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楚之盟:战争外交都是为政治服务的,达成政治目的才是最终目标

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强大起来,对于北方有所企图,于是不断对郑国进行攻伐,这威胁到了中原各国的利益。在中原各国的眼里,楚国地处南方,属于蛮夷之地,和他们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对抗楚国所带来的巨大威胁,以中原各国任何一国之力,都难以达成目的,因此作为春秋首霸的齐桓公责无旁贷的担当起了盟主之位,组织了中原各国的力量,对抗楚国的威胁,同时提高自己的声望。

齐楚之盟:战争外交都是为政治服务的,达成政治目的才是最终目标

对于战争这件事,对于全人类来讲都是灾难,无论用什么理由来美化它,都无法掩盖会造成大量无辜生命的逝去的事实,同时会对那些侥幸生还的人,造成的无法挽回的精神上的巨大伤害。这个道理古人也是懂得的,能够谈的来的就不用去战斗,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全胜之谋。

伐蔡震楚:讨伐弱小的蔡国,是为了给楚国点颜色看看。

齐桓公并没有贸然和楚国开战,因为战争是需要成本的,齐国和楚国开战,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结束的,恐怕会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而且齐国和楚国并不比邻,齐国真正的目的是让楚国放弃北侵的念头,明确北方的中原之地是自己的势力范围,让楚国守住自己的本分,不要有非分之想,大家都相安无事岂不更好。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左传·僖公四年》

齐楚之盟:战争外交都是为政治服务的,达成政治目的才是最终目标

齐桓公选择的第一个进攻目标是蔡国,攻击蔡国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蔡国和楚国交好,征伐蔡国就是向楚国示威,当然蔡国本来和齐国关系很好,蔡侯的妹妹蔡姬还许配给了齐桓公,但问题就出在齐桓公和蔡姬的夫妻矛盾上;第二是因为蔡姬的缘故,蔡姬是蔡侯的妹妹,齐桓公的妻子,因为戏弄齐桓公被齐桓公送回了蔡国,这让蔡侯很没有面子,于是他开始和楚国交好,这种行为叫脚踩两只船,或者说吃里扒外,齐桓公当然不能接受。可以说蔡国和齐国之间,既有私仇又有国恨,当然你说齐桓公心胸狭窄也行,说他处心积虑想打击蔡国也行。蔡国蔡国是小国,怎么是齐桓公所率领的诸侯联军的对手呢?蔡国溃败了,这个时候齐桓公把矛头指向了真正的目标楚国。

伐楚的理由:两个牵强附会的理由,一个据理力争的楚使。

楚成王还不想和齐国发生正面冲突,因此他派出使者来进行外交交涉。楚国使者对齐桓公说:“你们齐国在北面称王,我们楚国在南面称霸,我们进井水不犯河水,今天你们齐国统领诸侯联军的部队不辞劳苦,远道而来攻伐楚国,这是什么缘故?”楚国使者绝口不提楚国侵略郑国的问题,而是说齐国讨伐楚国是师出无名,真是好说辞!

楚子使与师言日:“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左传·僖公四年》

齐楚之盟:战争外交都是为政治服务的,达成政治目的才是最终目标

齐桓公没有说话,因为讨伐蔡国确实可以说出理由,自己讨伐楚国确实师出无名。看到齐桓公语塞,管仲忙把话接了过来,他对楚国使者说:“从前召康公给予了齐国先君权力,可以征讨那些不服从周天子命令的诸侯,用来维护周天子的权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们齐国东南西北都可以去讨伐,你们楚国也不例外。这次我们出兵讨伐,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你们楚国不向周王室缴纳祭祀,导致周王室缺少祭祀的物资,我们特地替周王室来催讨;第二件是周昭王南巡,但是没有返回,因此我们来查问这件事!”

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候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 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齐楚之盟:战争外交都是为政治服务的,达成政治目的才是最终目标

管仲的这番说辞,颇有无理辩三分之意,他说的理由牵强,并不能站住脚。供奉祭祀这种事情,很多诸侯国都不按规定缴纳,并不只是楚国一家。至于周昭王,确实是在伐楚时去世的,楚国和诸侯们都心知肚明,但一直没有追究,原因大家都清楚,周王室已经衰微,没人愿意为周天子出这个头。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左传·僖公四年》

齐楚之盟:战争外交都是为政治服务的,达成政治目的才是最终目标

楚国使者说:“贡品没有缴纳,是我们国君的错误,我们怎么敢不缴纳呢?至于周昭王的死,你们自己去水边问问吧!”于是齐国的部队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齐桓公与屈完:骄纵不拘的春秋霸主,不卑不亢的楚国大夫。

问题没解决,大家还不能达成共识,齐楚大战一触即发。但是毕竟大家都不想贸然行动,能够靠外交手段解决,就尽量不付诸于武力才好。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左传·僖公四年》

到了夏天的时候,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出使齐军,齐国的部队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这个地方。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左传·僖公四年》

齐楚之盟:战争外交都是为政治服务的,达成政治目的才是最终目标

齐桓公命令部队摆好阵势,准备给楚国使者一个下马威,杀一杀楚国的锐气。他和楚国使者屈完一起乘上马车,共同检阅齐国的威武之师,目的就是立威。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左传·僖公四年》

齐楚之盟:战争外交都是为政治服务的,达成政治目的才是最终目标

齐桓公说:“诸侯们一起来,并不是我有多了不起,而是看在先君的面子上,我们都不打了,大家都和睦相处,怎么样?”屈完说:“您真这么想就太好了,我们国君也会感激您的恩德,这也正是我们楚国国君所希望的事情。”齐桓公本来就不打算伐楚,只要楚国让步不继续北进,大家相安无事不是很好吗?屈完奉国君的使命而来,也是要化解这次危机,如此一来,大家的目的都达到了,岂不是皆大欢喜。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僖公四年》

齐楚之盟:战争外交都是为政治服务的,达成政治目的才是最终目标

齐桓公有点飘飘然了,他禁不住说道:“这样的部队,有谁能抵抗呢?这样的部队去攻城,有什么样的城池都可以攻克!”齐桓公霸主的骄纵之情,已经写在了他的脸上,流露于他的话语之中了。

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左传·僖公四年》

屈完不卑不亢,他说:“如果你用德行去安抚诸侯,有那个敢不听从你的安排呢?如果用武力的话,楚国用方城山为城池,以汉水为护城河,那么你就算有再多的部队,也没有什么用处!”

于是屈完代表楚国和齐国签订了盟约,这样一来,楚国解除了危机,齐国也达到了目的,大家各取所需,各有所得。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外交是达成政治目的的手段,发动战争,从来都不是最佳选择,而是最坏的打算而已。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