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這三種學習方法,你也可以成為領域內的專家

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學習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可以說,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決定他能走多遠。

有些人可能在學校時的成績很優異,是光榮榜上的前幾。然而走入社會後,他們的工作業績卻一般般。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除了所學專業、趨勢等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學習能力。

走入社會後,我們學的知識很可能派不上用場,需要從頭開始學習職場技能。在學校時,我們有老師的引導,一切按部就班地學習即可。而畢業後,我們需要獨自摸索,這才是真正考量學習能力高低的時候。


掌握這三種學習方法,你也可以成為領域內的專家

那什麼才是高效的學習方式?如何才能快速成為某領域的頂級人才?在《好好學習》一書中,成甲給我們提供了答案。

明白自己所處的學習層次

我們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是解決了某個問題就完事了,還是繼續思考方法後面的原理呢?

其實這個問題涉及到學習的效果層次,成甲認為學習效果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技術效率層次,一個是認知效率層次。

技術效率層次就是我們常說的“術”,指學習到了在特定場景下運用的特定知識。比如,唐山36歲的收費站大姐學會的是收費的技能,而離開收費站這個特定的場所,她的技能便失去了作用。

認知效率是我們常說的“道”,指不僅弄清楚了具體的解決方法,還明白了方法背後的原理。有些人取標題時,喜歡套用某些句式。比如,“XX正在拖垮你”。當然,偶爾化用一些是可以的,但如果每個標題都是如此,難免讓人產生審美疲勞。我們不僅要學習爆款標題的技巧,還要明白技巧後面的原因,這樣才能根據你的文章,取個最合適的標題。

前兩天,我看了一個這樣的標題“眼看孩子被人欺負,對方家長在“看戲”,這位爸爸的做法太霸氣了”。你看,這樣的標題沒有套用任何句式,但是能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因為這個標題顛覆了我們的認知,孩子被人欺負了,一般人都會去幫助孩子。這位家長為何還要看戲呢?帶著這樣的好奇心,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就點開了文章。

顯而易見,認知效率比技術效率更重要。當我們掌握了方法背後的規律,就能舉一反三,解決類似的問題。

一家汽車公司的某臺電腦出了狀況,工作人員用盡了各種方法修理,都不見效。

後來,他們請來了一位專家。專家思索一分鐘後,用筆在電機外殼上化了一條線,並且告訴工作人員操作方法。不一會兒功夫,電腦又可以正常使用了。

付款的時候,這位專家要價一萬美元。就在工作人員都目瞪口呆時,專家說:“畫一條線一美元,知道在哪裡畫,9999美元”。

這位專家的水平顯然達到了認知效率層次,因而能在短時間內看透現象,找到背後的真正問題。而處於技術效率的人,彷彿手裡拿著錘子,看什麼東西都像釘子。

三招教你提高學習效率,成為領域內的專家

想在某個領域做出成績,當然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然而光靠埋頭苦幹是行不通的。

說到成功,很多人可能想到了一萬小時定律。即只要我們在某個領域付出一萬小時,我們就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對於棋類、球類等有一套完整的評價體系的領域來說,一萬小時定律是有效的。然而,對於寫作、設計等主要依靠創造力的領域來說,一萬小時定律並不有效。因為時間並不是高質量產出的決定性因素,就像很多人日更也無法提升寫作水平。

那如何做才能提高學習效率,讓我們快速成為某個領域的頂級人才?成甲認為有三種方法:

01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是一種有目的的訓練,是一套為了達成目標而科學努力的方法。具體說來,有四個步驟。

首先,明確自己的目標,目標越具體越好。比如,有些人想學習寫作,但是無從下手。於是他們報了很多課程,結果越學越迷茫。這便是沒有明確的目標的體現。報課程前,不妨問問自己想在哪方面提升,是投稿格式,還是文章結構,或者是文字功底等方面?這樣才能精準發力。

其次,如果有可能,請找到領域內的頂級高手或者經典書籍,這樣才能幫我們用最快速地方式成長。比如,如果你要學習談判,我推薦你閱讀《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如果你要學習寫作,我推薦你閱讀《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這本書比報幾百塊的寫作課更有效。

然後,仔細研究成功案例背後的原因。比如,富蘭克林學習寫作時,會通過拆解好的文章明白它們的優秀之處。

最後,持續性地投入時間和精力。成功不是一兩天就能實現的,需要我們持之以恆的付出。

02定期覆盤

相信很多人對覆盤並不陌生,覆盤簡單來說就是在反思中成長。

我們在覆盤時需要注意兩點。首先,覆盤最好固定時間,養成定期覆盤的好習慣。比如,有些人選擇每天覆盤,總結每天的得失。其次,覆盤不要模稜兩可,覆盤越具體可行,越能幫助我們行動。比如,我曾經看過有個小夥伴的覆盤是這樣的:“今天聽了老師的分享,明白寫文章一定要有對象感”。如何才能有對象感?這樣的覆盤比較模糊,我們下次依舊不知如何注意對象感。

善於覆盤的人都具有成長型思維,他們認為自己的能力可以提升;他們不害怕失敗,善於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甚至讓錯誤為自己所用,俗話說痛苦+反思=成長,相信他們能成長得更快。

03通過教學的方式成長

教學相長,教學能促進老師的成長。

老師在教學生功課前,需要認真備課,把零散的知識點認真梳理一遍。同時,需要查閱各種資料,讓課程更加豐富多彩。這對於老師來說也是一種收穫。

當我們有機會當老師的時候,不要退縮,跟大家盡情分享即可。能通過語言的方式向他人傳遞信息,並且讓他人明白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能力。一家著名的訓練所認為,能夠教授他人的人才算深刻理解了知識。這種方法尤其適合學習新知的時候,假如我們準備考註冊會計師考試。當我們不確定自己是否學會時,可以向同等水平的人講解例題。當別人認同我們的觀點時,你十有八九掌握了相應的知識點。

低效的努力只是看起來很努力,學會高效的學習方法,我們才能快速掌握相應的技能,從而在某個領域成為頂級高手,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