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考了3次,鄉試17年才中舉人,為何康有為的仕途如此艱難?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

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遊存叟、天遊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派的代表人物。

秀才考了3次,鄉試17年才中舉人,為何康有為的仕途如此艱難?

康有為的仕途可謂是十分艱辛,康有為出生於官僚家庭,所以從小便是“廕生”即先人當過大官,後人能夠以秀才的身份參加鄉試,他從光緒二年考,沒有中,一直到光緒是十八年,他都35歲了,還是沒有中舉人。有人說康某人命途多蹇,還有人說廣東的“南闈(江南的鄉試)”歷來就難,比如洪秀全,考了14年都沒中,才起義謀反的。可是康有為31歲的時候跑到北京去,依然沒中舉(順天鄉試為北闈)。

為何康有為的科舉之路如此艱辛?

康有為出名甚早,他所帶的學生都有很多先於他中舉,比如梁啟超,梁啟超11歲考中秀才,17歲考中舉人,可謂少年天才,春風得意,讓康聖人好生羨慕。可是這時的康有為依然是個秀才,遠不及他的學生。梁啟超中舉後,進京到處揄揚他老師的“公羊學”,這就讓康有為更加出名了大學士潘祖蔭、翁同龢都十分欣賞康有為。

秀才考了3次,鄉試17年才中舉人,為何康有為的仕途如此艱難?

有欣賞他的當然就有厭惡他的,這其中最大的一個反對派當屬大學士徐桐了。

徐桐在北京可是出了名的頑固,京師的人都稱他為“徐老道”。這個“徐老道“平生最恨洋鬼子了,可偏偏家就住在東交民巷附近,天天看著洋鬼子進進出出,卻又無可奈何,只好在門上貼一副對聯:望洋興嘆,與鬼為鄰。說直白點,徐老道就是一個”腐儒“盲目的排斥外國文化。

秀才考了3次,鄉試17年才中舉人,為何康有為的仕途如此艱難?

而正巧,康有為的”公羊“學說就推翻了以前很多封建保守的儒家思想,這就惹得徐桐十分厭惡,動不動就說:”什麼公羊母羊,都是擾亂天下之學,康祖詒這種人,就不能讓他出頭”。所以每次朝廷放了廣東主考,他都要當面叮嚀,千萬不能讓康祖詒中舉呀,萬一要是中了,也要把他卷子抽掉換掉,所以這麼一來,康有為考了十多年,還真沒中過。

考官疏忽,康大人榜上提名

1893年,康有為再次參加鄉試,廣東主考放了顧漁和吳鬱生兩位大人,臨走前徐老道可是千叮嚀萬囑咐,不能讓康有為中舉,兩位大人也都記在心上。

考完以後開始判卷,因為一份卷子是副主考吳鬱生考中的,他覺得如此好的文采,非“掄元”不可。可是按照慣例,“掄元”的卷子只能從主考的卷子裡面選,副主考只能選二、四、六......名。所以顧漁非常不樂意讓這份卷子排第一。

最後他們決定,先給他個第六名,為什麼只給第六名呢?因為鄉試規定,寫榜的時候,先空著前五名,從第六名寫起。寫完餘下的,再由第零五名倒填到第一名,稱為“五經魁”。這第六名呢。就被稱為”開榜“。

秀才考了3次,鄉試17年才中舉人,為何康有為的仕途如此艱難?

可到了最後,兩人因為生氣,誰也不跟誰說話,到了半夜放榜的時候,誰都沒想到拆開第六名卷子的密封,一唱名:“第六名舉人康祖詒,南海縣廕生!”這一下考官心中大驚,想要挽回,也都為時已晚,康祖詒的名字早就一個傳一個,飛到外院去了,外面的報子,早就飛奔出門,上馬加鞭,直奔南海康府領賞去了。

以上來自與野史記載,真假與否難以辯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