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同鄉網絡的士大夫品題—魏晉司馬家族實現仕途飛躍的推進劑

關於魏晉嬗代,陳寅恪先生曾經評論說這是代表兩種截然不同文化屬性的儒家士族對法家寒族的全面開戰,最終以司馬家族建立晉朝畫上句號。晉以孝治國,然而自東漢末年‘黨錮之爭’引發的傳統意識形態的崩塌使得當時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文人士族對舊有的思想道德信仰徹底失去信心,清議之風逐漸盛行;晉朝始終沒有找到能適應當時社會現實的文化思想來統治教化民眾,加之皇權內部爭鬥不休,甚至引入野蠻的胡人勢力參與到權利爭奪之中,最終導致五胡亂華,泱泱中華自此陷入長達123年的分裂動盪。

基於同鄉網絡的士大夫品題—魏晉司馬家族實現仕途飛躍的推進劑

西晉的建立,司馬懿居功至偉,從汲汲無名的河內郡諸生到輔助曹魏歷經四朝的權臣,他如履薄冰的走了幾十年,每一步,都慎之又慎。有魏一朝,家族勢力達到頂峰的,當屬河內司馬氏。而司馬懿年輕時候之所以能夠順利進入仕途,則與當時社會盛行的士大夫互相品題、評論,有著直接的因果關係,尤其是同郡名士楊俊的推薦欣賞和認同,對於司馬懿實現入朝為官的龍門一躍,起到了推進劑一般的引導作用。

1-士大夫品題盛行

東漢實行察舉制,一個人要想做官,首先需要得到郡縣或者是有名望的人的推薦,這是必須邁過的一道坎兒。到了漢獻帝的時候,隨著清議的盛行,社會出現了處士橫議的局面,文人士族之間互相評價互相標榜成為社會的風氣。年輕的士族若是被同鄉有名望的文人領袖給予好評,那對於他們的當官之路,可謂是順水推舟。

基於同鄉網絡的士大夫品題—魏晉司馬家族實現仕途飛躍的推進劑

進入東漢以來,朝廷為官者中出自於同一郡縣、同一鄉里的人在政治上互相抱團的現象已經初現端倪。區別於傳統的因政治利益的相同而主觀性的選擇站在同一陣營,這種客觀的基於同鄉同郡關係的結合則因為其中摻雜的感情、血緣、婚配的因素,變得更加的牢靠和堅固。在封建社會時代,礙於交通條件的限制,成年男女的婚姻大事基本都是在同郡臨鄉之間完成,這種近距離的婚姻結合一方面可以方便兩個家族之間的來往,另一方面,當其中一方有相對的危險情況時,婚配的另一方,能充分的做出應對。這種同鄉同郡的關係在和平年代大家都處於同一地方時,表現的不那麼明顯;而一旦到了戰爭年代,放到全國的地理範圍來看,這種關係,就顯得尤為親密了。司馬懿和楊俊,在三國的紛亂歷史條件下,因為有著同為河內郡人的關係,走到了一起。而楊俊,在當時文人士族中,顯然是一個大V般的存在。

2-結識楊俊,名聲鵲起

楊俊,河內修武人,就是今天的新鄉獲嘉縣,距離司馬懿的老家溫縣有著一段距離,但也不算遠。少年時期的楊俊,跟隨當時的社會大儒邊讓學習經史,敏而好學,深受邊讓的欣賞和器重,成年後不久,已成為河內品評網絡中的核心人物。處於東漢末年戰亂年代的他,一方面想要在治學上有所建樹,另一方面,看到整個社會籠罩在戰爭的陰霾之下,民生凋敝,經濟破敗,鄉村男丁寥寥,又激起了他心中深埋已久的出仕做官、匡扶天下的使命感。適逢司空曹操廣尋人才,求賢若渴,被徵辟為曲梁縣長,一年之後,調往許都任丞相掾屬。司馬懿遇到楊俊,就是後者在許都任職的這段時間。

基於同鄉網絡的士大夫品題—魏晉司馬家族實現仕途飛躍的推進劑

丞相掾屬,是曹操在自己的府邸設置的官職,由曹操親自任命和調遣,相當於現在集團公司里老板助理或者秘書之類的文職人員。在楊俊徵調入許都之前,司馬朗,也就是司馬懿的大哥,已經在司空府入職,任主簿,與楊修一起共事。同是在司空府主事,這一來二去之間,司馬朗便和楊俊認識了。對於司馬朗的才華,楊俊曾不止一次的在眾人面前誇讚,而一次偶然的機會當他見到司馬懿時,交流片刻,便驚呼‘此非常之人也’,此時的司馬懿,年方十六七。得益於楊俊的高度讚揚評價,司馬懿的名聲自此鵲起,遠播河內。

3-崔琰賞識,入職丞相府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徹底擊敗袁氏,統一河北。此前,曹操早已聽聞袁紹軍中有一名士,世人喚之‘崔公’,是當時天下文人的楷模。待曹操大軍行進至鄴城城門之內時,官渡之戰後仍然追隨袁紹之子袁尚的河北文武群臣,此刻正恭敬的站在城門之下,等候著曹軍接管,崔琰就在其中。黑雲低垂,空氣壓抑,意氣風發的曹操騎著高頭大馬,率軍浩浩蕩蕩進入城內。到群臣面前時,曹操下馬步行,快步走到崔琰面前,好像是許久未見的老友一般。之後,曹操任命崔琰為別駕從事,跟隨曹返回許都,輔佐曹操,掌管選舉之事,全面住持朝中大小官吏的選拔、考核及升遷。

基於同鄉網絡的士大夫品題—魏晉司馬家族實現仕途飛躍的推進劑

來到許都的崔琰因為司馬朗的關係認識了司馬懿,和楊俊一樣,崔琰對司馬懿的才能極為欣賞,認為其文韜武略皆在兄長司馬朗之上。《三國志》記載:始琰與司馬朗善,晉宣王方壯,琰謂朗曰:“子之弟,聰哲明允,剛斷英跱,殆非子之所及也。”這段評價,表現了崔琰對司馬懿的高度褒獎,也因為此,司馬懿在全國文人士族之中的地位,有了顯著的提高,從居於一隅的河內郡,走到了全國的舞臺中央。

司馬懿被曹操徵辟,是被動的,可在當時的情況來看,也是唯一的正確選擇。三國的戰亂年代,雄踞一方的霸主對氏族出身的人才需求是空前的。一則,人才的彙集是擴充自己實力、對抗其他兩方勢力的根基;再則,任命氏族出身的人才為官,對於拉攏其被背後積蓄百年的氏族乃至豪族力量,有著一箭雙鵰的作用。河內司馬氏,自秦末以來,一直是河內郡的名門大族,曹操對其家族的拉攏,可謂不遺餘力。

基於同鄉網絡的士大夫品題—魏晉司馬家族實現仕途飛躍的推進劑

建安六年(201年),聽聞司馬懿名聲的司空曹操,派人去請司馬懿到司空府任職,此時的司馬仲達,深知漢朝國祚衰微,不想為曹操做事,以自己患有風弊病為由,婉拒了曹操的徵辟。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時隔七年之後,司馬懿的名聲早已傳遍全國,而曹操,再一次發出強行徵辟司馬懿的命令,揚言若不為自己所用,便殺之。最終,在崔琰的規勸之下,加之對司馬家族前途命運的考量,司馬懿出仕,任丞相府文學掾,在漢末風雲詭譎之際,開始了長達40年的官宦生涯。

可以說,司馬懿仕途的開始及後期的升遷,正是基於漢末同鄉同郡之間士族名人的互相品評、互相提攜,為其名聲在全國範圍的傳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早期受惠於同鄉人際關係的司馬氏家族,在後來的政權體系中,步步為營,以郡鄉為基礎,全面拓寬了自己的家族網絡,實現了在曹魏政治中的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