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將軍蔡鍔

蔡鍔(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漢族,湖南寶慶(即今邵陽市)人 。近代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中華民國初年傑出軍事領袖。

蔡鍔一生中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時期在雲南領導了推翻清朝統治的新軍起義。另一件是1915年積極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維護民主共和國政體的護國軍起義。其遺著被編為《蔡松坡先生遺集》。


學生時代

護國將軍蔡鍔

蔡鍔出生地的記載(蔡松坡先生遺集)1882年12月18日(清光緒八年十一月初九)生於湖南省寶慶府(今邵陽市)一戶貧寒的裁縫家庭[4]。目前,蔡鍔出生地有兩種說法[5]:一是寶慶府邵陽縣親睦鄉蔣家衝[6](今邵陽市大祥區[7]蔡鍔鄉蔡鍔村蔡鍔故居)[8];二是寶慶府武岡州山門鎮水東大壩上(今洞口縣水東鄉楊萬村大壩組)[9]。1887年隨家人遷至武岡山門黃家橋(今洞口縣山門鎮)。幼年在私塾讀書。12歲考中秀才。16歲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師從梁啟超、譚嗣同,並受到該學堂中文總教習梁啟超的賞識,並建立起深厚的師生友誼。後入上海南洋公學(後更名為“國立交通大學”,即今天“上海交通大學”與“西安交通大學”的前身)。

1899年赴日本,就讀於東京大同高等學校、橫濱東亞商業學校。這時,中國在腐敗的清王朝統治下,山河破碎,國力孱弱,帝國主義虎視鷹瞵,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蔡鍔像許多熱血青年一樣,懷著急迫的心情,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流血救民吾輩事,千秋肝膽自輪菌”,傾吐了滿腔的愛國抱負。

1900年隨唐才常回國參加自立軍起義。失敗後改名“鍔”,立志“流血救民”。復去日本。先入成城學校,繼入陸軍士官學校,學習軍事,曾參與組織“拒俄義勇隊”。

在日本,蔡鍔一面如飢似渴地學習軍事知識,一面苦苦地思索拯救中華的途徑。1902年2月,他在梁啟超創辦的《新民叢報》上,發表了題為《軍國民篇》的文章,闡述了他的救國救民主張。他認為中國之所以“國力孱弱,生氣銷沉”,主要由於教育落後,思想陳舊,體魄羸弱,武器窳劣等原因造成的。若要改變上述弊病,必須實行“軍國民主義”。

1902年11月,蔡鍔又考入東京陸軍士官學校。他思想活躍,成績突出,與同學蔣方震、張孝準,同被稱為“中國士官三傑”。當時,他雖然熱切地希望變中國為世界第一等強國,但是還沒有確立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思想,仍然抱著從改革軍事入手,幫助清廷革除弊政,藉以實現富國強兵的理想。[10]

發動起義

1904年畢業回國,先後在湖南、廣西、雲南等省教練新軍。

1904年初,蔡鍔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歸國。先後應聘任江西隨軍學堂監督、湖南教練處幫辦、廣西新軍總參謀官兼總教練官、廣西測繪學堂堂長、廣西陸軍小學堂總辦、廣西陸軍講武堂總辦[11]等職。年輕英俊的蔡鍔,腳穿長統靴,腰挎指揮刀,每天揚鞭躍馬,威風凜凜,指揮練兵。他講解精闢,技藝嫻熟,要求嚴格,深受官兵敬佩,被讚譽為“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不久,雲貴總督李經羲聘請他到雲南擔任軍職。

護國將軍蔡鍔

蔡鍔生平(16)當時,雲南和全國一樣,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十分尖銳,以推翻清王朝為宗旨的民主革命運動正在醞釀之中。大批同盟會會員和從日本回國的思想激進的青年軍官,分佈在雲南陸軍講武堂和新軍第19鎮中。他們活動頻繁,積極策劃和組織反清革命鬥爭。蔡鍔雖未參加同盟會,卻受到日益高漲的革命形勢的影響,暗中與同盟會保持聯繫,對革命黨的活動給予同情和協助。他向同盟會員保證:一旦發生革命,一定給予“絕對同情支持。”

1911年(宣統三年)初調雲南,任新軍第十九鎮第三十七協協統。蔡鍔在就任雲南都督後,積極更新人事,革除弊政,整頓財政,裁減軍隊,興辦教育,開發實業,使雲南呈現出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

1911年10月30日(農曆九月初九),與革命黨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領導新軍響應武昌起義,蔡被推為臨時革命總司令。旋成立雲南軍政府,任都督。蔡鍔於宣統三年(1911年)二月抵達昆明,這年的農曆九月初五日武昌起義,起義成功的消息傳到雲南後的第三天,蔡秘密約集同志劉雲峰、劉存厚、唐繼堯、韓鳳樓、沈汪度、殷承瓛、雷飈、黃永社等計劃響應,預定於十二日發動,推蔡為總指揮,以新軍為骨幹。不料事機洩漏,初九日,雲貴總督署[11]的總文案熊範輿、劉顯冶把新軍不穩的消息密告李經羲和統制鍾麟同,李、鍾會商後擬下令解散新軍以杜絕亂源。10月30日(農曆九月初九)夜,蔡鍔等知道事機迫切,千鈞一髮,遂約同李根源率講武堂學生自西北攻城,蔡自己率三十七協一部分攻東南門[10],次日中午,起義軍勝利攻佔雲貴總督署。由於10月30日是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故史稱昆明辛亥起義又被稱為“重九起義”。

11月1日,大中華雲南軍都督府成立,蔡鍔被推舉為都督。數日後,雲南各府、州、縣傳檄而定,全省光復,清政府在雲南的封建統治被徹底推翻。蔡鍔在出任雲南都督期間,大力推行新政,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深受軍民愛戴,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在風雲變幻的政治舞臺上始終堅持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原則立場。

蔡鍔進京

1913年10月被袁世凱調至北京,加以籠絡與監視。蔡鍔任全國經界局督辦。他一方面領導經界局工作,另一方面仍熱心於軍事學術活動。他與蔣方震、閻錫山等11人組織軍事研究會,深入研究各種軍事學術問題。其間,他不斷上書袁世凱,為國防建設和軍隊建設獻計獻策,傾訴他希望建設一支強大武裝力量的強烈願望。然而,野心勃勃的袁世凱,不僅對蔡鍔改革軍事的熱望不予理睬,反而倒行逆施,瘋狂地進行軍事獨裁和復辟帝制活動。

袁世凱自1912年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其政治野心不斯膨脹。他殘酷鎮壓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打擊民主共和力量,同時篡改憲法,破壞責任內閣制,強化集權統治,朝著復辟帝制的道路疾進。

最初,蔡鍔對袁世凱抱有幻想,認為他“宏才偉略,群望所歸”。但是,1915年5月25日,袁世凱與日本帝國主義秘密簽訂賣國的《二十一條》,深深刺痛了蔡鍔,使他看清了袁世凱的反動面目,8月,在袁世凱的授意下,北京出現了一個打著“籌一國之治安”旗號的“籌安會”,公然為復辟帝制製造輿論。接著,各類“聯合會”、“請願團”也紛紛粉墨登場,為帝制唱讚歌。12月,袁世凱完成了復辟帝制的準備,於12日宣佈接受帝位,下令取消民國,改用洪憲年號。

護國討袁

護國將軍蔡鍔

護國軍起義形式圖袁世凱復闢帝制的活動,使蔡鍔氣憤已極,他決心以武力“為四萬萬人爭人格”。於是他表面上裝出不關心政治的樣子,常去北京八大胡同,與名妓小鳳仙廝混,以矇蔽袁世凱,暗中卻多次潛赴天津,與老師梁啟超商量討袁計劃,並初步擬定了赴雲南發動武裝起義的戰略設想。內容是:“雲南於袁氏下令稱帝后即獨立,貴州則越一月後響應,廣西則越兩月後響應,然後以雲貴之力下四川,以廣西之力下廣東,約三四個月後,可以會師湖北,底定中原”。這是個符合當時客觀實際的頗具膽識的戰略構想。

1915年11月,蔡鍔秘密離京赴津,旋以治病為名東渡日本,後經臺灣、香港、越南,於12月19日抵達昆明。在民主革命志士雲集的雲南軍隊中,從8月中旬“籌安會”成立時起,中下級軍官就積極活動,醞釀發動討袁起義。1915年9月11日以後,以唐繼堯為首的團以上軍官,又多次舉行秘密會議,確立了護國討袁的戰略決策,並著手進行戰爭準備工作。蔡鍔抵達昆明,加速了雲南反袁武裝起義的爆發。

1915年袁世凱稱帝,他由北京潛回雲南,與唐繼堯等人於12月25日宣佈雲南獨立,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蔡鍔任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唐繼堯為雲南軍政府都督,組成護國軍三個軍,分別從四川,湘西和廣西三個方向出師討袁。蔡鍔為第一軍總司令,率4個梯團(旅)約8000人入川,擬對川邊敵軍突然襲擊,出奇制勝,奪佔敘州(今宜賓)、瀘州諸要地,再北攻成都、東取重慶,爾後揮師東下,會師武漢。

四川戰役

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納溪、瀘州一帶擊敗優勢袁軍,迫袁取消帝制。袁死後蔡任四川督軍兼省長。

蔡鍔組織指揮的四川戰役,是護國軍在大洲驛休整數日,士氣復振,蔡鍔決定對敵反攻。這次反攻,無論是在制定計劃,組織協同,還是實施指揮諸方面,都有條不紊,果斷堅決,在整個護國戰爭中,堪稱精彩的一幕。3月16日,蔡鍔令右翼趙又新梯團自白節灘經雙合場進攻納溪側背,為主攻;中路顧品珍梯團一部由渠壩驛沿敘永河向納溪正面佯攻,朱德,張煦兩支隊從側翼向蘭田壩迂迴前進,阻擊瀘州援納之敵,劉存厚師進攻牛滾場,威脅江安守敵,掩護主力攻納。17日,幾路部隊同時向敵發起進攻,連戰皆捷,朱德一路甚至挺進到距瀘州僅幾公里的地方。敵人退到納溪外圍組織環形防禦。蔡鍔見各路進展緩慢,恐合江之敵抄襲後路,遂於24日令各路軍隊撤出戰鬥,退回出發地。經此一戰,敵主力“第七師將校傷亡殆盡,士兵損失過半,已無再戰能力。”

護國軍以弱於敵人的兵力,在餉彈兩缺,後方接濟時斷的情況下,與號稱精銳的北洋軍奮戰數月,雖沒有奪佔瀘州,卻牽制住了敵軍主力,阻止了敵軍的推進,有力地配合了其它方向軍隊的行動,推動了全國反帝制運動的發展壯大。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宣佈取消帝制。瀘州前線總司令張敬堯,見勝利無望,也在1916年3月31日與蔡鍔達成停戰協議。[12]

逝世時間

護國將軍蔡鍔

嶽麓山蔡鍔墓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為民國大總統,1916年7月6日任命蔡鍔為四川督軍兼省長。但是,這時蔡鍔的病情惡化,他草草處理了川省善後事宜,即於9月東渡日本治喉癌。1916年11月8日上午,終因醫治無效,病逝於日本福岡,年僅34歲。蔡鍔在遺囑中寫道:“我統率滇之護國軍第一軍在川戰陣亡及出力人員,懇飭羅佩金等核實呈請恤獎,以昭公允;鍔以短命,未能盡力為民國,應為薄葬。”

1917年4月12日,蔡鍔魂歸故里,北洋政府在長沙嶽麓山為他舉行國葬,蔡鍔也成為民國曆史上的“國葬第一人”。[13][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