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導致已經勝利的十字軍最終還是走向了失敗的結局?

是什麼原因導致已經勝利的十字軍最終還是走向了失敗的結局?

聯軍都佩戴著十字標記(象徵著十字架)

公元1204年,持續了三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以拉丁帝國的建立而宣告了停止。發動東征的教皇英諾森三世,本想借助十字軍的力量奪回前兩次東征活動都未能收復的耶路撒冷地區,但沒想到第四次東征會產生如此嚴重的後果,那就是十字軍襲擊並洗劫了同為基督教世界的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

是什麼原因導致已經勝利的十字軍最終還是走向了失敗的結局?

發動第四、第五次十字軍東征的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

君士坦丁堡在十字軍的攻擊下共淪陷了兩次,雖然第一次是為了幫助拜占庭帝國儲君復位,但第二次卻是徹徹底底的侵略戰爭。攻入君士坦丁堡的十字軍對其進行了長達三天三夜的殘忍屠殺和瘋狂劫掠,這讓當時身處羅馬的教皇英諾森三世都感到不寒而慄。為了阻止十字軍的暴行,英諾森三世不斷向前線施加宗教壓力,但卻沒有取得一點成效。

在此之後,十字軍的名聲徹底被敗壞了。先前的十字軍在出徵時都一直打出維護基督教的旗號,而君士坦丁堡的淪陷意味著十字軍的真實面目完全暴露了出來。為了恢復十字軍在東西方各國心目中的形象,同時也為了收回耶路撒冷,英諾森三世再次掀起了第五次十字軍東征的序幕。

是什麼原因導致已經勝利的十字軍最終還是走向了失敗的結局?

西方在2011年發行的紀念第五次十字軍東征的紀念幣

絕大多數封建領主拒絕教皇的徵召,第五次十字軍東征險些胎死腹中

在討論十字軍第五次東征之前,讓我們來梳理一下前四次東征都有哪些歐洲國家參與其中: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絕大多數的西歐國家都組建了十字軍;而到了第二次東征時,許多歐洲國家已經對東征一事不再感興趣,只有英國、法國、神聖羅馬帝國三國為主的十字軍投入到了這次戰爭之中,而且英國十字軍並未真正抵達前線戰場,而是在行軍的途中跑去幫助葡萄牙人建立葡萄牙王國了。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法國依舊身處其中,並聯合了神聖羅馬帝國和英國一同參戰。不過由於腓特烈一世的突然死去,神聖羅馬帝國的十字軍還並未與敵人進行決戰就四散而去了。不久,法國十字軍也在腓力二世的率領下脫離了戰場,只剩下英國國王理查一世率領英國十字軍孤軍奮戰。

到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英國和神聖羅馬帝國也拒絕參與其中,只剩下了法國人孤軍奮戰。然而法國人也並沒有真正前往耶路撒冷,而是被威尼斯人所利用,做下了洗劫君士坦丁堡這一震驚基督教世界的醜聞。

是什麼原因導致已經勝利的十字軍最終還是走向了失敗的結局?

洗劫了君士坦丁堡的十字軍騎兵

公元1215年,教皇英諾森三世再次號召歐洲封建領主們組建十字軍,但先前參與到東征活動中來的封建君主們紛紛拒絕了他的徵召,就連一向和羅馬教廷關係良好的神聖羅馬帝國和法國也不願意再組建十字軍了。其原因在於,神聖羅馬帝國已經看不到東征能夠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利益,至少短時間內如此。而法國則正處於內亂之中,在此之前,一個被羅馬教廷看做異端學說的阿爾比派滲透進了法國南部。

是什麼原因導致已經勝利的十字軍最終還是走向了失敗的結局?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前,基督教國家在東方的勢力分佈圖

在公元1209年時,法國國王就在教皇的授意下組建了十字軍,一心進攻阿爾比派教徒所佔領的法國南部城市。雙方之間纏鬥多年,一直到公元1229年才迎來轉折點,而這一教派則在14世紀才漸漸淡出歷史舞臺。對於此教派的教義,筆者在此不做過多贅述,需要提到的一點就是,阿爾比派也同屬於基督教,所以這是基督教世界之間的內部鬥爭。

沒有了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的參與,英諾森三世倍感沮喪,看上去第五次十字軍東征應當無法發動了。不過,此時的匈牙利國王安德魯二世倒是接受了教皇的徵召,不過安德魯二世也並非心甘情願的參與其中。

是什麼原因導致已經勝利的十字軍最終還是走向了失敗的結局?

匈牙利王國地理位置圖

僅僅憑藉匈牙利王國的實力還不足以組建規模龐大的十字軍,於是教皇和安德魯二世二人又拉攏了波西米亞人(其居住區在如今捷克共和國的領土內),第五次十字軍東征這才拉開了序幕。英國約克大學政治哲學碩士Mark Cartwright(馬克·卡特賴特)在《Fifth Crusade》

一文中提到了這次東征的最終戰略目的:

"The Fifth Crusade (1217-1221 CE) was called by Pope Innocent III (r. 1198-1216 CE)with the objective, like previous crusades, of recapturing Jerusalem from Muslim control; only this time the strategy was to weaken the enemy by first attacking Muslim-held cities in North Africa and Egypt, then controlled by the Ayyubid dynasty (1174-1250 CE)."

(譯文:第五次十字軍東征(公元前1217-1221年)是由教皇英諾森三世(公元前1198-1216年)發起的,其目的與以往的十字軍東征一樣,是要將耶路撒冷從穆斯林的控制下奪回;只是這一次,戰略計劃是先進攻北非和埃及穆斯林控制的城市,然後控制阿尤布王朝(公元前1174-1250年),以此削弱敵人。)

是什麼原因導致已經勝利的十字軍最終還是走向了失敗的結局?

全副武裝的十字軍

不難發現,經歷過前四次十字軍東征後,就連最積極的神聖羅馬帝國和英國都不願意再投身於其中了。其他的歐洲封建領主雖然並沒有參與第二至第四次東征活動中來,但都聽說了十字軍在東方所遭遇的劫難,不免都會對此有著些許恐懼心理。

尤其是當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十字軍違背道義洗劫了君士坦丁堡之後,更多的封建領主開始懷疑他們是否真的是為了所謂的正義而戰。一旦他們選擇加入第五場東征,那麼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都會將他們看做是那一支殘暴不仁,對君士坦丁堡進行了三天三夜滅絕人性的屠殺活動軍隊的繼承人。從道德這一方面來看,沒有人接受徵召是意料之中的事。

是什麼原因導致已經勝利的十字軍最終還是走向了失敗的結局?

影視劇中的君士坦丁堡

首戰告捷,但因後勤補給不足及攻城器械的缺乏只好放棄東征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所帶來的嚴重後果讓教皇英諾森三世反省了很久,為了避免這次再出現相似情況,英諾森三世選擇派出宗教勢力代表來監視這支軍隊,避免十字軍再次走上歧途。

當然,教皇是不可能和十字軍一同出征的。通常情況下,教皇不得離開羅馬教廷,否則宗教世界將出現嚴重的混亂。但是為了體現出對此次東征的重視性,教皇派遣了加爾瓦尼大主教一同隨行,並宣佈授予他臨機專斷之權,可以代為行使教皇的權力。對此,Elizabeth、Edward and Thomas(伊麗莎白、愛德華和托馬斯)在《God's War: A New History of the Crusades》(《上帝的戰爭:十字軍東征的新歷史》)一書認為正是教皇將權力下放的這一行為,才導致最後東征失敗的結局發生:

" The scope of papal centralization grated with the complexity of its own devolved operation, producing damaging and potentially fatal political weakness. In the very size and ambition of the project lay the seeds of its failure."

(譯文:教皇中央集權的範圍隨著其自身權力下放操作的複雜性而擴大,產生了具有破壞性和潛在致命性的政治弱點。這個項目的規模和雄心壯志為它的失敗埋下了種子。)

是什麼原因導致已經勝利的十字軍最終還是走向了失敗的結局?

紅衣主教的服飾

與此同時,教皇還以羅馬教廷的名義嚴重警告了威尼斯人,要求他們禁止再做出利用十字軍來滿足自身利益的任何舉動。雖然此時羅馬教廷的地位因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有所下降,但依然是全歐洲最具有影響力的一股勢力,依然可以通過宗教的力量來迫使威尼斯人不再做出任何出格的事情。

是什麼原因導致已經勝利的十字軍最終還是走向了失敗的結局?

威尼斯共和國地理位置圖

不久,十字軍抵達了耶路撒冷王國的首都阿克城(在如今以色列境內)。與此同時,十字軍王國安條克公國的武裝力量也來到此地與其匯合。這是自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以來,第二次有多方勢力聯合參與,並共同商討作戰計劃、共同行動的十字軍東征活動。在此之前,西歐的封建領主們絕大多數都是各自為戰,即便是在合兵一處之後也不能達成有效的配合。在第三次東征活動中,法國國王腓力二世一怒之下率兵回國就是最好的證明。

很快,十字軍就來到了埃及阿尤布王朝所屬的重要要塞貝特賽達。穆斯林守軍在看到十字軍到來後竟然選擇放棄要塞的防禦優勢,準備攔截行動遲緩的十字軍轉而與其進行野戰,但是在嚴陣以待的十字軍遠射部隊與人肉盾牆從容不迫的還擊下,反而遭到了重創,眼看形勢不妙只好躲回城中堅守待援,這就是本次出征的首戰,顯然首戰勝利了。

十字軍原本有希望繼續享受勝利戰果,但是情報與後勤的失誤:此行並未攜帶大型攻城器具,還是葬送了本次野戰的勝利果實;十字軍想要就地取材打造攻城器械,可是長期的戰爭讓巴勒巴勒斯坦地區的樹木資源變得匱乏,樹木的數量已經不足以支撐龐大的建造需求,所以想要攻城只能從後方運輸攻城器械。這一工作的緩慢加上長期的集中安營紮寨,軍營中出現了傳染病,負責領導十字軍的安德魯二世也不幸感染。在對形勢進行深度分析後,安德魯二世選擇見好就收,放棄這次東征活動選擇退回匈牙利。第五次東征的第一階段也就就這樣草草結束了。

是什麼原因導致已經勝利的十字軍最終還是走向了失敗的結局?

匈牙利王國國王安德魯二世

從上述資料不難發現,這次十字軍東征是與先前的幾次東征活動有著很大的不同。

  • 首先這次東征非常有組織性,各路封建領主都願意集合在一起共同商討進攻的戰略戰術,並且願意接受匈牙利國王安德魯二世的領導。這就使整個十字軍聯軍都一直處於一個非常有序的環境中內,非常有利於作戰和保持戰鬥力,穆斯林軍隊在首戰就被十字軍所擊退就是最好的證明。
  • 然而十字軍卻並沒有針對落後的情報系統與後勤做出改善,戰前竟然沒有情報向十字軍報告這一地區沒有足夠的木材來打造攻城器械。這絕非是十字軍未能想到這次東征將會用到攻城器具,而是徹徹底底的情報工作沒有做到位,萬人規模十字軍就這樣白白從歐洲跑到了中東地區,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說,還給士氣造成了較為嚴重的打擊。

十字軍再次集結,但在主教的錯誤指揮下慘遭失敗

按理來說,第五次十字軍東征這就應當算作結束了。但是教皇對此卻並不甘心,他無法接受這種無功而返的現實。可惜的是,教皇英諾森三世不久就去世了,他再也沒能看到耶路撒冷重回基督教徒的懷抱。

幾天後,英諾森三世的繼承者洪諾留三世當選為新任教皇,並承繼了英諾森三世的遺志,號召歐洲各國再次拼湊十字軍進攻東方。此時的神聖羅馬帝國出人意料的接受了徵召,並與法國十字軍一同集結前往意大利半島進行戰前準備。湘潭大學的俞傑和尚菁在《十字軍東征與意大利海洋商業城市的興起》一文中提到了為何十字軍選擇在意大利半島集結的理由:

"處在地中海東西的交匯處並且三面臨海的地理位置,又北倚阿爾卑斯山,意大利的交通要道優勢十分凸顯。優良的自然條件必然有益於掌握連接歐亞非的地中海貿易···意大利的城市出於為自身謀取利益而出動艦隊幫助十字軍。這不僅可以收取一部分較高額的護航費用,還為它們自身爭取到了在十字軍新佔地區居住、通商的權利。"

在這場東征活動中,荷蘭伯爵威廉提出要放棄先前十字軍穩步推進的做法,而是要奇襲埃及首都開羅。一旦開羅被十字軍所佔領,那麼周邊的穆斯林部隊(包括駐守耶路撒冷的穆斯林部隊)都將望風而降,而十字軍也可以在埃及扶持起基督教政權。

有趣的是,十字軍為了彌補兵力不足的短板,選擇與自己糾纏了將近一個世紀的塞爾柱突厥人為盟友。在塞爾柱帝國分裂之後,塞爾柱突厥人建立起許多割據政權,羅姆蘇丹國就是其中之一。對於塞爾柱突厥人來說,埃及阿尤布王朝的不斷擴張也讓他們倍感壓力,所以應允十字軍的要求,從北方向埃及的幾個主要城市發起進攻,以此策應十字軍的進攻活動。

是什麼原因導致已經勝利的十字軍最終還是走向了失敗的結局?

羅姆蘇丹國疆域圖

公元1218年5月,十字軍的艦隊闖入尼羅河,直奔開羅而去。埃及人根本沒有想到十字軍會採取這種戰術突襲其後方,所以只能選擇在河道內鑿沉船隻,以阻礙十字軍前行的腳步。至此,雙方進入了對峙的局面。

是什麼原因導致已經勝利的十字軍最終還是走向了失敗的結局?

從水路進攻的十字軍

與此同時,埃及內部正在醞釀一場政變,與十字軍對峙的埃及軍隊也陷入混亂之中。在十字軍獲得這一消息後立刻發動了全面進攻,一舉擊潰了埃及正面防守部隊。

再者埃及人已經無心與十字軍糾纏耶路撒冷的歸屬問題,只想儘快言和。埃及人承諾,願意將耶路撒冷歸還給基督教國家,穆斯林軍隊也將在不久之後全面撤出此地,而十字軍也要離開埃及領土。然而教皇所派來的大主教卻要求十字軍必須奪取開羅,這就使此後的幾次和談都以失敗告終。公元1221年,留在埃及的十字軍被集結完畢的埃及軍隊所包圍,並殲滅了其絕大部分,領導十字軍作戰的耶路撒冷王國國王也因此被俘,第五次十字軍東征自此宣告徹底失敗了。

實際上在埃及人第一次向十字軍請求停戰之時開始,十字軍中有許多人就已經不願意再將這場東征進行下去了。與此同時,十字軍的同盟羅姆蘇丹國也已經撤出了埃及領土,在他們看來,十字軍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沒有必要再多消耗一兵一卒。而一部分十字軍也拒絕接受主教的命令,已經啟程返回歐洲。在這種背景下,十字軍內部已經出現了瓦解的現象,而主教卻還要執意發動征服埃及的戰爭,就註定最終會以失敗的結局收場。

是什麼原因導致已經勝利的十字軍最終還是走向了失敗的結局?

正在攻城的十字軍將士

結語

我們可以發現,第五次十字軍東征與第二、第三、第四次東征都是截然不同的,而且這次東征也終於達到了基督教世界組建十字軍的根本目的。雖然第一階段的十字軍在意識到無法繼續前進後選擇了撤退,但第二階段前往東方的十字軍卻完成了作戰任務。第二階段派出的十字軍之所以能夠攻入開羅附近地區,主要是因為戰前做了充足的準備,且採取了較為創新的戰術,再加上埃及內部爆發了較為嚴重的內亂,這才能夠逼迫埃及人求和。

在埃及人承諾將耶路撒冷歸還給基督教世界後,十字軍的任務就已經宣告完成了。但教皇所派出的特派使者卻並不滿足於此,認為既然已經兵臨開羅城下,那麼就要徹底將其攻陷並永絕後患。

主教的邏輯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埃及人的求和本就是暫時性的妥協,雙方一定還會為耶路撒冷的歸屬權而再度爆發較大規模的戰爭。但是主教卻錯誤地估計了當前形勢,認為十字軍依然掌握著當前局勢的主動權,選擇性忽略了十字軍的盟友已經撤離了戰場的情報,也無視十字軍內部的混亂和分化。在一部分將士返回歐洲後,留下來的十字軍將士更是無心戀戰,而他們也從最初的自願東征變成了受主教脅迫而東征,這又如何能夠不敗呢?


參考文獻:

1.《Fifth Crusade》,Mark Cartwright著

2.《God's War: A New History of the Crusades》,Elizabeth、Edward 、Thomas著

3.《十字軍東征與意大利海洋商業城市的興起》,俞傑、尚菁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