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起兮雲飛揚

中國古代有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經”是根本,詩永恆不變的精神家園,以《詩》為經,偉大。縱觀全世界,只有中華民族是一個以詩為經的民族,不僅如此,還以《詩》為群經之首,這更彰顯了我們這個民族的偉大特異性。

想象一下,在一個蠻荒時代,人們穿著葛布緇衣,吃著粗茶淡飯,可是卻有那麼一群人,遠瞻星空,近觀蒹葭,用詩來表達自己的情懷,這是多麼奇特的景象啊。即使在春秋戰國,那樣動盪不安的年代,君王在寫、貴族在寫、百姓在寫、婦女也在寫……無論富貴貧窮,所有的人都通過詩來表達內心的痛苦、喜悅、驕傲、悲涼……在我們靈魂的深處,在就有這樣的一種詩性的存在,中國人的詩性是骨子裡的。

為什麼說詩性是在中華民族的骨子裡的呢?咱們就說劉邦,他這個人好像沒有什麼文化,但是,他的這首《大風歌》酣暢淋漓,氣勢磅礴。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風起兮雲飛揚

大風勁吹啊浮雲飛揚,我統一了天下啊衣錦還鄉,怎樣才能得到勇士啊為國家鎮守四方!公元前194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由於其英勇善戰,軍勢甚盛,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徵。他很快擊敗了英布,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和昔日的朋友、尊長、晚輩共同歡飲數十日。一天酒酣,劉邦一面擊築,一面唱起了這首自己即興創作的《大風歌》,而且還慷慨起舞,悲懷淚下。

劉邦想必是不用作過多的介紹了,而淮南王英布我們來細數一下他的經歷。英布這位亂世梟雄,和陳勝吳廣一樣,原為囚徒,在秦末楚漢相爭之時,他是與淮陰侯韓信、梁王彭越齊名的三員悍將。在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之後,英布也加入反秦大軍,跟隨項梁,項梁戰死後,追隨項羽,在齊王叛楚時,為求自保歸附劉邦,後來被封為淮南王。在呂后剷除異姓諸侯時,起兵造反,但是一介莽夫,終是敗在劉邦的手下。

大風起兮雲飛揚

颳起大風,浮雲飛揚,天一下子變了樣。白駒過隙,白雲蒼狗。遙想當年,還是一副痞子模樣,如今,站在高位,看著天下風雲變化。輸了多少次的賭局,唯獨贏了這局最大的,一切彷彿是運氣,好似是天註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震懾四海,一統天下,是衣錦還鄉啊!毛澤東評價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漢朝的開國皇帝,將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的統一了起來,還把主見分崩離析的民心匯聚了起來。此句表達了劉邦此時此刻自豪的心情,回到故鄉,滿滿的鄉愁和過往一連串的回憶,一時湧入心中,自是五味雜陳。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好一個“安得”,抒發了劉邦遠大的政治抱負,也表達了他對國事憂慮的複雜心情。要有“猛士”,還要“守四方”,英布倒是個猛士,可惜反叛了,當初他背叛了項羽,如今也背叛了劉邦。常言道,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對於劉邦來說,打天下已是很難,那麼守天下真的是更難了。

成大事者,要有遠大的志向,現在,劉邦坐擁了這千秋江山,是希冀,還是疑問,自己能否當好這個皇帝。在他還是布衣的時候,他沒有懷疑過未來;在和項羽對抗的時候,他沒有放棄過天下;在他功成名就的時候,反倒有點害怕了。

在他奪得天下的過程中,項羽悲嘆人定不能勝天,而作為勝利者的劉邦,也發出了類似的悲音,難怪要“慷慨抒懷,泣數行下”。

如果說項羽的《垓下歌》表達的是失敗者的悲哀,那麼劉邦的《大風歌》表達的就是勝利者的悲哀,異曲同工,兩首詩歌表達的都是對於人的渺小的哀傷。也許,真的是有一種冥冥之中的命中註定的吧。李宗吾評論劉邦是厚黑學的鼻祖,將厚黑運用的極其精妙,江山易主是註定的。

不知道是巧合還是真的有看面相這一說,呂雉在劉邦最低靡的時候下嫁他,卻真的如其父親說的那樣,擁有了榮華富貴,成為史冊上聞名的呂后。有句話說:“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古人都信命,而我們稱之為迷信。要我說,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

劉邦能夠勝,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至於註定和運氣佔了幾分,無從說起。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一代帝王,自覺渺小,這般領悟是多麼可貴。劉邦勝項羽並不是偶然,一個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的人不得天下,誰的天下?要我說,《大風歌》,劉邦就是這大風。

唐詩云:漢高辛苦事幹戈,帝業興隆俊傑多。猶恨四方無壯士,還鄉被唱大風歌。

人生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存在,為人已夠渺小;未來,太遠也要希冀。


分享到:


相關文章: