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李戴”也能成事?

01

羅永浩直播口誤事件

“張冠李戴”也能成事?|爭議營銷爆紅的底層邏輯

4月1日晚,骨灰級網紅羅永浩,開啟了直播帶貨的首秀,傳言60萬一個坑位,20坑位全滿,仍有許多商家等著排隊。

就是這樣一個昂貴的直播新手,在職業生涯的第一天,就發生了口誤。

羅永浩在介紹產品時,把“極米”投影儀,說成“堅果”投影儀,然後又在直播間非常誠懇地道歉認錯。

這次事件製造了很好的話題,一下引起了熱議,登上熱搜。

同時,老羅的這個“失誤”也得到了大部分網友的諒解,也有網友調侃到:本來不知道的品牌,現在一下記住了。

“張冠李戴”也能成事?|爭議營銷爆紅的底層邏輯

當然,也並非所有人都喜歡他,大多數被引入的流量都是看熱鬧的和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微博底下的負面評價也數不勝數。

正是這種正負評價,製造了極大的熱點。由此稱之為爭議營銷

不管是老羅有意而為之的“營銷事件”,還是對老東家執念所致的“無心插柳”,不可避免的是,這提供給廣大直播網紅一個很好的學習案例。

但是誰又能鋌而走險地去用“犯錯”來製造爭議呢?

本文將為你解讀爭議營銷背後的底層邏輯,然後提供3個方法,提升自己在職場中的影響力。

“張冠李戴”也能成事?|爭議營銷爆紅的底層邏輯

02

什麼是爭議營銷 ?

所謂爭議營銷,即是指利用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引起廣泛傳播,最終達到營銷的目的。

2019年11月13日,微信朋友圈出現英菲尼迪的廣告片,可仔細一看,投放公司名卻是奧迪。

事後,騰訊廣告發佈道歉信,並在第一時間進行內部排查處理。


雖然錯誤得以糾正,但是“失誤”本身引起的輿論熱議,再加上廣大網友和汽車友商的推波助瀾,使得這次事件成為了現象級傳播。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現在再看羅永浩直播“口誤”,網友各種“神助攻”,使得“極米”投影儀因禍得福。

至於老羅真是大智若愚,還是懷舊情深,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張冠李戴”也能成事?|爭議營銷爆紅的底層邏輯

03

為什麼爭議性事件會產生營銷價值?

01 引發討論,廣為傳播

營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傳播。

信息的全面擴散才給了個人或品牌更好的曝光機會,被大眾所關注。

比起負面信息,人們更害怕的是被遺忘。這也是為什麼娛樂圈常常有小明星,為了獲得關注,不惜製造衝突,成為焦點中心。

爭議性事件被廣為傳播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它製造了矛盾,引發討論。

一個事件越是有極大反差,越是容易讓人忍不住插一嘴,想要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甚至和網友們來一場文字版的“奇葩說”。

而一個小的“失誤”背後,更容易讓人起疑,為什麼犯了不該犯的“錯”?

不管是何種理由,只要一個具備爭議性的話題出現,更多的討論將接踵而至。猶如向湖面中央扔入一顆石子,泛起的漣漪,迅速擴散開來。

“張冠李戴”也能成事?|爭議營銷爆紅的底層邏輯

02 製造情緒,刻骨銘心

營銷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被人們記住。

那如何才能被人們所記住呢?

就是讓他們印象深刻,甚至刻骨銘心。

當他們在看到同類產品的時候,潛意識的第一聯想者,就是與你的品牌或產品相關。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的心理學家Keith Payne,他和同事發現,情緒記憶是最難刻意忘掉的,尤其當這種記憶源於視覺線索。

情緒記憶是最讓人難以忘懷的,這也是為什麼失戀的痛苦回憶往往令人更加深刻。

而爭議性事件發生時,人們只要參與爭論,就會產生正反兩方情緒的不合,這種情緒衝突造成的記憶,將會異常深刻,無意識當中,被人們所記住。

現在是圖文視頻的時代,幾乎所有的傳播,都與視覺線索緊密掛扣。

“張冠李戴”也能成事?|爭議營銷爆紅的底層邏輯

04

如何運用“爭議營銷”擴大自己的職場影響力?

利用“爭議營銷”擴大自己影響力?我沒聽錯吧?!

對!你沒有聽錯。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去故意“犯錯”來獲得關注度。而是解讀“爭議營銷”裡的底層邏輯,來達到影響力傳播的目的。

“爭議營銷”的底層邏輯,滿足3個核心元素:曝光、名人、爭議。

  • 沒有曝光,事件只會被淹沒,毫無傳播可言。
  • 如果你不是名人,沒人會在意你的好或壞。
  • 當大家都開始談論你的時候,不管好的壞的,那就說明你在他們心目中的分量越來越重了。

人們即便八卦或抹黑,也不會浪費時間在那些無足輕重的人身上。

“張冠李戴”也能成事?|爭議營銷爆紅的底層邏輯

那清楚了這三元素,我們就來學習一下提升影響力的方法:

01 積極主動,你要成為那條鯰魚

大家知道,在職場中,大多數人都是懶散的,尤其是資歷年長卻業績平平的老員工,在擁擠的格子間裡抱成一團,猶如集裝箱裡的沙丁魚一般。

而這個時候,你需要發揮一下“鯰魚效應”。

什麼是“鯰魚效應”?

挪威人愛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後,如果能讓他活著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

但是,由於沙丁魚生性懶惰,不愛運動,返航的路途又很長,因此捕撈到的沙丁魚往往一回到碼頭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

只有一位漁民的沙丁魚總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賺的錢也比別人的多。該漁民嚴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後,人們才打開他的魚槽,發現只不過是多了一條鯰魚。

原來鯰魚以魚為主要食物,裝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就會四處遊動,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已分子後,也會緊張起來,加速遊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活著回到港口。這就是所謂的“

鯰魚效應”。

“張冠李戴”也能成事?|爭議營銷爆紅的底層邏輯

後來“鯰魚效應”也經常被用於管理之中。比如,公司採取末尾淘汰制度,明明沒有編制,卻還持續招聘應屆生進入部門任職。這些都是為了製造“鯰魚效應”。

但是如果你自己去做那條“鯰魚”,那麼你就會是最受關注的那一個,甚至不少人會感覺“怕”你。

“怕”不是壞事,它可以幫助你樹立職場早期的威信。

而你要去做那條“鯰魚”,你必須更努力的打磨自己的工作技能,必須要做出一定的成績。

你需要用“鯰魚”的身份來提醒你自己,你一定能夠影響他人。

這時候有人會說了,我成為“鯰魚”,那也可能成為眾矢之的呀,大家以後都會針對我了。

我想說的是,你正是需要這種“針對”,這時候你已經完全“曝光”了,具備第一要素。

當然,你也不必擔心自己會被所有人“針對”。

別急,接著往下看。

02 擴大公開象限,吸引粉絲

溝通視窗也稱“喬哈里視窗”(Johari Window),它把人工作、生活中的事情分為四象限,代表四個不同的種類,在一起構成了一個“視窗”。

隱私象限: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

盲點象限:自己不知道,別人知道

潛能象限:自己不知道,別人不知道

公開象限:自己知道,別人知道

在所有人中,公開象限最大的是名人、明星等公眾人物。比如:馬雲、任正非、羅永浩、李佳琦。

他們頻繁露面參加公開活動,發表演講、出席儀式,或是直播,這些都是在擴大自己的公開象限的過程。

甚至可以說,成功的過程,等同於不斷擴大自己公開象限的過程。

那麼如何去擴大公開象限呢?這裡做一個簡短說明:

“張冠李戴”也能成事?|爭議營銷爆紅的底層邏輯

01 隱私象限:主動表達,破除詛咒。

在你是一條“鯰魚”的情況下,你需要再適當“曝光”一下自己。

注意,隱私象限裡的部分,並不是指你的“隱私”。

它分三個層次:

最深處的是DDS: Deep Dark Secrets“深處黑暗的秘密”,這是不可告人的秘密,每個人都有。

往上一層是不好意思說的,比如有人害羞,不好意思,熟了就好。

最外層其實就是你需要“曝光”的部分:你忘了說的。比如,由於你的表述不清,而誤認為對方明白了的信息。

02 盲點象限:他人之眼,明察己身。

多尋求朋友和親近人的反饋,找到自己平時忽視自己的部分。

03 潛能象限:伯樂識馬,能行千里。

積極主動,多奉獻,多付出,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挖掘自己的潛能。

當你公開象限不斷擴大,你就能夠吸引到喜歡你的人,成為你的辦公室“粉絲”,由此你就是職場“名人”。

他們在做決策時,會徵求你的意見,在遇到問題時,會參考你的提議。

他們是你的簇擁者,是你影響圈內最核心的人群。

“張冠李戴”也能成事?|爭議營銷爆紅的底層邏輯

03 製造衝突,硬實力就得要“剛”

在職場中,有一個特別令人憋屈的現象就是,一個特別有硬實力的人,卻總在關鍵決策上,沒有太多話語權。因為這類人,往往低調又老實巴交。

其實這些有硬實力的人,默不發聲,不能被上層領導發現這樣的“千里馬”,對企業發展是一大損失。

我們總說,“千里馬就得出來遛一遛”,大多數人以為,只要像“鯰魚”那樣積極主動就好。

其實並不止如此。

更重要的是,讓別人知道你是千里馬,你得嘶叫幾聲,讓人發現你,給你機會展示你自己。

“張冠李戴”也能成事?|爭議營銷爆紅的底層邏輯

硬實力的人在會議場合,往往不善於發表意見,儘管同事之間都非常清楚,誰更優秀,但是在“權利的遊戲”當中,都不敢發聲。

這時候你必須製造衝突,產生爭議,讓大家聽到你不一樣的聲音。

如果某人在公眾場合表達的觀點就是非常離譜,提出的方案是無效的,但是都沒有反對和抗議。你就應該站出來,“剛”一次!

你放心,這個時代的職場人都不傻,95 00後的同事們不會屈服於所謂“政治正確”的東西,他們有自己信奉的正理。

這時候製造衝突,“鯰魚”的粉絲群會立馬站隊。

最後,爭議的結果,並不是要誰贏誰輸,而是讓大家聽到更有力量的聲音,更有價值的觀點,以幫助企業高層做出更合理的決策。

最後提醒一句,如果你在職場沒有硬實力,就不要去製造“衝突”了,否則就是在找死。分分鐘“爭議營銷”讓你成為“跳樑小醜”。

“張冠李戴”也能成事?|爭議營銷爆紅的底層邏輯

結語

上述理論,並非空談,所描述的方法,正是我2年前在職場中的經歷。我就是那條闖進格子間,攪動沙丁魚的“鯰魚”。

起初,身邊的同事真的非常不歡迎我。因為我工作太積極,行事高效,令他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更可怕的是,他們擔心上級會按照我的行事標準來要求他們。這樣就會受制於績效考核,攪亂了他們安逸的“晚年生活”。

當我聽到這樣的話語時,心裡只有唏噓。

難道這群人真的要在辦公室養老,荒度餘生嗎?

三個月後,我工作成績出色,慢慢有了同事“粉絲”。

會議上,我會認真思考所提方案的正確性和可行性,然後毫不忌諱地表達我的觀點。

就這樣,我的領導非常重視我,每次會議結束都會問我一句:還有沒有什麼要補充的?


希望大家都能在擁有硬實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自己的職場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