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這兩個字是公平的,不對任何人青睞,在他的面前眾生平等

創業這兩個字是公平的,不對任何人青睞,在他的面前眾生平等,公平的讓你沒有辦法像小時候考試的時候作弊,公平的讓你沒有辦法逃避所有面對的一切事情。唯有突破自身方可成功,這是一個硬性條件。

其實開個網吧的想法,在我大學期間就有了。不過那時候能上網的地方很少, 更多的是所謂的“電腦遊戲廳”。在97年至98年期間,學校周邊很火。 那時候流行打“紅色警戒”、“三角洲部隊”、“沙丘”等局域網聯網對戰遊戲。平均收費大概是3塊至4塊一小時, 通宵包夜15塊。感覺利潤還

創業這兩個字是公平的,不對任何人青睞,在他的面前眾生平等

99年互聯網在二三線城市出現,我所在的地方,像前邊我提到的老L,也開了一個網吧。由於當時運營商的費用很貴,如果要上網的話,基本上是收8塊錢一個小時。我記得當時普遍是33.6K的“貓”,打開網頁,起碼要等30秒。而後來有了ADSL,那種速度帶來的快感,是現在開10M的光纖看電影是體會不到的。

創業這兩個字是公平的,不對任何人青睞,在他的面前眾生平等

一方面是出對於計算機的熱愛,另一方面是“感覺”網吧很賺錢,於是我在父母的幫助下,又找親戚湊了15萬塊錢,在2000年年底,在我所在的城市的一所高校對面,開了一個網吧,離老L的網吧,大概幾百米遠。

當時懂計算機的人很人,包括賣電腦的也不多,於是從拼裝機器、安裝調試系統、到組網布線,基本上是我一個人摸索著完成。我的網吧面積不大,只有30多個平方,湊合著有20臺機器。我和退休在家的母親,另外還請了一箇中專畢業的年輕人,我們三個輪流著上班。那時候還沒有什麼自動收費系統,全是靠手工登記在本子上記時,像美萍、萬象這些都是後來才有的。其實在當時開網吧,是一件很煩人的事情。經常會遇到硬件與操作系統、操作系統與軟件不兼容的問題,有時也會遇到病毒的攻擊,還有各種不停的軟硬件升級。。。。。顧客當然也很麻煩,那時候很多人連開機都不會,打字更是一竅不通。。。。。總之,間斷的,不停就有人找這樣那樣的問題。。。。。輸入法調不出來要叫你解決,鍵盤壞了要讓你更換,遊戲不會玩要讓你教。。。。起早貪黑,各種心累。隨著會上網、會玩遊戲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不斷就有人看好這個項目。到我2004年年底轉讓網吧為止,我們那條街上就開了十多家網吧。後來開的網吧,一家比一家規模大,動輒就是百十臺機器,裝修也豪華,環境也舒適。相比之下,我的網吧就越來越沒有競爭力。最高峰的時候,我的網吧也才25臺機器。而同行的競爭,相互殺價,從最初的8塊一小時,降到4塊一小時,後來又降到2塊一小時,甚至有的會員價,降到了1塊5。而且網吧,是一個硬件週期性換代很快的行業。我不知道現在的網吧是怎樣的,在那時,基本上每隔一年要更新換代一次像主板、顯卡、內存、硬盤這些硬件,至於顯示器,有時候可以湊合,但當同行的顯示器都換成大純平的了,你的顯示器還是球面的,你作何感想?總之,賺來的錢,又需要不斷的投入。。。做幾年之後,你自己都覺得這是一個無底洞了。而能做得不錯的網吧,是那些資金實力雄厚,地段好,規模大的網吧。否則,像我那樣的小網吧,很難生存。在政策方面,也對網吧逐漸規範。網吧作為新行的行業,政府幾乎是放任發展。除了工商、稅務之外,最開始也沒有其他更多的部門監管。在2002年的時候,北京發生了一起轟動全國的事件。一家叫“藍極速”的網吧,因為顧客與服務員發生糾紛,一個未成年人在網吧內縱火,造成25人死亡。 再加上網吧的客源大多數是年輕人,特別是網吧影響了很多未成年人的學習。從2002年開始,政府對網吧的監管力度就越來越大了。文化、公安、消防紛紛介入管理,各種法律法規開始對網吧加以限制。。。。。。

終於,我在2004年底,實在受不了這種行業的心累,把網吧轉讓出去了。 算了一下賬,開業四年,除了收回成本之外,連同轉讓費5萬元,一共賺了10萬塊回來。基本上,小有贏利。

如果說第一個項目,我對創業的概念是處於懵懵懂懂的狀態的話,那麼第二個開網吧的項目,至少讓我嚐到了一些創業的甜頭。雖然在當時賺得不多,但每天能看到多多少少的進賬,心裡還是有很多的成就感。而且在當時,我認為積累知識比賺錢更重要,在計算機和網絡的技術,我已經達到了中級水平,自己能獨立開發C、C++、ASP、PHP等程序,而且拿到了自考計算機本科的學位。有得必有失,正因為我只是在技術上鑽研,而缺乏對營銷、管理以及一些商業運作的系統學習,所以網吧的經營一直不好不壞。不過,或許我也受到了父母的影響,在某些時候,也能找到一些看上去不起眼的用戶需求。

先聊一聊我的父母年輕的時候的創業故事。

我的父母也是非常勤奮而且喜歡做事的人。80年代,我的父親在當地的一個部隊裡任職,我的母親在一所幼兒園當老師。88年的時候,受到當時下海經商大潮的影響,我母親就停薪留職,在外邊開了一個餐館。四五張桌子,賣點家常炒菜之類。除了依靠我父親的關係,有時候會給餐館帶來一些客源之外,餐館主要還是依靠我母親掌廚的手藝取勝的。

我母親是一個要強的女人,一個人把我從小帶大,炒菜的手藝相當不錯。我們餐館在市中區的一條街上,那條街陸續開了四家炒菜館。但唯獨我們那家,天天生意火爆。我母親早年跟著一位特級廚師學過一段時間手藝,而且服務態度也非常好。我們請了兩個員工,都是我母親的遠親的孩子。

由於我母親特別強勢,在管理上也很注重細節,所以一些餐館存在的成本控制、菜品控制、後勤採買、服務質量等問題都沒出現過。一個小餐館,除了味道好,要選擇在人流量比較多的地方之外,加工速度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小餐館形成不了規模效應,就特別講究翻檯率,炒菜速度慢了,顧客就容易流失。我很佩服我母親在灶臺上,和員工一道,如同流水線上的工人一樣,幾分鐘一道菜,洗、淘、切、炒。

創業這兩個字是公平的,不對任何人青睞,在他的面前眾生平等

創業這兩個字是公平的,不對任何人青睞,在他的面前眾生平等

就這樣幹了一年,我們家賺了5萬塊錢。80年代5萬塊錢是什麼概念?我記得當時早上一碗米線也才1毛線一碗。我們家,在當時算是正宗的“萬元戶”了。這時候不知道是因為政策的原因,還是因為我母親單位那些老人的嫉妒,就提出“共產黨員不準出來停薪留職”。

當時,我母親面臨幾個選擇:要麼辭職不幹,專職開餐館;要麼回原單位,把餐館轉讓出去。而我當時才12歲,也正是調皮的時候。我母親幹了一年,也覺得很累,照顧不了家庭(我父親也經常回不了家,在外面搞演習)。不過當時我父親又提了另一個方案,把現在的餐館交給她的那兩個員工打理,自己噹噹老闆就好。

而這時候,我母親自身的一些缺點也暴露出來了,以前的很多優點,在某些方面又成了缺點。首先,她很自信,自信到無法相信其他人能代替她的工作,事事都想要親力親為;其次,她很強勢,強勢到不能很好地與員工進行溝通和交流,基本上其他人的意見,她是聽不進去的,在管理方法上,簡單粗暴。正因為是家族式企業,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緊密聯繫不是建立在良好的協作溝通上的,而是建立在血緣關係上的。

後來我也在反思這個現象:為什麼她作為個體的創業者比較成功,但卻一直沒能走向管理崗位,甚至把餐館不斷做大做強,這些都與上述的性格缺陷有關。當然,他們那個年代的人,接受的教育也不多,時代和地域的限制,也沒讓她接受更先進的經驗。

現代企業,講究的是分工協作。分工才能產生更高的效率。一個人能力再強,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不管是精力還是能力都有很大的侷限。而良好的協調能力,往往是企業管理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如何將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人像泥團一樣和在一起,形成更大的能量,這是非常考驗管理水平的一件事情。總之,最後她認為,除了她沒人能把那個餐館經營好,於是也就放棄了這個創業的機會,回到原單位上班。80年代末我母親的創業經歷,至今都讓她引以為豪。而以她的認知水平,並沒有從中總結更多的經驗和教訓。她始終認為一個人只要能力強,敢拼敢闖就可以成功。這也為他們後來的創業失敗埋下了伏筆。1993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第二年,全國掀起下海經商創業高潮。而同年,軍隊開始裁員,我父親轉業回到地方,在當地政府一個部門擔任了副職。80年代末他們還算成功的開餐館的事情,始終讓他們不能忘懷。那時候我父親才40出頭,我母親還不到40,都是屬於可以折騰的年紀。回到了地方,我父親也認識了不少的朋友,其中有一個我稱為Y叔的人,是我母親的老鄉,他在老家做了幾年的餐飲行業,也有不少的經驗。在中國,特別講究政商關係(當然,在國外也存在這種現象),Y叔和我父親結交,估計也是希望能在當地多交一個政界的朋友,在生意上提供幫助。雖然這是一個基本的心理特徵,但並不意味著政商結合就意味著一定是權利與利益的勾結。中國最樸素的思想就是:多個朋友多條路。由於Y叔在老家餐飲方面作得比較成功,而且也希望有一定關係的朋友來照顧生意,很自然地就邀請了我父母入股,在當地開一家餐廳。在之前,Y叔在全國各地考察了一番,覺應該開一家有特色的餐廳,避免與其他的川菜館雷同。於是他決定把全國各地有名的小吃匯聚到這個餐廳,取名為“集萃園”。這次創業投資額不大,我們家和Y叔總共投資了30萬,我家投10萬,由Y叔控股並全權進行管理。這次他們創業,總算有了一個合夥人。而這個合夥人Y叔,不管是能力上,還是合作意識上,都還很不錯。但是,他們從一開始,就忽略了一點,這個項目本身的風險。很多第一次吃川菜的朋友,都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那就是川菜口味特別重,講究麻辣鮮香,油特別重。特別是廣東來的朋友,大多吃的清淡口味,講究營養,吃到川菜就十分不習慣。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地域特色?道理很簡單,四川大多數地區氣候都比較陰冷潮溼,即使是夏天都難有乾爽的天氣。而且四川不像北方,北方雖冷,但有暖氣,四川到了陰冷的冬天,就只能靠自己了。而像辣椒、花椒、胡椒、辣油這些重口味的調料,與菜餚相伴之後,人吃下去,就直冒汗,故有驅寒除溼一說。

創業這兩個字是公平的,不對任何人青睞,在他的面前眾生平等

因此,在四川以及重慶一帶,最火的川菜館,就是火鍋,其次才是炒菜。而炒菜裡賣得好的,就是以川南一帶,特辣、特香為主的爆炒,腰花、肥腸、毛肚、水煮肉片。。。。。。等等,香辣得讓人直流口水。當然,最近這十多年,很多人也意識到養身的重要性,四川也引進了不少的外省清淡口味的菜品。不過,這些菜品更多的是出現在高檔餐飲的桌面上,一則形色俱人佳,很上檔次;二則對注重養身的,有一定消費能力的中老年人士也有吸引力。但普通老百姓更多的,還是選擇口味相對重的餐飲。但Y叔的“創新”菜品是什麼樣的鬼?全國各地的小吃。什麼雲南的油炸蚱蜢,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陝西的麵皮,傣族竹筒飯,成都的龍抄手,浙江的八寶飯,廣東的蒸腸粉。。。。。等等。總之,一桌標準,十多二十道不同風味的特色小吃。

做過餐飲的朋友看到這裡,應該會明白為什麼做這樣的餐廳會存在較大的風險。首先,他們的目標人群定位存在較大的問題。如果是針對普通消費人群,這種類型的菜系,並不真正適合大多數四川人的口味;如果是針對高檔消費人群,那麼你的裝修、管理必須上更高的檔次,實際上只是一箇中檔餐廳的規模和水平,而這些所謂的“小吃”本身,又不是高檔菜品;如果是針對年輕人消費居多的快餐市場,這些品類多樣而複雜的菜品,又不符合快速出菜的要求。其次,多樣的菜品,增大了管理難度和人工成本,很難實現品控和準標化。這些小吃選自全國各地,而要做出相對正宗的口味,對廚師的水平要求特別高。多的不說,一個廚師至少應該掌握三至四樣針對這些小吃的紅案或白案才能拿得出手,否則這麼多的菜品,要請多少人才能做得下來?並且原材料的採購上,也是十分複雜。當地的供應鏈體系,並沒有一些外省小吃的原料,配送起來成本很高。

為什麼這十多年火鍋能夠走出西南,走向全國市場。很大程度是因為火鍋料很容易實現標準化。就以我們當地的火鍋店為例,很多火鍋店加盟的是重慶某某品牌,當天早上重慶總店發料,中午就可以營業,連調味的主廚都不需要,甚至連菜品都有人專門配送,最多請幾個墩子工和服務員。

所謂的精益創業,講究的是對某一點上發力,尋求單點突破。當年“凡客”的老總陳年,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在所謂的“鼎盛時期”,品類擴張不斷,以至於後來居然生產了凡客牌拖把、電飯煲之類,SKU(庫存量單位),居然達到了1.2萬。難怪雷軍到陳年那裡參觀,說了一句話:這簡直是個雜貨鋪。

所以,Y叔的這個項目,一開始就註定了要失敗。

但在初期,這些問題被一些表象所掩蓋了。才開業的時候,Y叔通過當地一些朋友,包括我父親的一些關係支持下,帶來了不少的客源。做餐飲一般都是這樣,新店開張,三三兩兩都不斷有朋友來捧場。並且這種集全中國知名的特色小吃於一體的餐廳,在當地甚至四川聞所未聞,許多顧客是抱好奇心前來試一試的(沒有競爭對手)。於是,在一年之內,我們的餐廳生意還算不錯,很快就把成本收回來了。

這種短暫的成功,掩蓋了項目本身的缺陷,以至於Y叔和我父母,準備謀求更大的發展。Y叔雄心壯志的認為,這種特色小吃證明在四川相當有市場,我們應該沿著長江沿岸一路開下去。我父母也十分贊同。由於我父親老家在重慶,大多數親戚朋友的關係也都在政界,於是他們決定首選重慶作為第二戰場。至於管理人員,他們也想得很簡單,找一些還沒有找到工作的親戚朋友就行了。1995年3月,剛過年不久,我們在重慶的新店經過短短兩個月的裝修、員工招募培訓就開張了。和老店一樣,一開始也是顧客雲集,車水馬龍,很是火爆。但不到半年,管理上出現的漏洞,就越來越大。在老店,有Y叔親自坐陣,供應鏈的控制、菜品的控制、服務質量的控制,還算得心應手。而新店呢,大多數管理人員根本不俱相應的行業經驗。這個項目本身,正如我前面說的,對管理的要求非常高。搞餐飲很注重現場管理,大老闆不在的時候,一些廚師和員工就會偷懶,甚至會浪費原料或者在採買上吃錢。而我們的管理人員,既缺乏相應的行業經驗,又沒有把控局出的能力和魄力,所以很多時候,要由Y叔和我父親電話上遙控指揮。由於溝通困難,為了加強管理,Y叔和我父親,不得不抽時間往返於老店和新店。而當時交通也不發達,從老店所在地到重慶坐車都要八九個小時。我印象中,每到週五,我父親就和Y叔兩人,就輪流坐著長途客車屁顛屁顛的往重慶跑。再加之這種菜品系列的新鮮勁一過,回頭客就越來越少了,特別是像重慶這種特別重口味的城市。半年之後,服務質量的下降、品菜的新鮮勁一過,新店的生意就越來越差了。Y叔和我父親明白是管理上出了問題,但他們沒有想過,是這個項目本身的操作難度太大了。換人換人,不停的換人,但也無濟於事。生意始終無法扭轉。不得已,新店只好關門歇業,店面轉讓。最後算了一下賬,新店在不到一年,淨虧30萬。

而老店的生意也不容樂觀。就像新店一樣,朋友三四,看在面子上照顧生意,可以一二再,但時間長了,還是要市場說話。凡是不符合市場規律的生意,除非是真正的權錢交易,最終還是要失敗。1996年6月,在我高考前,老店關門,整個項目虧了40萬。我家在經濟上也大傷元氣,Y叔也只好遠走山東,在朋友幫助下做其他餐飲去了。

整個過程中都是想脫離苦海,想成功的創業,也在2002年迎來了春天,

創業這兩個字是公平的,不對任何人青睞,在他的面前眾生平等

下一章 我們在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