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掛在嘴邊的五百校刀手,到底戰力如何?

吖Pat


我是文開石我有靠譜答案

這500名校刀手不屬於雜病,應該屬於關羽的本部,親兵,而且是精兵,所以說戰鬥力應該還是很強的。

校刀手本來就是加強兵種

什麼是校刀手?不是一般的士兵,根據歷史點擊來看應該屬於雙手持有長刀的精銳近戰兵種。

這個圖相對來說比較靠譜。不屬於需要集結成陣的長槍兵種,而是小範圍遭遇戰中,個人戰鬥力較強的類型。

幾次出場都是相當於小規模惡戰

校刀手出場幾次,比較有印象的兩次

劉備攻取荊南四郡時

“關某不須用三千軍,只消本部下五百名校刀手,定斬黃忠、韓玄之首,獻來麾下。”

還有一次就是華容道

在立下軍令狀的前提下,所帶兵卒必須是熟悉的、戰鬥力強的,才有保障。

關羽麾下校刀手來歷就是優中選優

從三國演義看,這500校刀手大概應該是劉備勢力下的丹陽兵,後來補充荊州兵,都屬於忠誠度高跟隨較久的。

劉備增援徐州時,陶謙送了4000丹陽兵給劉備

”既到,謙以丹楊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歸謙“

從這些兵力分一部分給關羽當親兵還是可能的。

還有劉備勢力在新野的幾年,比較安逸,來源也可能是當地的荊州兵做一定的補充。


文開石


這“五百校刀手”應該是關羽的貼身護衛,人數不多但武力值高,要不也入不了關二哥的法眼。

至於這“五百校刀手”的戰力如何,我覺得是能看不能打,多屬於儀仗隊一類,而不是真的上戰場打仗的。

從“校刀手”的兩次出場來看他們的真實戰力

“校刀手”第一次出場是在關羽埋伏華容道的時候,“雲長領了將令,引關平、周倉並五百校刀手,投華容道埋伏去了”。曹操在逃過了張飛、趙雲的圍追阻截後,來到了華容道時早已是精疲力盡,“人縱然不怯,馬力已乏,安能復戰”,而雙方的兵力是,關羽:“兩邊五百校刀手擺開”;曹操:“止有三百餘騎隨後,並無衣甲袍鎧整齊者”。

關羽氣勢、精力、士兵人數都要比曹操高,如果關羽和曹操真打起來的話,這也是一場以逸待勞、以弱勝強的仗,誰輸誰贏可以說是毫無懸念的。所以華容道並不能體現“校刀手”的戰力,曹操雖然處於弱勢,可也不怕他們,“既到此處,只得決一死戰”,可見關羽和“校刀手”並不能唬住曹操,真要打的話曹操也不怕。


華容道後,關羽被安排鎮守荊州,劉備帶著諸葛亮、張飛、趙雲去奪取荊南,關羽實際就是閒置處罰了,而“校刀手”也就沉寂了一段時間。而“校刀手”的第二次出場,則是在關雲長和黃忠大戰長沙的時候,“雲長只領五百校刀手而去”。

這一戰中,關羽三回合殺掉韓玄部將楊齡,“校刀手”跟著關羽衝到了長沙城下,又遇黃忠帶著五百騎士來阻攔,關羽和黃忠大戰一百回合不分勝負,雙方鳴金收兵,第二天兩人再打個五六十回合,關羽依舊拿不下黃忠。這期間,“五百校刀手”的作用就是跟在關羽屁股後面收人頭,以及在關、黃單挑時做啦啦隊,“兩軍齊聲喝彩”。

此次“校刀手”依舊沒有顯現出他們的戰力如何,不過關羽戰長沙後,這支部隊就下落不明,不過是之後的水淹七軍還是敗走麥城,再也沒有關於“校刀手”的描寫。所以我說“校刀手”的作用主要還是關羽的儀仗隊,打打八九流的殘兵敗將、收收人頭還行,要來真的就不行了,加上演義中動輒數十萬大軍的編制來看,“五百校刀手”的數量在戰場根本起不來決定性作用,只是給武力超強的關二爺搖搖旗、吶吶喊,助個聲勢而已。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答:所謂的500校刀手出自《三國演義》故事並非真實。但是,確實關羽有一支所謂的親兵,但這個叫做“部曲”。《三國志 關羽傳》中這麼描寫:

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

這裡所謂的部曲就是最早各自招募的私兵。在參加抗擊黃巾起義的作戰中,劉備接受了本地的大財主的資金招募了一批私兵。然後帶著這些部隊參加了校尉鄒靖的部隊最後獲得了 安喜尉這個職位。

在漢代,部曲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的,他表現在當主將投降的時候部曲隨之跟著投降,若主將親自率軍出征,這批部曲也必須跟上。特別在戰亂年代,私人武裝的存在是個人能力大小的體現。那麼這支部曲的戰鬥力如何呢?史書上肯定不會有記載。但是我們可以逆向去推測幾個事實就可以證明在當時環境下部曲的作用有多大。

1.以魏延的例子。當魏延投降劉備的時候是帶著部隊過來了,沒有打幾仗就直接升為牙門將軍。而這個官職就只有劉備設置過,並且只有兩個人擔任過,一個是趙雲另外一個就是魏延。可以想象,魏延作戰得來的戰功應該有一般是記在他的這批部曲之上。另外史書記載魏延善待士兵,很明顯,這裡說的士兵是他自己的私兵,不然怎麼會有勇氣在諸葛亮死後提出來抗命呢,沒有一點家底絕對不敢這麼幹的。

2.部曲的數量。對於部曲的人數,要看其主人的能力而定,有些時候部曲可以達到數千人之多。《三國志 吳書 韓當傳》中提到了韓綜敗退時所帶的部曲達到“數千人”。這是一個挺大的數量,當然部曲中也有部分是老少婦女,因為人身依附的關係在裡面,等於是一個大家族的大搬家活動。而《襄陽記》記載一個叫梅敷的兄弟三人擁有部曲達到萬人。朱桓也擁有“部曲萬口”的記載。所以部曲人數還是比較驚人的,甚至有些部曲人數能夠達到當地小霸王的水準。

3.部曲的戰鬥力。一般而言,特別是著名 將領手上的部曲的作戰水平還是很強悍的。

比如陸遜,他一出場就是帶著自己的部曲2000人,打敗會稽山賊潘臨和鄱陽賊帥尤突官拜定威校尉。大將軍何進的部曲將領 吳匡,在聽說何進被何苗所殺的謠言之後,帶著部曲就去把何苗給幹掉了。這個戰鬥力還是很驚人的。董卓的部曲將領也是各個厲害,包括有樊稠、李蒙、王方。在董卓被殺之後帶著部下圍困長安十日,打敗了呂布,配合李傕郭汜等人殺了王允佔了長安城。你要知道諸葛亮這輩子都打不下的長安城,董卓的部曲就完成了。所以可以得知,越是親兵或者越是高官的部曲戰鬥力非常強大,他們基本就是主帥賴以生存的基礎。

總結:500校刀手就是部曲的別名。他們的攻擊力的戰鬥力是根據不同主帥的能力而有所差別,對於在戰亂時代,私兵就是生存的第一要義。


南閣水哥


五百校刀手的首次出現於《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 雲長領了將令,引關平、周倉並五百校刀手,投華容道埋伏去了。而就是這五百校刀手,在華容道一字排開,就把曹軍嚇得屁滾尿流:“言未畢,一聲炮響,兩邊五百校刀手擺開,為首大將關雲長,提青龍刀,跨赤兔馬,截住去路。操軍見了,亡魂喪膽,面面相覷。”最後還是曹操和關羽敘舊套近乎,說《春秋》大義,苦苦求情,重情重義而又心軟的關羽看才頂著被殺頭的風險把曹操給放了。

校刀手的第二次出現,是在關羽攻取長沙的時候,關羽對這支部隊的戰鬥力十分自信:“軍師何故長別人銳氣,滅自己威風?量一老卒,何足道哉!關某不須用三千軍,只消本部下五百名校刀手,決定斬黃忠、韓玄之首,獻來麾下。”但黃忠和關羽足足大戰了一百回合,關羽用拖刀計才勝了黃忠,最後還被百步穿楊的黃忠射了一箭在帽纓上。長沙的攻取,功勞都在魏延的反水投靠,關羽才得以迅速的取下長沙。

五百校刀手僅僅出場兩次,除此以外,全書中再也沒有這支部隊的影子。但這支部隊卻一次都沒有出手,讓人完全不知道他們的戰鬥力水準。有幾個點也十分讓人疑惑,首先是這支部隊到底是一支什麼性質的部隊?“五百校刀手”,究竟什麼是“校刀手”?關羽是如何訓練出這支部隊的?

五百校刀手是什麼樣性質的部隊?

種種跡象表明,這支部隊,應當算是關羽的私人部隊,也可以稱之為“私兵”。《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本人生活的明代後期,就是私兵大行其道的時期。主要是因為明朝的正規軍戰鬥力羸弱,許多人便訓練自己的私人武裝,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就是典型的私兵。

而在東漢時期,豪強地主的勢力膨脹,兼併了大量的地產,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自然要招募私人武裝。在和平時期,這種武裝受到政府的限制,否則隨隨便便就能形成地方割據。而在黃巾軍起義之後,各地方諸侯就以自己的私兵為基礎割據一方,爭霸天下。曹操、袁紹、孫堅等人正是以自己的私兵為骨幹,或將自己指揮的政府軍也變為自己的私兵,作為組織軍隊的基礎。私兵在歷史上廣泛存在,譬如岳家軍、戚家軍、近代李鴻章的淮軍、曾國藩的湘軍、都是私兵。

私兵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對組建他的主帥絕對忠誠,除此之外,各種規章和訓練制度都由主帥自己制定,往往戰鬥力較強。關羽的五百校刀手,自然也是關羽的“得意門生”。

什麼是“校刀手”?

將“校刀手”直接理解為拿刀的衛士?這樣未免太過武斷。實際上校刀手的“校”,應當是一個通假字,不讀作xiào,而讀作jiào,理解為較量、比較都可以。從字面意思上我們不難看出,校刀手,自然是經過層層選拔出來的一支戰鬥力遠強於普通軍隊的精銳。

那校刀手拿的是什麼刀?三國時期,刀在軍隊中的使用十分廣泛,已經取代了劍的地位,甚至在傳統的刀劍之鄉吳越等地,刀也取代了劍。如淩統在宴會上面對自己的殺父仇人甘寧,就想趁著舞刀的機會殺死甘寧,而不是舞劍。軍隊中普遍使用的武器是環首刀,且當時的鍛造工藝也發展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環首刀加盾牌,應當是五百校刀手的標配。

關羽如何訓練出這樣一支部隊?

關羽首先應當訓練的,是這支部隊的膽氣。也就是通過教育,使這支部隊有極強核心凝聚力、紀律嚴明,最重要的是絕對忠誠於自己。在這一點上,關羽靠自己的忠義形象言傳身教,自然是最好的辦法。其次是隊列,短小精悍的五百校刀手,自然得是整齊劃一,在面對敵人的時候能迅速的一字排開,旗幟鮮明,而不是“八”字排開,成為人的笑柄。最後,對這支近乎於自己親信的部隊,關羽也少不了親授武藝,這樣這支部隊的戰鬥力自然能遠勝於普通武裝。那關羽是何時發展起來這麼一支部隊的?其實在《三國演義》中也有線索可尋覓。起初關羽在跟隨劉備的時候,可以說是十分艱苦,用“慘”,來形容也不過分,被人打得到處跑,基本是剛坐穩就得走,最後還累得關二爺“千里走單騎”。這段時期,自然不可能組建什麼“五百校刀手”。

而“五百”這個數字的首次出現,是在劉備聽從諸葛亮的建議離開新野之後,“修書令雲長同孫乾領五百軍往江夏求救。”,雖沒有明說這五百人就是關羽引以為傲的校刀手,但極有可能就是其雛形。

以上,我們基本弄清了“五百校刀手”的性質,還有兩個疑問:1.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為何沒有一點這支部隊的影子,只有殘兵敗將?2.羅貫中為何描繪這樣一支部隊?

對於第一點,我們無法獲悉明確的答案,只能供大家猜測,也許是關羽註定要被安排赴死吧。

至於第二點,其實道理很簡單,不妨把這支部隊看作是關羽的儀仗隊。其兩次出場都是為了撐一撐關二爺的威風,實質上就是羅貫中為了刻畫關羽高大形象的特意安排。


歷史的波瀾壯闊


三國時期的諸侯和統兵大將一般都有護衛自己的親衛隊,規模比較大的比如曹操有許褚統領的虎衛軍,劉備有陳到統領的白毦兵,他們人數怎麼也得幾千上萬;規模小一點的就是統兵大將自己的親衛軍,它們相當於大將們的私軍,目的只是為了護衛自己,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和忌憚,人數一般都不會很多,最多也就幾百人,比如關羽和張飛就有自己的親衛,關羽的是五百校刀手,張飛的是十八騎燕將。

關羽麾下的五百校刀手,自成軍後每逢大戰關羽基本上都會帶在身邊;關羽是出了名的孤傲,孤傲之人一般都不願居於人下,所以關羽經常掛在嘴邊動不動就說的一句話就是隻需五百校刀手,意思是有這五百人就足可以橫掃對手了。

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赤壁之戰後劉備攻取荊南四郡,在張飛奪取武陵、趙雲拿下桂陽後,關羽坐不住了,“軍師何故長別人銳氣,滅自己威風?量一老卒,何足道哉!關某不須用三千軍,只需本部五百校刀手,決定斬黃忠、韓玄之首,獻來麾下。”

赤壁之戰後在截殺北逃的曹操時,張飛和趙雲都是率領三千兵馬,唯獨關羽仍然是“領了將令引關平、周倉並五百校刀手投華容道埋伏去了。”可見這五百校刀手不僅深得關羽信任,同時也是關羽手中的王牌部隊,那麼他們的戰鬥力真有那麼厲害嗎?

先來看看五百校刀手是何時成軍的?從劉備敗退汝南南下投奔荊州牧劉表時“玄德敗軍不滿一千”來看,至少在201年以前是沒有五百校刀手的,考慮到劉備屯駐荊州新野一待就是七年來看,這五百校刀手幾乎可以肯定就是關羽在新野訓練成軍的。

再來看看五百校刀手的兵源來自哪裡?既然在新野訓練成軍當然絕大部分都是荊州人,但其中的骨幹卻未必全是荊州人,因為當初劉備救援徐州陶謙時,陶謙一下子就送了四千丹陽兵給劉備,劉備繼任徐州牧後雖然被呂布襲取了徐州,但是也有一部分丹陽兵跟隨了劉備,所以劉備手中握有相當多的丹陽兵(人數不止四千)。

丹陽兵的驍勇善戰聞名天下,想當初漢武帝時李廣孫子李陵以五千丹陽兵血戰八萬匈奴主力8天8夜才被俘,戰鬥力堪稱強悍無比,三國時期的丹陽兵更是天下強兵的代名詞,幾乎是各方諸侯徵兵的首選來源,比如何進、曹操等人都曾在丹陽募過兵。

劉備敗退汝南時麾下千人殘兵肯定有相當一部分是丹陽兵,毫無疑問這些百戰老兵也是劉備在新野訓練新軍的骨幹力量,所以關羽五百校刀手裡面有不少丹陽兵也不足為奇。

以驍勇善戰的丹陽兵為班底的五百校刀手戰鬥力自然不容小覷,這也是關羽動不動就說只需五百校刀手的原因之一,不過演義中五百校刀手能一展雄威的機會卻不多:比如華容道時關羽放過了曹操,雙方沒打起來;長沙之戰時主要是關羽和黃忠的個人武力展現。

五百校刀手的謝幕戰是襄樊之戰,關羽麥城突圍身邊兩百多殘兵肯定有一部分就是五百校刀手,隨著關羽和關平父子的敗亡,五百校刀手也一同戰死沙場了。





T等於零


兄弟你打過群架嗎?

有總人數二三十人在現場混戰的群架已經很蔚為壯觀了,如果你手下有五百人,個個裝備齊全、年輕力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不要說放在當年,放到現在也是一股很強大的戰鬥力,況且當年的長沙並不是如今的湖南省會長沙,而是荊襄九郡下屬的一個小郡縣,城牆低矮,守衛薄弱。關羽手下的五百校刀手肯定是精心挑選、嚴格訓練、歷經戰陣的,基本上可以定義為特種部隊了,給你一隻五百人的特種作戰大隊,讓你去端一個小縣城,即便攻不下城,心裡也不會慫吧,何況是一言不合就要大刀伺候的武勝關二爺。


玩古董的趙半仙


什麼是“校刀手”?

將“校刀手”直接理解為拿刀的衛士?這樣未免太過武斷。實際上校刀手的“校”,應當是一個通假字,不讀作xiào,而讀作jiào,理解為較量、比較都可以。

從字面意思上我們不難看出,校刀手,自然是經過層層選拔出來的一支戰鬥力遠強於普通軍隊的精銳。

那校刀手拿的是什麼刀?三國時期,刀在軍隊中的使用十分廣泛,已經取代了劍的地位,甚至在傳統的刀劍之鄉吳越等地,刀也取代了劍。

如淩統在宴會上面對自己的殺父仇人甘寧,就想趁著舞刀的機會殺死甘寧,而不是舞劍。

(漢,環首刀)

軍隊中普遍使用的武器是環首刀,且當時的鍛造工藝也發展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環首刀加盾牌,應當是五百校刀手的標配。種種跡象表明,這支部隊,應當算是關羽的私人部隊,也可以稱之為“私兵”。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本人生活的明代後期,就是私兵大行其道的時期。主要是因為明朝的正規軍戰鬥力羸弱,許多人便訓練自己的私人武裝,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就是典型的私兵。

而在東漢時期,豪強地主的勢力膨脹,兼併了大量的地產,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自然要招募私人武裝。

私兵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對組建他的主帥絕對忠誠,除此之外,各種規章和訓練制度都由主帥自己制定,往往戰鬥力較強。關羽的五百校刀手,自然也是關羽的“得意門生”


奇正國學


劉備繼任徐州牧後,雖然被呂布襲取了徐州,但是也有一部分丹陽兵跟隨了劉備,所以劉備手中握有相當多的丹陽兵。丹陽兵的驍勇善戰聞名天下,戰鬥力堪稱強悍無比,三國時期的丹陽兵更是天下強兵的代名詞,幾乎是各方諸侯徵兵的首選來源,劉備敗退汝南時麾下千餘殘兵,肯定有相當一部分是丹陽兵,毫無疑問這些百戰老兵,也是劉備在新野訓練新軍的骨幹力量,所以關羽這五百校刀手裡面,有不少丹陽兵也不足為奇,以驍勇善戰的丹陽兵為班底的五百校到手,戰鬥力自然不容小覷,這也是關羽動不動就說,只需五百校刀手的原因之一,五百校刀手的謝幕戰是襄樊之戰,關羽麥城突圍身邊兩百多殘兵,肯定有一部分是這五百校刀手。

隨著關羽和關平父子的敗亡,五百校刀手也一同戰死沙場了,


90運動愛好者


這五百校刀手究竟戰力如何,唯有演義作者羅老先生最清楚~~

如果通過史志去研究古代戰爭,若關公真有五百強悍武士始終不離不棄。那麼,失荊州後,很可能會成功突圍撤入蜀中。

且通過《三囯志.典韋傳》中的一段戰鬥描述,看一看五百悍勇銳卒能在戰場上發揮什麼作用。

曹操與呂布交戰於濮陽,夜襲呂布設於城西四五十里處的別寨。天將明時,破寨,而未及撤軍,呂布率援兵趕至,三面圍攻曹軍。自清晨戰至日昳,呂布親自率兵突擊,攻擊數十次。

曹軍疲憊士氣漸淚,於是募陷陣勇士以振奮軍心。典韋首先應募,率數十人,棄楯,皆持長矛撩戟、身披重衣兩鎧。典韋執戟當先,凡擋者無不應手而倒~具體就不描述了。直至快天黑時,呂布見曹軍難克,退走。曹操也得以引軍而還。戰後,曹操壯典韋之勇,拜其為都尉,使領數百選鋒隨侍左右,每戰鬥輒先登陷陣。

這就是數百銳卒在戰鬥中能起的作用。以呂布的幷州軍團之驍勇,曹操在戰鬥關鍵時,以數十人身披重鎧的敢死之士突擊,即能挫其鋒芒。注意,只是數十人,又何況五百勇士乎?

東吳雖有精兵,與當年呂布比,應是稍有不如吧?若關公真有五百校刀手,估計怎麼也不會最終讓東吳擒殺了。史書上,關公在樊城為徐晃擊敗,曹操又援軍大至,見樊城難克了,便退兵回荊州。結果,在半路上聽到了荊州為東吳偷襲所失,軍中士卒家人盡為吳所俘,然後部隊就散了~那子虛烏有的五百校刀手,也算就是不知所蹤了吧


風去了無痕D


其實,五百校刀手在戰場上能發揮的作用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因為在我們的想象中,總是以數量去衡量雙方的戰鬥力,然而在真正的戰鬥中,數量並非能佔據絕對的優勢。

因為在古代的戰爭中,“中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揮系統。通常佔據中軍的都是領軍的首領,他們會在中軍發號施令,指揮部隊擺開陣型或者迎兵交戰。

而我們都知道,關羽是一個非常擅長衝陣的武將,他在白馬坡斬顏良,誅文丑,就是憑藉自己一人之力,衝入敵軍陣中,斬殺了敵軍的首領。首領一旦斃命,整個隊伍就會瞬間潰亂,從而兵敗如山倒。

所以關羽會如此自信,就是因為他堅信在他的率領下,五百校刀手去衝敵陣的話,不論多麼堅固的陣型都會被他撕開一條缺口,殺入中軍斬殺敵將。就如同他形容張飛“於萬軍叢中取上將之首級如探囊取物”一樣,關羽也有同樣的自信。

其實,類似關羽這樣的五百校刀手在三國也不是沒有,最早在呂布的帳下,有一個叫高順的將軍,他手下有八百步兵,裝備精良,訓練有素,號稱“陷陣營”,曾經打得曹操找不著北,非常厲害。

而另一場最出名的戰役則是張遼主演,他在逍遙津用八百騎兵衝殺孫權十萬大軍,打得孫權差點死在橋頭,損兵折將,狼狽而歸,張遼也因此一戰封神,據說提起他的名字,小孩夜裡都不敢啼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