互推卸責任。

金牌編劇李滄東的《詩》: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讓他懂得“責任”

楊美子來到自殺女孩的橋上

校方怕有損學校名譽,沒有選擇將此事交於警方公開化處理,將責任推卸給家長,家長們擔心自己的孩子前途被毀,選擇共同出錢來私下裡處理,人們都在為各自的未來考慮,卻忘記了那個正值花樣年華的女孩,已經永遠地失去了未來。

自私、冷漠的社會氛圍裡凸顯詩意,交織著對人群的厭惡和對生命的悲憫,在他們看來塑料的茶花不配擁有花語,碾壓的杏子無法通向往生。安魂曲不是為了安慰亡靈,賠償金不是為了賠付良心。實驗室照常使用,呼啦圈仍能玩耍,電視依然熱鬧,河水繼續奔湧。他們買來啤酒打算慶祝,慶祝世界即將忘記了那個逝去的女孩。

一次詩歌班上,講的是記憶中的那些美好,楊美子想起了自己還是很小的時候,母親生病了,比自己大七歲的姐姐照顧自己,給自己穿上漂亮好看的裙子,那時的陽光很暖,那時的風景很美,那時的人性還在,那時的自己還很小。

金牌編劇李滄東的《詩》: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讓他懂得“責任”

楊美子即興寫詩

她想到了那個遭受凌辱而選擇跳河自殺的女孩,而她的弟弟卻永遠的失去了姐姐,楊美子想到這兒內心煎熬,卻無處傾訴,只能寫詩,寫給即將忘記的女孩。或許不是自己健忘,而是這無情人間已罹患失憶。

03 愛和責任

安逸而靈感枯竭的人認為那些最底層和最沉痛的才是好詩,而真正處於最底層的疼痛者卻覺得日常的陽光流水最有詩意

楊美子獨自一人,走過了那個女孩生前的住所,位置偏僻卻充滿著鄉間生活的溫暖,走過了那個女孩的學校,陽光透光樹蔭的間隙讓她感到那麼地美麗,穿過了那個女孩學校教室的走廊,透過隔著門的玻璃看看那個一同“謀殺”那個女孩的實驗室,最後,來到女孩跳河自殺的橋上,河水清澈平緩,四面開闊,就是再多的愁緒,來到這兒也該釋然了,然而那個女孩還是選擇了自殺,這是內心有多麼的絕望。

筱田正浩認為:“所謂快樂,是因為通過死亡人才能被淨化”可是這種快樂卻是對於那些虛偽的人們,而對於真實而純淨的靈魂,他們的快樂就在生活的瑣碎之中 。

金牌編劇李滄東的《詩》: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讓他懂得“責任”

楊美子和外孫巫克

故事的最後,楊美子親手將自己的孫子送進了警局,因為他知道,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便是,讓他懂得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應該承擔責任,對於幾個家庭協商賠償的那部分錢,在楊美子看來,那隻不過是對逝去靈魂的慰藉,對一個傷心母親的補償。

楊美子這一生都在追求美好,就像她在寫詩時代漸漸消失,仍然追求寫詩一樣,因為詩歌代表著美好,代表著純潔,她將自己的孫子巫克親手送進監獄,內心是痛苦的,但她是在為孫子贖罪,也是為自己贖罪,即便某一天年華老去,再無力選擇將如何死去,卻也能那樣整潔的行走在路上,聽風賞花,不必再為心靈揹負任何愧疚而自責。

金牌編劇李滄東的《詩》: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讓他懂得“責任”

目送外孫被警察帶走

這部影片整體好似一塊白饅頭,如果吃的太快反而覺得故事平緩乏味,甚至有點看不下去的感覺,但當你細細咀嚼,唾液澱粉酶分解麥芽糖的甘甜,便會在你齒間迸發,人性的美好躍然在你腦海。

影片整體採用象徵手法,將詩描繪成一種對於美好的嚮往,而當下的人們卻追逐利益,漸漸忘記了這種美好,就好像電影中那句:“寫詩不難,有這樣一顆寫詩的心很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