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屏邊:山綠果香日子甜

人勤春來早。鼠年春節剛過,雲南屏邊苗族自治縣玉屏鎮卡口村村民羅福文就到自家的荔枝地裡忙碌起來,早出晚歸給荔枝疏花、施肥,精心管理。隨著天氣回暖,萬物復甦,山坡上滿眼新綠,孕育著蓬勃的朝氣和豐收的希望。

  “我家這片荔枝是2014年種的,一共有6畝,從2018年起,荔枝開始陸續掛果,價錢高的時候可以賣到二十塊錢一公斤,低的時候也能賣到十四五塊。有這片果樹在,年年都有收入,生活就有依靠了嘛!”

  羅福文一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他自己身帶殘疾,致富缺少門路,日子過得很艱難。近年來,屏邊縣大力發展妃子笑荔枝種植,因為海拔、氣候等優勢,卡口村建起了荔枝示範基地。

  在基地的示範帶動下,羅福文勤學苦幹,通過種植荔枝摘掉了貧困戶帽子。2018年被評為雲南省光榮脫貧戶,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典型。

  在屏邊,通過荔枝產業實現脫貧致富的村寨有很多。灣塘鄉沿溪村委會,家家有荔枝,戶戶有果樹,村裡新房一排排,舊貌換新顏;五家村委會,通過種植荔枝富起來的鄉親們騎上了“荔枝摩托”,開上了“荔枝車”,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寬廣。

  屏邊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最大的特色是綠色,最大的優勢是生態。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屏邊縣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緊盯增加農民錢袋子,將培育壯大農業產業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特別是貧困戶收入的重要舉措來抓,依靠科技、精心培育、突出特色、創立品牌,實現了從“輸血扶貧”向“造血扶貧”的轉變。

  立足屏邊山區立體小氣候特點,突出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屏邊將“十百千”工程作為產業發展的重頭戲來抓。

  “十百千”工程規劃在海拔800米以下熱區大力發展屏邊荔枝10萬畝,在海拔800米-1400米大力發展枇杷產業10萬畝,在海拔1200米以上大力發展獼猴桃產業10萬畝。在不同的海拔佈局不同的產業,做強做優農特產品,屏邊縣將“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差異劣勢變成了立體優勢。短短几年間,荔枝、枇杷、獼猴桃三大產業強勢推進,逐漸成為推得開、叫得響、賣得好的特色農產品,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

  “好生態、好水果”。7月下旬,是屏邊獼猴桃成熟的季節。屏邊獼猴桃優先上市、品質上乘、可溶性固形物達20%以上,平均單果重80克左右,其肉質鮮嫩、香甜清爽、果味濃郁,2017年獲第十三屆中國昆明國際農業博覽會優質農產品金獎以及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參展農產品金獎。這些優越表現使得屏邊獼猴桃具有不可複製的“獼人魅力”,在市場上備受青睞,成為屏邊群眾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山坡披綠裝,群眾奔小康”,玉屏鎮平田村委會張樹雲一家,因女兒發生意外致貧,正當一家人感到無助的時候,村裡啟動退耕還林發展枇杷種植。張樹雲第一個報名,在自家的8畝山地種上了枇杷,在林下還套種了生薑、胡椒,以此來以短養長,增加收入。

  “現在國家政策好,產業扶持力度大,不但有產業補助,還可以免費學習技術。”張樹雲說,通過產業扶持,他家的收入增加了;通過易地搬遷,他家住進了新居;通過勤勞的雙手,他家實現了脫貧摘帽。

  如今,他們一家人住在兩層的磚混小樓裡,電視、冰箱、洗衣機一應俱全,日子越過越紅火。

  鞏固提升杉木、榿木、香蕉、砂仁、草果和林下中草藥建設,屏邊縣傾力打造“百萬畝綠色產業”,傳統的林業及林下產業、新興的中草藥種植等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好項目。

  在白河鎮桐子村委會,村民楊開祥通過林下種植砂仁,一年的收入就有20萬元。“實現精準扶貧,必須跳出傳統套路,發展特色產業。”白河鎮黨委書記熊海先介紹說,白河鎮在脫貧攻堅中精準發力,以農民為主體,通過政策扶持、資金補助、技術培訓、小額信貸等措施,全力推進全鎮產業快速穩步發展,使貧困戶能夠把產業壯大,達到了扶持一戶、脫貧一戶、致富一戶的扶貧效果。2019年,屏邊縣砂仁種植84911畝,掛果52558畝,總產值上億元,覆蓋全縣53個村委會,帶動6000多戶農戶增收致富。

  和平鎮白鴿村委會地處高海拔地區,長期以來,當地農戶經濟收入主要靠發展傳統的玉米等農作物種植,週期長,產量小,收入低。依託豐富的森林資源,當地積極引進龍頭企業,流轉土地1700餘畝,建成白芨、重樓、黃精種植示範基地500餘畝,帶動農戶發展白芨種植200戶,每年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6000餘人次,支付務工農民酬勞200餘萬元。

  白鴿村委會山腳村建檔立卡戶羅發祥一家,因缺技術導致貧困,2016年到紅河草木生物有限公司參與管理中草藥種植基地後,不僅每月有4000元務工收入,而且還學到了藥材種植技術,自家也種植了11畝白芨。“這些白芨三四年就可以買,一畝產量3噸左右,到時候公司以每公斤20元保底回收。”說起未來的發展,羅發祥充滿了信心。

  隨著農業產業的不斷髮展推進,產業增收的成效逐年顯現,苗嶺大地綠浪翻滾,各村各寨呈現出產業興旺的良好局面。

  2017年至2019年,屏邊縣共投入產業發展資金3.1247億元,在政策、資金、苗木、技術、銷售等全方面搞好服務,解決貧困戶後顧之憂。截至2019年底,累計發展荔枝6.6萬畝、獼猴桃6.3萬畝、枇杷7.7萬畝、香蕉11.9萬畝、杉木83萬畝、榿木22萬畝、草果和藥材10萬畝。全縣完成產業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18041戶73093人。

  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屏邊各族群眾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經濟狀況和精神面貌都得到了跨越式發展和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