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社会,文学史该有一部怎样的战疫纪实文学

浅谈:当代社会,文学史该有一部怎样的战疫纪实文学

相较于乱世之中求生存的烽火年代,在和平稳定的当代社会,各方面发展势头迅猛,取得了无数伟大、令国民骄傲的成绩,旧时代的文学潮流可以说几乎退潮了,伤痕文学也一度淡出了大众视野,我们似乎变得对伤痕文学有些麻木,甚至要对其“革命”,直到最近一段时间,作家方方老师的随手笔记——《方方日记》突然火遍了全网,“批判”和“伤痕文学”再次真真实实地出现在我们自认为的文明社会,掀起了一股“网络文革”之风,支持者与反对者双方各执一词,这些争论毫无意义,此文目的不在争论,而在于:如果日记无法成为这次灾难之下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那么,文学史应该留下怎样的战疫文学?

首先要明确的是:这部战疫文学的初衷。个人认为至少应当有四个部分,第一,记录天灾;第二,反思人祸;第三,吸取经验教训;第四,颂扬战疫生死线的英雄和默默奉献的平凡的人们。

毫无疑问,新冠疫情对我们来说,的的确确是天降横祸!就如同古代的鼠疫,天花等等,幸运的是我们生在科技发达的当代,有更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面对重大灾难我们也更有能力应对,目前国内疫情趋于平稳,文学应该也有了喘息的空间。那么多人的牺牲换来了战疫的初捷,难道文学不应该为后人记录下这段岁月么?《方方日记》便是最初的纯文学记录,方方老师也首当其冲被围攻谩骂、被造谣构陷。

说它是天灾,它又不像汶川大地震或者唐山大地震那样来的突然,来的猛烈,没有给人反应的时间。天灾背后抹不掉的是人祸,疫情初露锋芒,发哨人、吹哨人提醒人们注意防范,结果被训诫,被定性为造谣;某权威人士的“人不传人,可防可控”;医护被迫集体沉默失声;医护被迫暴露在仅有他们自己知道传染环境中却又无能为力,被迫无防护接诊……我不敢继续回忆了。难道这不是人祸吗?我们不该反思吗?如果没有训诫,如果及时防护,我们的英雄牺牲会不会少一些?更多无辜的牺牲会不会少一些?有英雄出现是因为灾难,我们宁可不要英雄,我们宁愿他们是回家了而不是踏上不归天路。那些整天高唱赞歌,整天英雄这英雄那的,你们有体会过英雄家属的悲痛吗?你们愿意替英雄牺牲吗?

为什么每次天灾过后,回头看时都看似可控实际超出了预期的可控?只有一点,丢失了吸取经验教训的本质。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怕的是羊死了,狼被赶走了,牢却一直是那个破牢,总有一天,狼还会回来。一年前的火灾我们失去了31位可爱的人,那不仅仅是31个人,31个英雄,那更是31个家庭!一年后的同一天同一地点同样是因为火灾,我们又失去了19位可爱的人,19个家庭!这是为什么?新冠疫情又有多少无辜牺牲?有多少本该与家人团聚却上了战场的英雄?如果不能从失败中、从逆境中真正的吸取教训,我们还会有多少牺牲?可恨的是,我们迷失在了充满赞颂的茫茫大海里,我们忘记了英雄是无辜的,我们一边让英雄为我们自己不吸取教训买单,一边赞颂他们的伟大,不可笑么?他们也有家,有父母,有孩子,他们也是人,有的甚至还没谈过恋爱,不要再让英雄为我们的错误牺牲了好么?

当然,我们不能忘记那些英雄,在尽可能的少一些英雄为人祸牺牲的同时,我们必须要感恩已经付出的。基层社区人员为了保障别人生活忙前忙后,本该在家避难的他们,成了最美的逆行者;我们在家躺着为国家做贡献时,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战疫在最前线,昼夜难眠、寝食难安;国外的同胞,在国内疫情严峻的时刻,他们四处奔波,为国内捐赠物资……

如果说日记不能代表这个特殊时期的标志,那么,我们应该合力推出真正意义上的抗疫巨著,而非在网络上讨论如何文戈武伐。这部巨著应该详实记述从疫情苗头到爆发到封城到英雄到追责,更重要的是吸取教训,让天灾中夹杂的人祸少一些,再少一些。我们不仅要详实记录前期抗疫前期以及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祸,也要记录在抗疫过程中,为追求全民族平安逆行的英雄;记录英雄,也要记录某些英雄被冷对待;记录公派英雄凯旋被夹道欢迎,也要记录个人名义逆行者默默归来;记录团聚,也要记录离别;记录赞歌,更要记录追责;记录大团体的携手并肩,更要记录小人物的点点滴滴……

题外话:我不太认同方方老师日记中提到的:“作家不一定要有对社会的责任,写作是个人的事”大概意思如此,我记不得原话了。我认为作家更应担负起作而成家的社会责任,既称为作家而不是作者,那说明社会对这个人的期望,并不是出了书写了文字就能担得起“作家”这个称呼,作家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有责任为这个社会注入正确的思想,那些动辄写上大几百万字的所谓网络小说作家,我不觉得他们可以称之为“作家”,虽然我本身学疏才浅,但依旧要说:那些人只是靠码字为生罢了。真正的作家,不是单纯的靠码字谋生,而是有一种责任在心,由心而生的文字,才是无愧于作家这个称呼的。当然,方方老师受之无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