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关键小事就该从“小”做起

垃圾分类,关键小事就该从“小”做起

(日前,石景山区老山街道举行“保护地球、垃圾分类从我做起”活动。吴镝/摄)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5月1日正式施行,这几天,垃圾分类的热情已经涌动京城。线下,灯杆挑起了“垃圾也有家、分类靠大家”字样的道旗,回收车也开进了社区大门;线上,市政管委推出垃圾分类小程序,朝阳区垃圾分类动画片将登上户外电子屏,顺义推出律师解读条例的直播……即将进入强制垃圾分类时代,市民正在紧锣密鼓地备战“大考”。

从生产、消费、分解的全产业链来看,垃圾分类处在末端,看似小事一桩。通过分类储存、投放和搬运垃圾,减少垃圾排放,回收其中可利用的物质;垃圾分类的逻辑听上去也十分简明。不过,事情虽小,却彰显先进的生态理念;逻辑虽浅,却凝聚着可持续的生活智慧。削减垃圾的处置量,从源头给环卫工程减负、为城市“消化”助力,这正是美化生态、维护健康的关键之举。市民如能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也是对绿色生活方式的践行,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垃圾分类是一件关乎大民生的关键小事。

既然小事作用大,就要从小处着手,当大事来办。碍于分类意识不强烈、分类细则不清晰、分类设施不健全等原因,多年来,垃圾分类的推行不尽如人意。新版条例,从谁来分、怎么分、如何罚、谁监管等多个方面制定了具体细则,提高了垃圾分类的推广效力,弥补了垃圾分类实施时的短版。既便于市民从“小”处着手,真正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也便于监管部门于细处管理,为垃圾分类提供制度保障。作为责任主体,单位和市民要按四分法,不打折扣地落实垃圾分类;生产经营场所、公共区域要因地制宜设置分类收集容器;餐厅、旅馆则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全市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超薄塑料袋……规则越具体,越便于执行;责任越清晰,越便于监督。垃圾分类,“勿以事小而不分”,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到“小事”的关键之处,才能不折不扣地落实好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从而创造健康整洁生活环境。条例正式实施后,垃圾分类无疑将成为新常态。为了让垃圾分类更加深入人心,宣传动员必不可少,需要线上线下不断传播;寓管理于服务,更是更积极的引导。市民不懂如何分类可查小程序;希望享受上门回收服务可到客户端下单;为了实现“小手拉大手”,学校要引导中小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科学分类习惯。提高公众知晓率,所有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推广效率才能大幅提升。
以首善标准推进北京垃圾分类,体现了北京对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和落实信心。既是首善标准,就是标准更高,执行更严,治理更加精细化,能给各地垃圾分类做出表率。期待5月1日之后,垃圾分类蔚然成风,成为每一个市民自觉自愿的行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