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庭春秋之大風歌》——第四章、傳位謎案


《漢庭春秋之大風歌》——第四章、傳位謎案

嬴政最後一次東巡的隨行人員中有李斯、趙高和胡亥,胡亥是嬴政的第十八子,嬴政駕崩後,胡亥繼承帝位,為二世皇帝。

據《史記》記載,嬴政原意是將帝位傳於長公子扶蘇,但趙高聯合李斯篡改了詔書,陰立胡亥為二世皇帝,然而,真相可能並非如此!

扶蘇,是嬴政的長子,其名取自《詩經》中“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一句,其中“扶蘇”一詞是形容樹木枝繁葉茂,嬴政以此為名,可見對此子期望之深。然而,隨著扶蘇的成長,他漸漸對儒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與咸陽城中的儒學名家交往密切,潛移默化之中他的政治觀更加傾向於分封制,甚至多次公開批評嬴政的施政方針,這讓嬴政大失所望,他擔心扶蘇一旦上位,勢必會重用儒生重建分封制,屆時他辛辛苦苦完成的統一大業必將付諸東流!因此,他沒有立扶蘇為太子,但是,他也從未考慮過立其他的皇子為太子。在他看來,扶蘇雖然政治觀有問題,但他在處理政務卻十分剛毅果斷,在處理軍務上也表現得很勇武,而且他仁而愛人,在朝野頗得人心,單從這些方面而言他比其他皇子優秀得太多,所以,嬴政一直不想放棄他,嬴政把東宮之位空置出來就是在等他回心轉意,希望他有朝一日能摒棄儒家尊崇法家,成為大秦帝國合格的繼承人!

然而,扶蘇卻一直未能領會嬴政的一番苦心。

當嬴政在咸陽城坑殺儒生時,所有人都噤若寒蟬,不發表意見,扶蘇卻跑去為儒生們求情,說天下人皆以孔子為師,如果坑殺儒生勢必會得罪天下的讀書人,造成國家動盪。這番話讓嬴政徹底寒了心,“焚書坑儒”雖然殘酷,但他是為了統一思想,為了帝國的長治久安!後世的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這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是為了統一思想,但扶蘇沒有看到這一層,反倒認為是嬴政為洩私憤而亂殺無辜。嬴政從這件事情上意識到扶蘇對儒家是死心塌地,讓他改變信仰是絕無可能的,嬴政失望透頂,徹底斷了念想,決定不再苦等下去。

於是,他把扶蘇貶到上郡去監軍。在先秦時代,儲君的政治活動範圍被嚴格限制在京畿一帶,並且禁止其掌軍,扶蘇被貶到離咸陽城千里之遙的上郡去監軍,就是把這兩條禁忌都觸犯了,嬴政這是在向天下人宣告大秦帝國的儲君不會是扶蘇。而此時,嬴政已經四十七歲,生命只剩下兩年,為了扶蘇,太子之位空懸了幾十年,他也失望了幾十年。現在,他等不起了,他必須在剩下的眾多子嗣中選擇一個來繼承他的帝業。

兩千年來,趙高都被醜化為一名形象猥瑣,陰險狡詐的閹宦(後世稱為太監)!這其實是一個誤解,趙高並不是太監,相反他是一名身體健全的人,史籍記載他還生了一個女兒。

趙高本是趙國公室的後裔,其先祖曾被趙國送到秦國做人質,其後代也因此淪落為咸陽城的市井之徒。趙高在出生前,他的母親因犯法而受刑,致使身體殘疾,這令她無顏見人,於是她便一直留在隱宮工作。隱宮是當時政府專門為刑滿釋放的罪人設置的手工作坊,為宮廷服務,因為這些人在社會上受盡歧視,不被世人所接納,所以,他們靠自己在社會上生存下去,政府便設置這一機構為他們謀生,因此,他們的社會地位比普通庶民要低,被列入賤籍。趙高出生後受到母親的牽連也被列入賤籍,這導致他的青少年時代活得很卑微,受盡世人的白眼,但由於他是公室後裔,使他有權力學習文字和律法,他便把這視作改變自己命運的唯一途徑,終日勤學不倦,刻苦鑽研,漸漸地他的才華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賞識,在咸陽城混得小有名氣,這引起嬴政的注意,在他二十三歲那年,他被嬴政破格提拔為中車府令,專職宮廷的車馬。

嬴政比趙高大一歲,趙高由於職務的關係,經常為嬴政駕車,兩個同齡人便很快熟悉起來,兩人的關係也由君臣變成了朋友。趙高的書法造詣很高,又精通刑獄法令,嬴政便經常將他帶在身邊,讓他參與自己制定的各項重大決策,趙高也由此成為嬴政身邊一個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當胡亥到了適學的年紀,嬴政想要為他物色一名老師,鑑於扶蘇的失敗,他對老師的人選看得格外慎重,這個人必須精通法家,而且是自己信得過的人,於是,他想到了趙高。

趙高接到這個任務後不敢有絲毫的馬虎,他對胡亥的教育盡心盡力,執教非常嚴格,因此,胡亥進步很快,他對帝國的刑律和法家的精義都掌握得比較嫻熟,並且,在和趙高長時間的相處中,胡亥對這位老師越來越敬重,兩人關係也變得十分親密。

在扶蘇被貶後,立儲被提上日程,趙高便在嬴政面前極力推薦胡亥。而胡亥的聰明機警也令嬴政十分喜愛,特別是他對法家思想和刑律的通曉令嬴政很讚賞,經過一年多的考核,胡亥漸漸取代扶蘇在嬴政心中地位,成為了嬴政看好的繼承人。

三十七年十月,嬴政開始最後一次東巡,這次與以往不同,他特地叫上胡亥,這其實是在向天下臣民昭示:胡亥將成為帝國的太子。因此,當嬴政在沙丘行宮駕崩時,李斯和趙高只是按照嬴政的旨意冊立胡亥為太子,以繼承帝位。而後世之所以認定扶蘇才是嬴政欽定的繼承人,是因為《史記》中的一段記載,說嬴政在駕崩時給扶蘇發了一份詔書,詔書的內容只有短短的一句話:“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我們仔細分析這句話不難發現,詔書中並沒有明確提到要把帝位傳給扶蘇,只是要求他回咸陽奔喪,因此,以此來判定嬴政要把帝位傳給扶蘇就顯得很牽強了,把它看成老父親給兒子的奔喪信則更為合理。且作為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嬴政在臨終前肯定會對繼承人做出明確的安排,不可能發出這樣一份模稜兩可的傳位詔書,所以,說李斯和趙高篡改了傳位詔書改立胡亥為太子是沒有根據的。

太史公司馬遷記載秦始皇傳位於扶蘇或許出於是民間對扶蘇的同情,相比於胡亥,老百姓更喜歡這位溫文爾雅,待人寬和的長公子。但歷史是理性的,她不受任何人的情感支配,扶蘇繼位並不符合歷史實情,所以,胡亥才是嬴政欽定的唯一繼承人,他的繼位是完全合法合理的,並不存在什麼陰謀,這就是這樁爭議了幾千年的傳位謎案的真相!

不過,這樁爭議也可以從側面看出扶蘇在朝野的巨大影響力,胡亥對此很忌憚,他此時只有二十一歲,無論是從政經驗還是個人威望都遠遠不及他的這位兄長,況且扶蘇此時手握三十萬雄兵,蒙恬亦是他忠實的追隨者,如果他和蒙恬帶兵殺回咸陽,胡亥根本毫無還手之力,所以,他決定除掉這兩個人。

胡亥和李斯、趙高商議,決定封鎖始皇帝的死訊,秘不發喪,並將始皇帝發給扶蘇的詔書壓下,重新起草一份詔書,詔書的內容大致如下:扶蘇與蒙恬將師數十萬屯邊,士卒多秏卻無尺寸之功,不思悔改反將責任推卸於朕,實為不忠,扶蘇監軍於外不得立為太子,亦對朕心存怨恨,實為不孝,令扶蘇賜劍自裁,蒙恬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胡亥將這份詔書蓋上始皇帝的印璽,派心腹送到上郡。扶蘇和蒙恬在上郡不知始皇帝的死訊,詔書至,扶蘇見有印璽便信以為真,跑到內舍大哭一場,準備自殺。蒙恬作為政界的老江湖,越想越覺得這其中有問題,首先,詔書中所列罪狀皆不盡不實,其次,以他對嬴政的瞭解,如果嬴政要處治一個手握重兵且身處邊疆的高級將領,絕不會天真的以為只憑一份詔書就可以輕鬆的解決,這無疑是逼著將領反水,所以,他覺得這其中肯定有詐!於是,他跑進內舍拉住要自殺的扶蘇,勸他給始皇帝寫一份奏疏以探明這份詔書的真實性,至少要替自己辯解一下,如若確實屬實那他再死也不遲,這本是折衷的好辦法,如果扶蘇聽了那歷史可能會改寫,但他不肯聽,他對蒙恬說:“父賜子死,尚安復請!”蒙恬很無奈,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他自殺。使者看到扶蘇已死就催著蒙恬也趕快自我了斷,但蒙恬這個老江湖哪有那麼好說話,他死活不願意死,吵著鬧著要到始皇帝面前自行辯解,使者本就心虛,又孤身一人,不敢和他硬來,於是假意答應他的要求,把他哄騙到陽周縣關押起來。

使者返回沙丘宮,向胡亥作了彙報,胡亥、李斯和趙高聽到扶蘇自盡的消息都感到萬分驚喜,他們當初發出這份詔書時只是想試探下扶蘇和蒙恬的反應,從沒想過僅憑一份詔書就能要了扶蘇的性命,畢竟他掌管著三十萬大軍,那可是帝國一半的軍事力量,即使他抗旨不從,胡亥也拿他沒辦法,但沒想到他竟然真的自殺了,這反倒讓胡亥他們感到十分意外,一度以為是假消息,向使者反覆確認後他們才敢相信。

扶蘇一死,壓在胡亥心頭的石頭終於落了地,這時他才催促東巡的隊伍趕回咸陽城,為始皇帝發喪。時值七月盛夏,

嬴政的遺體在高溫下嚴重腐爛,發出陣陣惡臭,此時整個出巡隊伍中知道始皇帝駕崩的只有胡亥、李斯和趙高三人,其他人還被矇在鼓裡,為了掩人耳目,趙高把一石醃魚放在嬴政的轀輬車裡,用醃魚的臭味掩蓋住遺體的腐爛氣味,對外宣稱始皇帝喜歡吃醃魚,臭味都是醃魚散發出來的。

回到咸陽,胡亥以太子的身份向天下公佈始皇帝的死訊,併為其舉行隆重的喪禮,喪事完畢,胡亥於章臺宮即皇帝位,為二世皇帝。趙高也由中車府令升任郎中令,主管宮廷禁衛,位列九卿,成為皇帝身邊的大紅人。

胡亥生長於幽宮,他從未參與過帝國的政務,也從未了解過民間的疾苦,對於如何管理這座龐大的帝國?他感到十分迷茫,因此,他本能的覺得只要跟著父親的腳步走就不會出錯,畢竟在那個時代,嬴政的光芒太過耀眼,胡亥和許多人一樣,把他當成了神!於是,胡亥繼位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效仿嬴政東巡郡縣,向天下顯示新皇帝的權威。

二世元年春,胡亥開始東巡,但在巡遊的途中,很多大臣和地方官吏對這個年輕的皇帝表現出輕蔑,對他只是敷衍了事。這些人大部分都是開國功臣,家世顯赫,無論是治軍還是治國他們都有著豐富的經驗,自然不會把這個初出茅廬的小皇帝放在眼裡。胡亥面對這種情況,既感到憤怒又覺得很無助,他害怕哪天稍有不慎,就會被這些人從皇位上拉下來。

此時,他能信任和依靠的人只有趙高,對他而言,趙高不僅是自己的啟蒙老師,還是自己政治上的引路人,如果沒有趙高在父親面前極力的推薦,父親根本不會注意到自己的存在,也就不會有今天的君臨天下!於是,他向趙高傾訴了自己的擔憂,而趙高對這些出身高貴的世家望族早已恨之入骨。趙高出身卑賤,在他年幼時,那些出身高貴的同齡人如果和他一起玩鬧就會被他們的父母喝止,他們害怕自己的孩子會因此沾染上貧賤的惡習,久而久之,那些孩子也開始瞧不起他,甚至惡意欺辱他,這一切都強烈地刺激著他的自尊心,他發誓要出人頭地,成年後他通過自己的奮鬥成功躋身仕途,成為秦王身邊的近臣,他滿心以為自己終於可以摘掉卑賤的帽子,可以和上流社會的人坐在一起談笑風生,然而,這只是他的一廂情願,朝堂上的公卿們依然恥於和他為伍,在他們看來趙高始終是那個從隱宮長大的賤民!這令趙高感到絕望,並由絕望衍生出入骨的仇恨,在仇恨中他的心理逐漸變得扭曲,他越來越渴望權力,在他看來,只有當自己爬上權力的巔峰,將所有人都踩在腳下時,才能得到尊嚴!

所以,當胡亥向他傾訴時,他覺得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他要藉助胡亥的權力狠狠地打壓一下這些權貴功勳。於是,他向胡亥建議:將那些出身高貴,不服從陛下的官員全部誅殺,提拔出身卑微的人充任要職,這些人沒有勢力,定會對陛下忠心耿耿。胡亥十分贊同,他覺得這樣不但可以消除威脅還能確立威信,是個好辦法,他便讓趙高全權處理。於是,趙高四處蒐羅罪狀編造罪名,大肆誅殺功臣,這些人當中大部分都是和趙高結過仇的,同時他大力提拔新人,開始培養自己的勢力。

胡亥雖然年輕,卻心狠手辣,通過誅殺功臣確立了自己的威信後,他又將屠刀伸向了自己的同胞兄妹。胡亥在一眾兄弟姐妹中排行老末,他的繼位難免會招致兄長們的猜忌,這讓胡亥感受到了威脅,胡亥對他們的態度簡單明瞭,就一個字——殺!一共誅殺了十二位皇子和十位公主,其手段之殘忍讓整個贏氏宗族感到震恐。

四月,東巡的隊伍返回咸陽城,胡亥見到未完工的阿房宮,認為父親未完成的的事業他一定要繼續進行,此時位於驪山的始皇帝陵已大體完成,於是,他從驪山抽調七十萬人修築阿旁宮,七十萬人一下子擁進咸陽城,這對咸陽城的治安造成極大的隱患,於是,他又抽調五萬精兵強將來屯衛。此時,咸陽城內的行政人員、常住市民、施工人員和軍隊加在一起大概有百萬人口,這在兩千二百年前的秦代是不可思議的,縱使放眼當時的整個世界也不會有第二個城市能達到這樣的規模,但是,以當時的歷史條件要給這座超級都市提供供給是極其困難的,於是,胡亥從全國各郡縣徵調糧草物資來維持咸陽城的運轉,為了避免浪費,他下令負責轉運糧食的勞役必須自帶乾糧,並且不準用這些糧食救濟咸陽城附近三百里以內的饑民,基本上胡亥是以一國之力來供給一座城市,這對本就不堪重負的百姓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短短三個月之後,在帝國南方的泗水郡蘄縣大澤鄉,一群手無寸鐵的農民揭竿而起,掀開了反秦的大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