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鐵不停的鍛打最後會剩什麼?

神馬筆良


鐵的鍛打,用專業術語來說叫做

鍛造,是材料成型中的一種常見的成型方式。鍛造的過程,宏觀角度來看是尺寸形成的過程,微觀角度來看是內部微結構組織優化的過程。下面,我就簡單介紹下什麼是鍛造、鍛造的力學原理、金屬的微觀結構、鍛造之後的產物,以及絕對高壓下鐵的變化。

1、什麼是鍛造

鍛造是依靠外力,將高溫金屬胚體進行優化的過程。在外力施加的過程中,高溫金屬會產生塑性變形(不可恢復的變形),通過這種變形,來調節外形尺寸。同時,由於巨大的外力,也讓高溫金屬內部結構更加緊密,整體上提升金屬材料的力學性能。

未經鍛造之前,金屬通常會進行加熱,以便獲得較好的鍛造性能。生產出來的普通金屬,內部必定含有大量的微小的空隙,如下圖。有些空襲內部可能還有一些雜質。高溫過後,內部的空隙會變得更加圓滑,內含的雜質也會高溫後變成渣渣。

此時,利用機械外力鍛打金屬表面,內部的空隙就會在擠壓的作用下,逐漸閉合。由於溫度依然較高,閉合以後,並不是形成一個界面,而是互相融合,空隙消失。當然,內部空隙完全消失,這是不可能的。

2、鍛造的力學原理

鍛造通常需要加熱金屬。實際上,按照溫度劃分,鍛造分熱鍛(>800°)、溫鍛(>300°, <800°)、冷鍛(室溫)三種,溫度對金屬的力學性能影響非常顯著,如下圖。

圖中可見,隨著溫度的升高,曲線整體上呈下降趨勢,即力學整體性能在下降。一些力學指標,如屈服極限、強度極限都在往下降(變小),承載能力隨溫度升高而下降。在高溫狀態下,儘管各項力學指標都變小了,但是對鍛造來講卻是個好事。這就意味著,可以用更小的力,來改變金屬的形狀尺寸了。所以,高溫鍛造比低溫要容易些。

3、金屬的微觀結構

前面,我們看到了放大鏡下的金屬微觀結構。實際上,金屬的微觀結構有很多種類型,不同的溫度範圍內,就呈現不同的微觀結構,從而反應在力學性能上。

上圖為鐵的金相圖,橫座標是碳含量,縱座標是溫度。可以看到,圖中分了幾個區,不同的區對應不同的金相組織。如:奧氏體、鐵素體、珠光體等。在鍛造的過程中,加熱到不同的溫度,其內部金相組織就會發生相應變化。

上圖為40Cr的金相圖,從中可以難道一些組織結構:奧氏體晶粒邊界的回火索氏體。值得說明的是,金相組織的形成是熱處理的結果,包括淬火、回火等等,不同的溫度下,形成不同的金相組織,從而具備不同的力學性能。

4、鍛造產物

從上面的分析知道,鍛造是依靠外力擠壓金屬,它並不會改變金屬本身。在人力可及的外力下,鐵的本質不會發生改變,甚至連微觀的金相組織也不會發生改變。但是,由於內部結構更加緊密,鍛造後的金屬通常具有更加優越的力學性能。所以,鍛造一般用於承載能力要求較高的結構成型上。

5、絕對外力下鐵的變化

這要從鐵的晶體結構說起。鐵的晶體結構主要有三種,分別是α-Fe、γ-Fe、δ-Fe。下圖為面心立方的鐵晶體結構,是γ-Fe。三種晶體結構跟溫度息息相關,所以也是上面不同金相結構的原因。圖中,原子與原子的力是電磁力,本質上與金屬收到的外力是同一種力。由於原子之間的斥力,在人力可及的範圍內,很難將這原子間的距離縮短。假設存在這樣的絕對外力,但是又不會破壞鐵的原子結構,那麼鐵原子就是一個挨著一個,緊密排列在一起,我們可以認為他是一種新的金相,但是

原子不變的話,依然還是鐵

當絕對外力繼續變大,鐵原子都無法保存其完整性,那麼此時就不是鐵了。鐵原子靠的太近,外層電子就可能會被臨近的鐵捕捉,此時應該稱之為“鐵離子”。甚至,更近一步,原子核也破碎了,這時候就完全不能稱為鐵了。

6、總結

鍛造是金屬常見的一種成型方式,通過鍛造可以消除一部分內部的微小空隙,提升整體的力學性能。但是,人力可及的鍛造條件下,鐵還是鐵。

我是王小胖,專注日常生活現像的力作解釋,歡迎關注。


力學Nerd王小胖


鐵越鍛打的次數多,氧化越多,最後只剩氧化皮了。在爐中冶煉,最後碳不斷減少,可以煉成鋼。


雕刻時光AAA


將鐵不停地鍛打,最後剩的還是鐵。

打鐵是古代遺留至今的加工製造鐵器的方法,以前用這種方法生產鐵質兵器和農具,是古代軍事和農工生產的重要環節,如今,更多的是把它應用在製作日常生活所需的炊具、茶具、農具和工藝品等。

打鐵師傅在打製時,都要對鐵器進行加溫、鍛打和淬火3個過程。其中加溫是把鐵原料放在大火上猛燒,增加鐵器原料的內能。鍛打是把燒紅的原料用硬物不停的敲打,通過物理做功再次增加原料內能,使之發生形變,直至達到目標形狀。淬火是把鍛打完畢的鐵器,迅速浸入冷卻介質中,提高製品的硬度和耐磨性。



鐵器在鍛打過程中,由於瞬間的高溫,使其中的碳等雜質發生氧化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其他一些氧化物,在反覆敲打時可以有效分離出去,從而消除原鐵中的雜質,這也是越鍛打原料就會越少的原因。但是,鍛打後要想擁有硬度強的鐵器,還必須有一定的碳含量,否則硬度也會打折扣,這也是為什麼鍛打鐵器要掌握好火候的原因,古代的干將、莫邪都是這方面的典範。另外,通過鍛打,可以使鐵原料中的原子晶格變得更加緊密,成品也就越來越結實。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我不是專家,也不去研究鐵有什麼成分 ,但是我知道鐵匠在打鐵的時候 ,鐵會不斷的降溫 ,這時候就打不動了,需要送爐內再加溫 ,然後接著打,每燒打一次 ,鐵就會爆一層皮,就是鐵渣滓,鐵就會小一圈,如果反覆燒打 ,這塊鐵就會變成一堆渣滓,就是這個結果。


鴻雁b


將鐵不停地打只是發生了物理變形。不會對材質造成什麼影響?只不過改變了它的形狀。但是鋼鐵有疲勞。不停的打可能會斷裂。但不會對鐵本質產生變化。





農村鐵人


不知道你不停的鍛打是燒紅的鐵還是冷冰冰的鐵[可愛]

鍛打的過程就是鐵不斷的把鐵裡面的雜質析出的過程,這個雜質通常是氣泡和碳,所以要求質地緻密的件都要通過鍛壓機反覆捶打,就題主問的問題,最後得到的就是熟鐵,一種含碳量很少的鐵,又叫軟鐵。


觀上靈雲


最後打沒了。因為鍛造溫度是800℃到1180℃,溫度降低到800℃就要再次加熱,溫度降低很快,低於800℃奧氏體大量轉變成馬氏體將難以鍛打,每次普通爐火加熱氧化燒損5%,中頻加熱燒損2%。現代鍛造工藝不允許重複加熱超過3次,鋼材過燒材質會變化。


癩團


鐵鏽


雨初更寒


很多人都說什麼百鍊成鋼,嚴格來說是扯淡的。鋼鐵不停的鍛打會逐漸流失碳元素,最後成為鐵,而鐵不斷鍛打也還是鐵。所謂百鍊成鋼主要是把含碳量高的生鐵鍛打析出碳元素成為剛性與韌性平衡的鋼鐵,如果再往下鍛打會變成鐵。


科技九一哥


老鐵匠說鐵,鐵礦石十焦炭十石灰石進入高爐中後在兩千多度高下鐵礦石中的氧被焦炭燃燒時產生的一氧化碳急烈的奪去,變成二氧化碳氣體排放,鐵礦石失去氧後變成鐵和碳的化合物鐵水,鐵水出爐後,一是送至鑄鐵機,冷後就是生鐵。二是被送入煉鋼爐用氧氣吹煉,燒掉多餘的碳,就變成鋼水,澆入鋼模中變成鋼錠,經過軋機,軋製成各型鋼材,而石灰石及他灰份在高溫下變成爐渣,出高爐後遇水暴裂成水渣,可用作生產水泥。

如果將鋼材不斷的燒紅了鍛打,就會燒一次脫一層皮(氧化鐵)中藥叫鐵落,最終就變成氧化鐵皮了。

鍛造工藝中,有一種叫"冷打成鋼”的工藝,如鍛打刀劍成型後,經過熱處理(淬火)後,把工件放在鐵釺上用鐵錘冷打,使工件的金相組織更緊密,經這樣"千錘百煉"後,刀劍刃口更鋒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