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可:三大救母故事:中國人該行怎樣的孝道


朱大可:三大救母故事:中國人該行怎樣的孝道

沉香救母


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和道教的關係,很像是宗教界的兩黨之爭,一直處於彼此吸納和鬥爭的複雜格局之中。佔優勢的佛教,似乎不太在乎道教,拒絕從道教那裡借鑑什麼元素,但道教就不太一樣,它既把佛教當作自己的敵人來鬥爭,又不得不向佛教學習,吸納它的儀軌和傳教方式,還要借用和改造它的故事。我們可以發現,光是在“救母”這個主題上,就出現了三個著名的民間故事。它們分別是目連救母,華光救母和沉香救母。因為題材相似,所以很多人被弄得一頭霧水,不知道三者之間到底有什麼分別。

先說說目連救母。這是道教改造佛教的前身印度教的一個典型案例。在早期印度教體系裡,有一位大神叫做溼婆,他有三隻眼睛,其中額頭上的第三眼,一旦睜開,就會噴出巨大的火焰,燒燬世間萬物。溼婆的形象,為中國本土宗教提供了重要的想象力原型。早在先秦時期,他就已經進入中國,成為大母神西王母的原型,到了唐代,轉而成為二郎神楊戩的原型,而到了北宋年間,又成了道教靈官大帝華光的原型。光是溼婆的中國經歷,就可以寫一部有趣的中印神話交流史。

據一本叫做《南遊記》的明代神幻小說記載,目連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投胎到姓馬的家裡,出生的時候,額頭上就多長了一隻眼睛。他生下來的第三天就能戰鬥,殺死了興風作浪的東海龍王,然後又偷盜紫微大帝的金槍,加上風輪火輪的裝備,還有五百隻神奇的火鴉作為幫手,因而變得神通廣大,可以上天入地,無所不能1。

朱大可:三大救母故事:中國人該行怎樣的孝道

目連救母


再說華光的母親,本來是個暗黑系的妖精,經常在夜裡跑出來吃人,被神仙龍瑞王抓走,關押在鬼城酆都。為了營救自己的母親,華光多次闖入冥府和酆都,大敗包括哪吒在內的天兵天將,還征服了鐵扇公主,把她娶為自己的妻子。由於法力高強,就連文殊、普賢和觀音菩薩都對他無可奈何。但母親吉芝陀聖母被救出之後,卻堅持要繼續以吃人為生,華光知道仙桃可以救治這種毛病,於是化為齊天大聖的模樣,到天庭竊取仙桃,母親吃了之後,終於戒除了吃人的惡習。

華光不僅是新一代的戰神,而且也是天下孝子的模範,受到世人的廣泛崇拜。明清以來,各地紛紛修建華光廟,專門祭祀這位神仙,並尊稱他為華光大帝。由於他的原型是善於用第三隻眼睛噴火的溼婆,所以人們又把當作火神來祭拜。祭祀它的神廟叫做“火德觀”。他的造型是紅色的臉龐,三隻眼睛,身披盔甲,手執鋼鞭,一副威風凜凜的戰鬥神模樣。

跟華光救母的故事可以相提並論的,是沉香救母的故事,說的是漢朝有個讀書人名叫劉向,也不知道是不是那個後來當上國家圖書館館長的西漢文人。在進京趕考途中,他經過華山三聖母的神廟,看見美麗的女神塑像,不由得生出一派痴情,還在神案上留下了一首纏綿悱惻的情詩。這詩感動了三聖母,她不顧神仙與人類不得通婚的禁令,追上了正在下山路上的劉向,跟他結為夫妻。臨近考期,劉向不得不跟有孕在身的妻子惜別,還贈給她一塊祖傳的沉香,希望日後生子能以“沉香”為名。夫妻倆執手相看,無語凝噎,彼此都有一種不祥的預感。

果然,這場非法的秘密婚姻,被三聖母的哥哥二郎神得知,不由得勃然大怒,要捉她上天受罰。但三聖母有王母贈送的寶蓮燈,這種燈一旦點亮,就能讓一切神仙和妖魔束手就擒。二郎神設法偷走寶蓮燈,然後把失去神力的親妹,關進了華山腳下的黑雲洞裡。三娘在洞裡生下兒子沉香,偷偷懇求看守牢房的夜叉,把兒子送到了父親劉向身邊。

朱大可:三大救母故事:中國人該行怎樣的孝道

光華救母


歲月荏苒,沉香長到八歲時,知道母親被壓在華山下受苦,發誓要救出她來,就離家出走,前往華山打探。但面對高大險峻的山峰,一個小孩子又能有什麼作為?於是他只能用放聲大哭來表達自己的絕望。這哭聲驚動了過路的霹靂大仙,他同情沉香的遭遇,把他收為自己的徒弟,教會他上百種高超的武藝,以及七十三種變化,比孫悟空還多了一種,臨別時贈他一把開山神斧,足以跟金箍棒媲美。就這樣,沉香憑著剛剛獲得的法術和神力,經過一場艱苦的惡戰,打敗舅舅二郎神,奪回寶蓮燈,又用神斧劈開華山,救出了母親,從此全家團聚,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2。

你們也許會發現,這種凡人跟仙女結婚的故事,跟牛郎和七仙女故事非常相似,唯一的不同在於,故事裡增加了一個拒絕安於現實的兒子,他不接受眾神的擺佈,反而憑著非凡的勇氣,奮起反抗,經過艱難的奮鬥,改變了自己和家人的命運。這是中國文化體系裡罕見的精神遺產,完全符合人類的共同價值。

跟上述華光和沉香的故事相比,目連救母故事沒有經過漢化,更沒有被中國本土的慾望和道德所改造,而是保持了印度佛教故事的原汁原味。據《佛說盂蘭盆經》記載,釋迦摩尼的弟子大目犍連,漢語簡稱目連,修煉到了“六神通”的境界,也就是六種超人間的神力,這時他發了一個願,就是要超度已經去世的父母,以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

但他以自己的神通去觀看人間,發現自己的母親,居然輪迴在餓鬼道里,得不到任何飲食,餓得皮包骨頭。目連為此感到非常悲傷,趕緊在碗裡裝滿米飯,前去餵養可憐的母親。但母親接過飯碗剛想進食,米飯竟然化成了熾熱的火炭。目連雖然擁有六神通,卻無力改變這種現狀,只能悲傷地放聲大哭。

朱大可:三大救母故事:中國人該行怎樣的孝道

哪吒鬧海


聽到目連的哭訴之後,佛陀是這樣回答他的:你母親罪孽深重,光靠你一個人是救不了的,必須依賴天下所有和尚的力量。我教給你一個方法,在七月十五日那天,擺下香油和蠟燭,把豐盛的貢品裝進盂蘭盆裡,以此來供養天下所有的和尚,這是救出你母親的唯一方式。目連按佛祖的教導去做,母親果然擺脫了餓鬼道。

佛陀又進一步告誡目連和所有弟子說,大規模的盂蘭盆供養,是一種偉大的功德,既能為在生父母添福增壽,又能幫助已經去世的父母脫離苦海。而這才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正確道路。這就是著名的盂蘭盆節的來歷3。

佛教的孝道跟儒家的孝道區別何在呢?我認為,它們最重要的區別在於:大乘佛教更強調用食物供養來代替洗腳;用供養天下所有僧人,來代替躲在家中給自家祖先上供;用幫助母親改邪歸正,來代替無原則的愚孝。佛教的普世性供養,表達了對眾生的更廣博的愛憐。佛教告訴我們,改變命運的捷徑不是戰鬥和暴力,而是以供養方式傳遞的博愛。目連對母親的救贖,是一條跟華光和沉香截然不同的路徑。

當然,還有另外一條更加另類的道路,那就是哪吒的反叛。他是抵抗儒家孝道的代表。為了擺脫父母的脅迫,他竟以剔骨還肉的極端方式,斬斷跟肉身父母的關係。這是對傳統孝道的一次最驚心動魄的解構。更為有趣的是,這種激烈的反孝道敘事,居然僥倖逃過儒家的圍剿,跟前面所說的三種少年救母神話一起,構成帝國中晚期“母(父)子神話”的“四大金剛”。不僅如此,它們還是戲劇和影視劇的永恆素材。


注:


1.明代暢銷書作家兼出版商餘象鬥著,又名《五顯靈官大帝華光天王傳》

2.“沉香救母”的故事,其原型可追溯至唐代小說《廣異記》,目前可見的較完整版本,則多為明清時期形成的寶卷、雜劇及彈詞等民間文學。

3.《佛說盂蘭盆經》:“大目乾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缽盛飯,往餉其母。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飯,右手摶飯。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啼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神、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吾今當為汝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罪障消除。” 佛告目連:“十方眾僧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爥、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種親屬得出三途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復有人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受無量快樂。”時佛敕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咒愿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初受盆時,先安在佛塔前,眾僧咒愿竟,便自受食。爾時目連比丘及此大會大菩薩眾皆大歡喜,而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是時目連其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本文圖片皆來自互聯網

上傳與管理:傑夫

————————————————————————————————————————


朱大可:三大救母故事:中國人該行怎樣的孝道


首部中篇小說集《字造》《神鏡》《麒麟》


朱大可:三大救母故事:中國人該行怎樣的孝道


首部長篇小說《長生弈》

朱大可:三大救母故事:中國人該行怎樣的孝道


一個東方式情愛解構文本

歡迎各位網友訂閱《文化先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