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傈僳族,一个跟着音乐就能跳起来的民族

傈僳族的服饰,从头到脚串了很多五彩的珠子,姑娘们跳起舞来裙摆蹁跹,彩珠飞扬……张小倩、吉小英、吉雪丽、吉雪燕、兰小翠,几个10几岁的傈僳族小姑娘,在葫芦苼的节奏下整齐地跳了起来,群山环绕,流云浮光,空气中有一种不可言状的美。

舞蹈或许是傈僳族根植于血脉的遗传基因,所以姑娘们自豪地说,他们从小都会跳,舞蹈的天赋是与生俱来,在寨子里,不管大人们跳什么舞蹈,只要看一遍就会跳了。

傈僳族的舞蹈基础的也许只有一种,但是姑娘们凭着感觉,跟着音乐能自己编出几十种跳法。真应了那句话,傈僳族是跟着音乐就能跳起来的民族

大山里的傈僳族,一个跟着音乐就能跳起来的民族

融洽

大山里的傈僳族,一个跟着音乐就能跳起来的民族

▲德昌县宽裕镇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德昌县宽裕镇,这里分布着一个少有的民族傈僳族,除了山上散居的五户,其余的十八户就集中住在山下的寨子里,一路相隔的是汉族的村子。

据说当年下山的时候,是政府出资帮助盖的房子,汉人们就把自己的田地拿出一部分给傈僳族,所以这么多年山下的汉族和傈僳族相处得还是很融洽的。

渐渐的汉人们也知道了,傈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在德昌县的这个寨子居住的傈僳族算是很少了。村民们大概知道这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流传自己的文字。

大山里的傈僳族,一个跟着音乐就能跳起来的民族

▲傈僳族姑娘

寨子里的傈僳族大多数是内部通婚,但是也愿意女儿嫁给汉族,只是汉族的女儿大多不愿意嫁给傈僳族的小伙子,主要的原因除了习惯的问题,可能还是因为看得见的贫困。

沉浸

大山里的傈僳族,一个跟着音乐就能跳起来的民族

▲傈僳族的寨子

八月的雨季,进入傈僳族的寨子,偶尔会看见直接坐在地上,或者靠在墙上玩手机的少年,大人们基本上都下地或者上山干活去了,种玉米和洋芋,再去摘青椒,山上的核桃和板栗也很多。

靠山吃山,寨里的男人们也会从事药材生意,所以傈僳族的孩子们认识很多种山上的药材。

到下午五六点忙完后,大家常会聚在寨子里的空地上唱歌跳舞。遇到寨子里办喜事嫁女儿,那可以说是傈僳族最热闹的时候,他们也会邀请汉族一起喝酒唱歌跳舞。据说,这个时候也是最体现傈僳族的民族特点,平时羞涩的男孩子们也会热情地跳起来,整个寨子就沉浸在音乐和舞蹈的世界里。

大山里的傈僳族,一个跟着音乐就能跳起来的民族

▲傈僳族的小孩子也是能歌善舞

吉从芬家从山上搬下来也有3年了,在山上他们一家大概住了30年,从穿着上看,似乎渐渐被汉化,唯一能代表傈僳族身份的,是大家都喜欢出门挎着的一个彩色的手工包。

吉从芬说傈僳族的姑娘从小受影响,针线活都是一把好手。

归属

大山里的傈僳族,一个跟着音乐就能跳起来的民族

▲美丽的傈僳族

吉从芬的这个包也是她自己纯手工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做好的,花纹和用料都比较考究,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装东西的实用性。所以这个包男女都喜欢出门挎着,更重要的是,很多傈僳族平时虽然穿的是汉族的衣服,但是这个包,却是傈僳族的典型标志。

只有在重要的节日和村子里办喜事的时候,傈僳族才会穿起自己特别的服饰跳舞庆祝。

傈僳族的服饰也是纯手工的,姑娘们的彩色百褶裙,是买来彩色绸布后,用线缝起来,再包好用开水烫出来的,至于衣服上的彩饰更是讲究。寨子里的人说一套这样的衣服在市面上的售价是三千多。

大山里的傈僳族,一个跟着音乐就能跳起来的民族

▲84岁的傈僳族婆婆

84岁的傈僳族婆婆,平时就喜欢穿着自己民族的服饰,不用怎么劳动,晚年的时候,这种服饰对她来说,也许是对这个民族最朴素的认同和归属感。

雾气氤氲,笙乐悠扬,大凉山里的傈僳族,神秘也耐人解读。

大山里的傈僳族,一个跟着音乐就能跳起来的民族

▲ 傈僳族婆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